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庆媒体:《红岩》作者杨益言走了,但红岩精神永存

重庆日报微信公号“理论头条”
2017-05-20 11:59
中国政库 >
字号

杨益言。 梅喻鑫 摄

5月19日10点25分,《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逝世,享年92岁。追悼会暂定在江南殡仪馆举行。

杨益言,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捕囚禁于重庆渣滓洞,出狱后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红岩》一书。

《红岩》书封

▾ 他的作品 ▾

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该书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书重印113次,再版2次,册数则超过了一千万。为红色经典作品,轰动一时。作者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此长篇小说《红岩》,后改编为红色电影《烈火中永生》。

小说《红岩》已走过50个春夏秋冬,印数超过千万册,成为了中国最畅销的小说。《红岩》不仅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更是成为了重庆的城市文化符号。杨益言是《红岩》的作者之一,由于身体原因,他已经不能接受媒体的采访。

▾ 你熟悉的书中人物 ▾

江姐

一个随时保持着洁净外表的女共产党人,当自己深爱的丈夫的头颅被挂在城楼上示众时,虽已伤心欲绝,心如刀绞,但她仍选择了坚强;当被叛徒告发,进入监狱时,十支竹签钉入那边着心的手指时,她不知昏死了多少次,她仍然选择了坚强。敌人从她的嘴里掏不出半点信息,她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却保障了地下党的安全……

小萝卜头

他从小生活在监狱里。他曾被辗转关押在贵州息烽、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受尽折磨。即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小萝卜头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小说中,他从师于黄以声将军,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在白公馆中,曾帮监狱党的战士们建立联系,有不可泯灭的功劳。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却因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畸形,头大身子小,“小萝卜头”的绰号由此而来。他常常和战士们聊天,在离开白公馆的前一天,还给成岗看了他的画,告诉成岗他所憧憬的未来,顽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但是,心狠手辣的国民党把小萝卜头的父母及他残忍的杀害,使一张童真的笑脸永远地在监狱和人间消失。

许云峰

不受敌人的多种引诱,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来到渣滓洞时,他已是奄奄一息,而他却挣扎着活了下来,还在狱中坚持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后被碾转到白公馆,关在那暗无天日的地窖中,却没忘给战友们挖一条逃生的通往光明的道路。永难忘记的是他那双即使被折磨得皮包瘦骨时,仍然闪烁坚毅光芒的眼睛……

刘思扬

放弃了自己那富有的家庭,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即使被他的二哥接回家中,也仍不忘革命、救国。华子良,为革命,装疯卖傻十几年,忍辱负重,为的是有一天,当革命需要时,他能更有机会为党作出自己的努力;成岗,投身革命,无怨无悔,即使敌人用最先进的“迷魂药”也不能摧垮他的意志;余新江,在革命中成长,在革命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还有华为、双枪老太婆、陈松林、齐晓轩等等。

▾ 红岩精神▾

《红岩》见证了一段共产党人开展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展现了共产党员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教育、感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重庆市作协主席陈川曾说,《红岩》是重庆的名片,是红色经典的巅峰之作,将革命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一系列的英雄人物,以及生动的情节,都让人过目难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就像是前苏联的经典之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样意义重大,地位超凡。

它好比一座城市的名片,起到了代言人的作用,也极大地对外宣传了重庆这座城市的形象。在国内,尤其是中年作家,他们肯定读过小说《红岩》,在去年作协代表团来重庆,以及全国诗人来重庆进行文化交流,他们都自发地提出要去看看烈士墓、渣滓洞、白公馆等地方,希望去缅怀烈士以及去寻找一下小说中的红岩和记忆中的红岩。

杨老曾说:“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体现,要让后代永远记住它,让红岩精神在人们脑海中永远清晰……”

▾ 他的故事 ▾

女儿

回忆

杨小谊是杨益言的小女儿,也是跟杨益言在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女儿,2012年,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曾采访了杨小谊,听她讲述女儿眼中的父亲。

提到杨益言就不能不提小说《红岩》,杨小谊说:“我小时候根本不知道父亲是作家,父亲也没给我讲过任何关于他在渣滓洞的那段经历和跟《红岩》创作有关的任何事情。”

杨小谊第一次知道《红岩》跟父亲有关,是在她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一本《红岩》,让我回去找父亲在上面签名,那时我才知道父亲是《红岩》的作者之一。”随后,杨小谊所在的学校邀请杨益言去作报告,杨小谊第一次听父亲讲跟《红岩》有关的故事。当小时候的杨小谊知道了父亲“坐过牢”,好奇的问父亲,而杨益言却用一句“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就简单的回答了。“我所知道的关于父亲和《红岩》的故事跟大家一样多,父亲从未单独再给我讲过,到现在都如此。”

当杨小谊姐妹都知道《红岩》这部著名小说是父亲创作的后,杨益言却告诉她们,“任何时候都不准打着他或者《红岩》的招牌为自己行方便。”

虽然没有看到父亲创作《红岩》时的情景,但杨益言2000年创作一部关于三峡移民的作品时的情形,给杨小谊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有关部门计划制作一部关于三峡移民的影视剧,便把创作剧本的任务交给了杨益言。杨小谊介绍,当时父亲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了,但接到这个任务后,杨益言还是多次深入库区实地采访。

为了安心创作,杨益言最长的一次7天没有回家。当杨小谊看到父亲时,因为长时间坐着写作,杨益言的双脚都已经完全肿了。“父亲现在的病就是因为当时长时间大强度的工作留下的,但父亲对此却没有一句抱怨。”因为过度劳累,杨益言终于在创作过程中病倒住院了,但当他知道有一次重要的剧本讨论会时,他拔掉了输液的针头,要求马上出院。

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杨小谊最大的感受就是:“从不抱怨”、“从不说教”、“身体力行”。在杨小谊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很忙,只有“晚饭时间才能跟父亲在一起”。而杨益言在女儿们的心中极具威信,因为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看到父亲都做的这么好,我们自己也就受到了正面的影响。”

▾ 理想信念▾

杨益言走了,但红岩精神永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十八大以来,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共持续不断地进行“补钙”、“加油”。

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习近平部署时强调,坚定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保证全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当今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激烈的背景下,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

(原标题为《 杨益言逝世!让我们重温《红岩》里坚定的理想信念…》)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