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Herstory︱制造美人:亚洲人想要深目高鼻也不是梦

王书吟
2017-08-02 14:00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整容术与西式审美

外科整容术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中世纪时期,残酷的冷兵器战争令许多士兵失去了鼻子。为了修补外鼻缺失造成的外貌缺陷,从身体的其他部位“剜肉补疮”成为西方外科手术的一大发端。现代整形术传入中国初期,多用于病理疾患的矫畸治疗,如面部凹陷、斜视、大小眼、五官缺失等生理性病变,因此整容术的施行多集中于民国各大医院之中。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女性意识的觉醒,时尚女性不仅懂得用华服珠宝化妆品让自己变得更美,尤其是从事演艺行业的女性更加注重五官及皮肤的保养。对于电影女明星来说,她们期望在大银幕上展现最完美的面容,但“开麦拉”(镜头)会无限放大脸部的缺点,因此如何修饰镜头前暴露的缺点成为每位女明星的难题。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出现了一批以改造和制造美人为职业的群体——美容医师,他们开设专门的美容院和整容院,为追求美丽的女性提供专门的整形手术,旨在让美人变得更美。原本作为修补残缺相貌的医术日渐进化为让女人变美的捷径。

《古代的外科整容术》,《沙漠画报》,1939年第2卷第4期。

既然已有改良容貌的先进科技,那么怎样的五官才称得上美丽?一位电影评论者道出了心中最佳女星的样貌:“如果(女演员)有一副玲珑深沉的大眼睛,一个挺秀的鼻子,一张端正的嘴巴,一个富于表情的面庞,那么在演技的发挥上她将有更多的方便。”在最能代表西方想象的新感觉派的作家笔下,隆直的希腊式的鼻子、嘉宝型的眉、大而立体的眼睛、丰腻而红润的嘴唇,这些反复出现的细节描述让现代摩登女郎呈现出一种泛欧化的美感,而双眼皮和高鼻梁成为美女的标准配置。据说上海“平剧皇后”言慧珠素喜拍照,每每以其双眼皮为傲。一次在虹口吴淞路新开的一家摄影室照相,由于摄影角度不同竟将言慧珠拍成了单眼皮和塌鼻子,气的言慧珠大骂岂有此理,将照片原样退回。此后一段时间都要与拍照记者事先声明,生怕再次“谋杀”了她美丽的双眼皮。那么,如何使天生五官扁平的东方女性获得如好莱坞明星一般精致而立体的五官呢?对于那些天生丹凤眼但却渴望获得双眼皮、高鼻梁的女性来说,“治疗双眼皮术”和“骨质高鼻术”的出现无异于天降福音。如同时人所说,“如古来美人所应具有之双眼皮、高鼻等美的要素,亦可藉整容术以作之成”。

好莱坞女星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平剧皇后”言慧珠,图片来源于网络。

“割双眼皮”与“高鼻术”

如果要盘点民国最受欢迎的整容项目,则非双眼皮术莫属。整容医师们不遗余力地宣传整容术的奇妙,声称只需“注射一点麻药,使用一番小手术”再经过几日调养,就能够拥有理想中永久的双眼皮。通过夸张的对比照,美容院以化妆术和表情变化极力宣扬割双眼皮对女性影响之巨,这一改变不仅体现在容貌上,更重要的是对于自信和气质的提升。

医术整容:单眼皮改造双眼皮之比较,《时代》,1937年第116期。

据说当时的单眼皮明星为了上镜,让眼睛看起来更大更有神,几乎都会选择割双眼皮扩大眼睛。留日归来的杨树荫以其自创的“杨氏双眼皮术”闻名全市,他自称是“与沪上女明星最为有缘”的美容医师。他的“美眼整容医院”坐落于繁华的南京路哈同大楼内,这里曾经接待过蓝兰、貂斑华、夏霞、舒绣文等多位电影女演员和京剧名角。相比于这些非著名“明星”,出演《弹性女儿》走红的路明可算是大腕儿了。据说路明的双眼皮也是诞生于此。记者采访路明问她开刀痛不痛时,她表示“一点也不痛”,并且对新的容貌十分满意,之后还介绍了两位太太成为杨医师的新顾客。也许是杨树荫对这一杰作也是十分得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路明的照片一度成了杨树荫美容院的广告招牌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

未改造双眼皮之前的路明,改造以后,当有另一个面目了。《青青电影》,1939年第4卷第25期。

“高鼻术”是第二大整容项目。民国时期通常采取两种高鼻方法,其一称为“骨质高鼻术”,即用象牙片填入塌鼻部位;第二种“肉质高鼻术”则是以药液注射,使塌陷部位的结缔组织增厚隆起,从而达到增高鼻子的目的。为了保持效果,医师通常建议采取开刀填充的方法。对于顾客存在开刀留下疤痕的疑虑,医生解释是在鼻管内动手术,不会在面部留下痕迹。老牌明星徐琴芳为了再次翻红,特地去做了“肉质高鼻术”,为了配合希腊式的高鼻子,在医师的建议下又做了加厚太阳穴的手术。为了取信于顾客,医师还特意提醒观众,如果在银幕上再次见到徐琴芳,一定要注意她凹陷的太阳穴变得丰满立体、更加上镜了,这正是美容医师妙手回春之功劳。

骨质高鼻术,《一四七画报》,1947年第15卷第10期。

由于医疗美容刚刚起步,加之花费不菲,多数女性对这一技术持观望态度。《玲珑》信箱的编辑陈珍玲向想割双眼皮的读者李倩瑛表达了双眼皮手术的质疑,并举出女明星胡萍去美容院治疗双眼皮花费三百元无功而返的例子,奉劝读者不要以身犯险。

美人也是“美人制造者”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美人,一些女明星并不避讳整容,对于后天努力得到的美丽并不以为耻,反而认为这是依靠先进科技所取得的“人工美丽”,甚至还亲力亲为地宣传,与今日女星谈整容而色变的情状截然不同。美容医师也乐于借助女明星的名气为自己打出活广告,如此这般成就了美容院和女明星的和谐共处。在医患关系之外,一些女明星还与私人医师还生出了一层师生关系,拜美容医生为师,学成之后自立门户,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沪上红星王汉伦。

民国著名电影女明星“悲剧徐娘”王汉伦,图片来源于网络。

女明星王汉伦是最早的中国电影女明星之一,以苦情戏最为出名。靠着红遍东南亚的影片《女伶复仇》,王汉伦赚到一笔丰厚的退休金,加之厌倦了电影圈的浮华,从此退出影坛。由于长期在镁光灯下拍戏,王汉伦的眼睛被严重灼伤,幸在美容医学博士李却得氏(Richter)精心医治下方得康复。息影后的王汉伦投入李博士门下潜心研习医术,学成之后即在霞飞路上开办了汉伦美容院。作为沪上时尚风潮的引领者,王汉伦自然深谙摩登女郎们的美颜需求,她抓住中国女性对于无暇美肌的渴求,主打技术门槛最低的项目——电疗术修整面部肌肤。王声称自己远赴法国,所学习之美容术与一般平常之法不同,“以欧美最新研制美容术,能够有效祛除面疱、皱纹、斑点、肉刺等面部恶疾”。美容院还提供常规的皮肤保养,据说能将普通人的面容修理得美若天仙。

王汉伦在美容院中亲自为顾客实施整容术,《大亚画报》,1931年第298期。

凭借着多年明星生涯所积攒的人气与保养得宜的美貌,许多顾客为一睹汉伦的芳容慕名而来,一时间美容院蜚声沪上。王汉伦则亲自操刀为顾客整容、画眉、修指甲,虽然舆论戏谑她从女明星沦落到服务员,但她丝毫不以为意,自称是“牺牲色相为社会服务”。随着生意蒸蒸日上,王汉伦的美容院不但越开越起劲,她还亲自调制名为“汉伦艳容”的化妆品与护肤品,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化学物质吸引顾客购买。据说电影新人白云也效仿汉伦转行做了美容院老板娘。早在出道前,她就由杨树荫亲自操刀做了割双眼皮、打高鼻子和修改下颊的整容套餐,甚是满意,一来二去白杨二人成了莫逆挚友。白云觉得靠容色吃饭的演员之路不能长久,因此提出拜在杨树荫门下修习整容医术,最后成为杨的助手。

女明星的美容院还为客户传达了一种观念,即美容是现代社交彼此尊重的需要。王汉伦试图告诉顾客美容可以作为一种日常习惯,想要在社交中不被人排挤嘲笑,就必须在美容事业上投入精力与金钱,通过提高自己的美貌,而得到自信,并受到他人的欢迎。对于“王汉伦们”而言,她们以美貌和才艺换得的财富为资本创造了一座连接美人与造美术之间的桥梁,从被审美的对象华丽转身,成为制造美人的操控者。

“变美人”也是高消费

美是女人的第二生命,“假如她没有了可爱的容貌,到处就不能受人欢迎了。在无形中受到不少的痛苦”。在一些极端强调美貌的人看来,拥有美丽等于拥有了一切:“美丽是所有人幸福的基础,女子想得到美满的丈夫、富足的生活,或是男子想得到俊俏的妻子,愉快的家庭,共享一生的幸福,均非具有美的成分不可。”想要通过整容术获得美丽进而改变命运,自然需要付出金钱的代价。

随着整容观念逐步被大众所接受,至1940年代末,上海的美容院虽然逐渐增多,但资质参差不齐,技艺精湛的更是凤毛麟角。在技术上可靠、经验丰富的资深整容院收费极为高昂。光顾杨树荫整容院的顾客不是演艺界的明星,就是非富即贵的名媛淑女,整容可视为奢侈消费,工薪阶层根本无力负担。一位曾经试图找杨树荫做双眼皮的银行女职员在咨询过价格后,直接以“有钱能使磨推鬼”来形容整容的天价。王汉伦的美容院收费也颇为不菲,连普通的美容护理也需要高额的长期投入,顾客多为演艺圈内的女演员和上流社会的阔太太。以1947年春季上海一家中等水准的整容院收费为例,割双一次眼皮的手术费大约需要一千五百万到二千万法币,矫正斗鸡眼需要三、四千万元,最贵的整容手术——全脸除皱则需要法币一亿元,完成一次面部除皱几乎需要一个普通公司职员半年的薪水。美丽的定义以及追逐美丽的手段如同身体一样,有阶级之分,有地域之别,有贫富之距。

民国时期上海著名八大女明星合影,1931年《良友》刊。

作为女明星,改善容貌能够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普通女孩则能够通过整容术提升自信。国华公司的电影女演员徐天任就是通过整容术争取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在签约国华电影公司之后,她曾经在辣斐剧场演出过《日出》的女配角受到观众好评,然而很快便沉寂下去。名气平平的她渴望通过改善容貌改变三流演员的命运,便选择做了双眼皮手术。新形象为其美貌加分不少,她也因此获得了出演新片女主角的机会。

从选择美丽的意义上来说,这些上层社会的女性通过选择最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相貌,她们不仅成为时代潮流的引路人,同时也成了践行自我建构的先行者。求仁得仁,求美得美,无论她们是否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美丽,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旅途中,这些身先士卒的女性无疑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主角。

参考文献:

汤嘉:《美人制造:民国女性身体之美的塑造》,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张鸿声:《物质与消费意义的国际风格——早期海派的上海想象》,《文学中的上海想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曾越著:《社会•身体•性别:近代中国女性图像身体的解放与禁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