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确立上海港口城市的文化身份,谁说上海开埠前只是小渔村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17-05-22 07:2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常有人说,上海在近代开埠前一直是个小渔村。

“实际上这个判断不是很准确。当然上海有很多渔村,但那时上海的历史地位已经不只是一个小渔村,它在隋唐以后就进入了港口时代。”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看来,中国第一大港口城市上海的港口经济与港口文化是从隋唐开始的。

蔡丰明在论坛上作了题为《上海港口城市的历史记忆与社会变迁》的主题报告。  本文图片均为主办方供图

5月20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航海博物馆主办的“上海国际海港城市文化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四十多位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蔡丰明在论坛上作了题为《上海港口城市的历史记忆与社会变迁》的主题报告。

上海的港口经济从隋唐开始

“由于上海得天独厚的海岸地理优势,上海从隋唐开始就逐渐步入了港口经济的时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发达兴旺的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

回顾上海港口城市的发展史,蔡丰明说隋唐时期黄浦江尚未形成,当时统治者在位于吴淞江支流顾会浦通达的华亭地区(松江旧城)建港, 形成了上海地区最早的港口——华亭港。华亭港曾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内河港口,初建时主要是作为军港使用,和现在以经济贸易为主要作用的港口还是有区别的。

继华亭港以后,上海港口史上的另一个重要阶段是青龙港与青龙镇的出现。蔡丰明称,青龙港位于现在上海青浦白鹤乡的位置,开始兴盛于唐天宝年间。作为对外贸易港口的青龙镇从唐代中晚期至南宋末期延绵了500年,其中最繁盛辉煌的时期是北宋到南宋的100多年间。在两宋期间,青龙镇不但与国内的诸多地区如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有直接的贸易往来,而且与许多国家有密切的贸易关系 。

“青龙镇不仅仅是经济贸易,它也是一个文学、艺术比较发达的地方。当时有很多文人,比如李行中、苏轼、秦观、范仲淹、米芾、梅尧臣、杨维桢、赵孟頫等人先后到此游历、居住,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佳句。”蔡丰明补充,“还必须一提的是青龙镇的佛教,唐宋时期的青龙镇也是江南佛教发展极盛的一个地方。”

到了南宋末年,由于吴淞江和它的一些支流河道的淤塞,青龙镇的港口功能逐渐走向了衰落。在青龙镇由盛转衰之时,位于吴淞江南面的上海镇却以其特有的港口优势悄然而起,为上海港口史增添了又一笔浓墨重彩。

蔡丰明介绍道,经过了明清两代发展,上海港口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聚集在上海港的船舶已可达三千多只。古籍记载当时的上海港已经是 “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地大物博,号称繁剧。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

清代中叶时,随着上海港口经济的繁荣,上海城镇中已建有大小街巷六十多条,其中既有专卖从广东福建转运来沪之洋货的里、外洋行街,也有专以卖买大豆和棉花的荳市街、花衣街,也有以专卖本地手工业产品闻名的竹篾街、芦席街等。

由于外国资本的引入,上海的港口贸易发展在近代以后又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近代上海在内贸方面已取代苏州的地位成为全国生丝、棉布、粮食等商品的重要转运港口,在外贸上也逐渐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中心。

上海的文化身份——以港口为依托

而今的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经济贸易金融与航运中心。蔡丰明因此感慨,在实现由古代—近代—现当代的历史跨越过程中,上海留下了大量具有海洋与港口特点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是上海城市整个发展序列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城市留给后人的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的历史记忆。

“我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身份,就像人一样,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文化身份。那么我们上海的文化身份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一个以港口为依托的,具有鲜明的海洋与海派文化特征城市,这个身份是我们中国很多内陆城市不能替代的,也正是这个身份决定了上海的文化个性。”

在蔡丰明看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防范城市的同质化问题。“现在的城市千城一面,没有什么区别。但城市都该有个性,这是由这个城市长期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轨迹所决定的。”

卖盐茶舞蹈

蔡丰明认为:“如果我们要想比较好地弘扬上海的文化身份与个性,很重要的一点是保存它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而上海在历史长河中为今人留下的海洋文化遗产是非常多的。”蔡丰明将它们大致分为五类。一是遗址与遗迹,比如港口、航道、海塘、渔场、盐场、船厂、海防基地等;二是村落集镇与老街,比如高桥古镇、新场古镇、川沙古镇这样与海洋有关的历史悠久的小镇;三是器物与器具,比如渔具、盐具、船只等;四是机构组织,比如会馆、公所、船帮等等。1843年开埠前,上海有包括泉漳会馆、潮州会馆、山西会馆、四明公所在内的十二个会馆和十八个公所;五是习俗与文艺,比如饮食、服饰、民歌、谚语、音乐、舞蹈等等。例如卖盐茶(舞蹈)、天妃(妈祖)信仰、上海港码头号子等都是属于此类。

上海港码头号子

文化流失与遗产保护

然而,这些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今天面临很大的困境。

“经历了诸多的社会变迁与风云变幻以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遗产遭受到了不幸的命运。由于城市改造、政治运动、以及商业开发等等原因,在上海城市的海洋与港口历史文化遗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与视野中消失了。 ”蔡丰明举例,比如妈祖庙,上海从前有好几所妈祖庙,但现在却只剩下松江的一所。

上海古代渔具——簖

还有很具代表性的形式,如上海港码头号子,“曾经是上海港口文化的一种标志,但现在也已经处于十分濒危的状态。”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上海的海洋文化和港口文化进行保护呢?蔡丰明认为这是当前上海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依靠政府、文化保护部门、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完成。

“具体的做法主要包括资源普查,摸清上海城市海洋与港口文化资源家底;建立名录体系,对上海城市海洋与港口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登记记录;制定保护规划,具体到时间节点、经费保障、人力配备;抢救濒危资源,对上海城市海洋与港口文化遗址、村落、集镇等具有文化空间特点的文化遗产区域采用整修、复原、重建等方式,使这些区域中的文化遗产尽量保持原有的面貌;还有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社会保护组织,以及加强法治建设等等方面。”

蔡丰明最后指出,“对于上海的海洋文化保护应该提高到立法的层面。我国现在已经有了海洋法,但是其中涉及海洋文化保护的内容不多,应该对海洋文化保护进行专门立法,这样才能使上海的海洋与港口文化遗产与历史得到更好的保护。”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