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邢建榕:百年交通工具变迁是上海开放的缩影

澎湃新闻记者 陈贇
2017-05-22 10:4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公共交通是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现代都市规划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道具。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上海史专家邢建榕对上海百年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颇有研究,在他的著作《车影行踪》一书中,细数轿子、独轮车、西洋马车、东洋黄包车、出租车、有轨及无轨电车、公共汽车、小汽车等近代以来上海交通工具的更迭,以文献、照片等翔实丰富的资料重温老上海的交通运输文化。

交通带来南京路商业繁荣(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由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上海史专家邢建榕提供的史料)

“19世纪时,市民出行是没有精确的时间概念的。直到100多年前,电车出现,因为有了最早与最晚一班车的时刻表,老百姓有了‘准时准点’的讲究。”邢建榕日前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说,上海百年交通工具的变迁,与都市的面貌可谓是同步刷新的。自从电车开通以后,上海的城市面貌大不同于从前,市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尤其是市中心商业区,马路逐渐变得宽阔平坦,商店鳞次栉比,人来车往,日夜不歇。

小汽车1901年第一次来到上海

“据说房地产大享周湘云拥有老上海第一号汽车牌照。”邢建榕说,他的故居就在与南京西路相交的小马路上,今上海青海路44号,即岳阳医院门诊部。另一位地产大王、犹太富商哈同是上海最早购买汽车的人,他与夫人罗迦陵在静安寺路上兴建的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原址在今上海展览中心),是老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园。

1901年汽车开进上海

邢建榕介绍,老上海的商业区从外滩起源由东向西扩展,主干道以东西向居多。很多生意人会在繁华的南京路、淮海路的西段大马路旁的小马路上置业,比如复兴路、衡山路、思南路,便利也安静,路况也适合通行小汽车。

小汽车是大约在1901年时由外国侨民引进到上海,1908年就增加到了119辆,1912年猛增到1400辆。各式小汽车往来驰骋于上海街头,让原先慢腾腾的上海市民看花了眼,感受到现代文明的逼人气息。后来,喜欢兜风的有钱人逢假日便会开车到幽静的充满野趣的静安寺附近。

“静安寺在老上海一度是有钱人遛马的郊野地,后来有一些低密度的住宅。”邢建榕说,由于南京(东)路、外滩这边聚集了商店、公司、银行,发展后期地少人多,就往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向西延伸过去,然后在静安寺建起了一些娱乐场所。百乐门算是第一家有独立门面的大型娱乐场所了,出入的人更有钱,出行多半是私人小汽车、出租车。

早在1911年8月7日,上海就有了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车行设在南京路上,乘坐者大多是居住在西区的大企业高级职员。1933年,上海有出租车行95家,汽车约八九百辆,大型公司在市中心的大饭店(比如金门饭店)、娱乐场所门口设有候乘站,最高级的中央商务区外滩停满了各式汽车。一般通过电话预约叫车,“一按电话,三分钟内即可将车驶到”的广告风行,多家公司能做到。

上海祥生出租汽车公司分行

“这个时候,上海出租汽车的经营达到了近代的一个巅峰。在中上收入市民的生活中,坐出租车逐步流行,婚礼喜庆、迎送往来、出门公干、甚至是看电影、下馆子,都是用车的辰光。”邢建榕说。

有轨电车的叮当声在上海街头响了近70年

1908年3月5日,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建造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邢建榕告诉记者,“这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

1908年上海第一次行驶电车

资料显示,这条线路长6.04公里,成为上海一道移动的风景。电车的起始点是静安寺,沿愚园路、赫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向东行驶,穿过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并沿着外滩,抵达外洋泾桥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

“这些路名站名至今也是城市中心热闹的区域。”邢建榕说,南京路宽又长且通畅,适合开电车,来的人多,商业就聚集起来了,开启了现代化城市繁荣。

紧接着,法商华商也相继开通了有轨电车线路。1908年5月6日,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2路通车,自十六铺至善钟路(今常熟路),线路长5.60公里,同年7月31日延伸至徐家汇,线路长8.50公里。1913年8月11日,上海华商电车有限公司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通车,最初的线路是从十六铺至沪杭火车站。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后,以电车为主的上海公共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巨大的人流充塞着每一节车厢,上班的职员、游玩的行人、跑单帮的生意人,全赖电车把他们发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尤其在上下班时,人满为患。”

邢建榕告诉记者,比如说从虹口/杨树浦到外滩的电车,每天要输送大量工人上班下班。电车乘坐费用低廉,为杨浦区成为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提供了基础条件之一。

“电车线路一般是考虑市民出行活跃、路况允许通行的马路。”邢建榕认为,它让很多人可以到原来去不了的地方,拓展了人的视野。它是大都市的道具,“现实的生活和都市的浪漫,都会聚在流动的车厢里。”

电车张贴画

“一些作家甚至很偏爱电车。张爱玲就喜欢电车,喜欢写电车。她居住在静安寺附近的常德公寓,边上有一家电车场,半夜里,她写作晚了,就踱到阳台上,居高临下看‘电车回家’,等到它们全部进场了,她才睡得安稳。”邢建榕说。

“有轨电车车辆多、线路长、方便快捷,因而在当时一直是上海市民出行的首选。”邢建榕解释道,无轨电车在刚出现时是弥补有轨电车线路设置的缺陷,是那个年代的短驳车。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14路)自郑家木桥(今福建中路延安东路口)至老闸桥(今福建中路北京东路口),全线仅路长1.1公里。它不需要铺设路面轨道、灵活自由。它的开通始于1914年11月15日,虽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但据说是在上海最先投入使用,相当时髦。

解放后,随着公交事业的发展,有轨电车设施老旧、钢轨对路面影响较大等弊端渐渐显现。1960年起,淮海中路、新闸路等部分电车轨道被相继拆除,改驶26路无轨电车。到1975年12月1日,上海拆除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3路(虹口公园-五角场),改行93路公共汽车。在上海街头流动了近70年的叮当声,成了老人们记忆深处的一道风景,成了文人笔下那一段段悠远的故事。

新旧交通工具混杂是传统与现代在上海碰撞的缩影

“公交线路一般经过重要或知名的公共场所,在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动了他们的娱乐、休闲、购物的愿望。”邢建榕介绍道,当时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大减价时,南京路上的男男女女挤满了全部的屋子。各个戏园子都是满座,茶坊酒肆、大餐馆、俱乐部、影戏院,也是天天宾至如归。

“试想,没有大容量的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能有这么繁华的市面吗?”邢建榕说,在夏天的晚上,许多人喜欢坐在双层公共汽车上层的前排兜风,可算是花钱最少的娱乐之一。

上海1934年4月1日开通了双层公共汽车。第一条线路是由静安寺沿南京路开通至虹口公园。单层公共汽车在1922年8月13日即开通了,不需要编排电线的公共交通工具在上海亮相了。后来开通的9路公共汽车,线路是从静安寺沿福煦路爱多亚路到外滩,票价高于电车。

那个年代,上海市中心的外滩、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等商业区,是各式汽车、电车和公共汽车经过最多的地方。外白渡桥是上海最繁忙的交通要道,“马龙车水驶终朝”,相关资料记载,在1926年5月17日、18二日,上午7点至下午7点,桥上平均通过行人50823人次,人力车14600辆,小汽车4999辆,公共汽车172辆,有轨电车922辆。

19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各式交通工具混杂。上海街头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

南京路被当时的作家文人和外国友人戏称为世界上最混杂的马路。“这其实是传统与现代文明在上海这座开放的城市碰撞的一个缩影。”邢建榕说,上海这座城市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

公共交通工具目前仍是大多数人最好的选择

轿子、马车、人力车、独轮推车、电车、出租车、私人小汽车,直到地铁,交通工具在一个多世纪经历了数次迭代。今天,市民的代步工具中,共享单车正流行。邢建榕认为,公共交通工具应该还是大多数人出行最好的选择。

“我喜欢地铁,方便、准时、快速、环保、实惠。”邢建榕说,“我最近因为写作在研究公园,常去复兴公园、中山公园、外滩公园,感觉坐地铁就蛮好,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来讲也比较省心,不用考虑停靠、维修、堵车等问题。”

邢建榕告诉记者,商业的发展,催生出对便利交通的需求。反过来,交通工具也“缩短了”空间的距离,提高了人们生活和商业活动的效率。如今,上海已经有了一条跨省地铁线路,密集的公共交通网络的发展将串联起大上海每一个行政区,也在努力地提高与相邻省市“交流”的便利性,加强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