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蓝队稳重、红队青春,男篮双国家队到底有何不同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蒋逸轩
2017-05-17 12:29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中国男篮改制成红蓝两队后的公开训练课,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终于告一段落。

部分球员缺席的情况下,红蓝队各有12名队员相继踏上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和北京体育大学的球场。对球迷和球员自己来说,双国家队的名号,都是一次不一样的开始。

前一日,李楠和球员们围成一个圈,一声响亮的“加油”掀起了属于红队的年轻风暴。

一天后,杜锋和弟子们手叠着手,微微笑着,喊出的口号则更多了份成熟踏实。

姚明说选择李楠杜峰征求过很多人的意见。

李楠和杜锋不一样的“竞争”

由于中国男篮历史上首次实行双国家队,所以红蓝两队的教练李楠和杜锋,接受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词,恐怕就是“竞争”。

不过,对于这种“竞争”,他们各自的理解却并不相同。

“竞争嘛,竞技体育,首先肯定是把工作干好,然后竞争不会妨碍(我们的)关系。‘双国家队’之后水平接近了,竞争也会更大。”李楠并不避讳竞争所带来的影响和益处。

杜锋

而在杜锋看来,双国家队更多的是一种合作。

“我们俩没什么竞争吧,都是为国家队做贡献。帮助这些年轻人提高,让他们学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我不觉得有什么竞争。”

不过相同的是,两名年轻主帅都提到了“压力”。

李楠坦言执教男篮集训队压力和责任并存。杜锋则直言当知道自己成为主教练时,正在打全运会预赛,“压力超级大。”

各自的首堂公开训练课上,两名主帅都采用了同样的方式:一字排开,介绍自己的球员和教练组成员。

他们已经对球队做了基本的了解,并且会逐渐打上属于自己风格的烙印。

李楠

李楠就表示,球队会更侧重于内线。而在外线队员占主导的蓝队,杜锋则强调会更注重球员的意识。

两支颜色不同的国家队,两位主帅已经各自迈开了步子。

他们不是来“混日子”的

跟红队相比,仅仅有三名95后球员的蓝队显然要经验更充足一些。

不过在采访中,年轻的红队球员却有不愿承认自己年轻的,而年龄偏大的蓝队阵容中也有“不服老”的。

2017年5月16日,北京市北京体育大学,2017男篮国家队集训,蓝队首次公开训练。视觉中国 图

红队的赵继伟在采访中就调侃,“原来自己比较小,现在还有比自己更小的。”而身处蓝队的李根在听说红队年龄小时,立刻进行了反驳,“我们队也正青春啊,我们还在大学里面呢。”

与青涩面庞居多的红队相比,蓝队很多球员都已经成了各自俱乐部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能力在俱乐部得到了肯定,对自己在国家队内的要求自然也会更高一些。

据李根透露,蓝队球员们态度都很积极,有的球员会训练早来,训练结束后,也会有球员留在这里练习投篮。

“能看出来每个人眼睛里有东西,真的就是想来干点什么,想做出点什么事的,不是说来混日子的。大家都在球场上来证明自己。”

不过,对于训练的认真,并没有影响球队和谐轻松的氛围——在杜锋介绍球员时,说到李敬宇时口误说成了“山西的李敬宇”。李敬宇立马调侃“转会了”,引得队友捧腹大笑。

相对来说,红队球员们的沟通还并不算太多。训练后,由于队友之间并不是很熟悉,除了相熟的几个球员外,大多球员都各自坐在更衣室内,默默换着衣服和球鞋,然后等着其他的队友一起乘车离开场馆。

2017男篮国家队蓝队在训练中。视觉中国 图

红队气氛更“紧张”

和红队仅仅能看见的短短几分钟投篮训练不同,蓝队的训练足足对外开放了半个小时。

这半小时展示的内容也非常丰富:5对5的半场攻防对抗+战术演练、两组4分钟的投篮练习(上篮、中投和三分)、罚篮以及后续的身体拉伸。

杜锋在首堂公开训练课中就展现出了自己的认真和细致:5对5半场攻防刚进行了5分钟,他就叫停了对抗,将球员聚合起来进行指导,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次24秒违例后,他会在场边大喊“干嘛呢”,提醒球员专注。球员进球后他也会不停鼓掌为球员叫好。

而在后面的两组四分钟投篮练习里,教练组成员也把工作细化到极致——大声喊出大家命中球的总个数,并不停鼓掌激励大家。

训练结束后,杜锋将球员聚在一块,微笑着和大家说了几句。然后球员们举起手叠在一起,说了声“中国队加油加油加油”。

看起来,年龄层次更大更“成熟”的蓝队,多数是国家队的常客和俱乐部主力,对于国家队的氛围也显得更加轻车熟路一些。

而红队在李楠的带领下,则更令人联想到一个词:“纪律”。

“部队化”管理风格下,李楠严肃盯着自己的这些新兵,从表情上看,大多数人脸上仍然还有些生涩和不安。

但不管怎么样,第一堂公开课已经结束。正如杜锋在队内对抗赛中大声对球员们喊的:“球场,这是球场,在这里你要展现自己”。

双国家队的船帆,已经从两个不同的港口升起。等待他们的还有许多挑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