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守护者|几近全盲20年,他坚于职守成消费者眼中的最美人物

澎湃新闻记者 刘楚
2017-05-22 21:45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李伟光 图片来自网络

李伟光成名已久,知道记者来采访,有些习以为常,但又颇为直接地说那些荣誉以及接受媒体采访,并非自己主动。

2017年中国消费者协会“3•15”活动中,李伟光再次被推选为“2016年十大最美消费人物”之一。因为双目几近全盲,他成了颁奖当晚的焦点。

颁奖后的合影环节,李伟光身边围着不少人,称赞声不绝于耳。他因为眼盲不能随意走动,笔直地站在领奖台上,神情专注而严肃,只是在被提醒要合影时才扯起嘴角。

5月1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苏州市工商局大楼里与李伟光相约见面。与在颁奖台上略显木讷的印象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他,思路清晰、语速飞快,甚至在读屏软件的帮助下,连电脑都用得十分熟练,与常人几无差异。

这一点,与李伟光同一办公室的同事何琴芳也深有同感,“很惭愧的是,我们平时几乎都没什么地方能帮得上他的。”

自2002年起至2016年3月,李伟光在苏州市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任职。他被称为工商系统里该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敬业奉献中国好人”,以他为原型的话剧还曾在江苏全省巡演……

而这一切,是李伟光25岁因病致盲后才发生的。那一年,上海某权威眼科专家明确告诉他,“没用的,等医学发达以后再治吧。”

一度做好了下岗的打算

今年45岁的李伟光,1991年南京理工大学专科毕业后便回到母亲的故乡苏州,进入苏州工商局经检大队工作。

开始时常常在一线执法,在全市各个地方来回跑,年轻的李伟光感觉十分有干劲。

然而,没过几年,他感觉视野渐渐收缩,视界变得狭窄,在马路上穿行也变得吃力。

很快,医生诊断出他得了一种名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目前仍然没有太好的治疗手段。

李伟光的病情发展迅速,1994年开始他不得不退居二线,从事部门一些打杂、打印材料等闲职;到了1997年,他除了光感已经完全看不见东西,所在的部门也没有任何职务能交给他完成。

说起那一段时光,李伟光徐徐道来,并不承认那段时光有过绝望的念头,“我不是一个怨天尤人的人,可能性格关系,理智地接受了现实。”

因为眼盲,无法胜任经检大队工作,他一度做好了随时下岗的准备。

令李伟光难忘和感激的是,当时的领导没有放弃他,甚至在之后替他想好了转型之路。

经历了4年的空窗期,李伟光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2002年,苏州市工商局组建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李伟光的领导向上头打报告,力推他去承担带领新团队的任务。

当时的李伟光虽然失明,但是听力却越来越好,并且在之后通过病友购买到一款专为盲人设计的读屏软件,得以重新接触计算机。

彼时,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刚刚建立,李伟光手下仅有3名接线员,而且流动性高,他一边要自学消费者保护权益的相关法规,另一方面还担负起培训接线员的工作。

除此之外,接线员无法处理的投诉以及一些投诉接线员的工作,也都需要李伟光来处理。

幸运的是,当时的李伟光记忆力十分超群,别人读一遍的内容他就能完全记得,在工作中也总能迅疾地“对症下药”,找到相关条例法规将投诉处理妥当,成绩突出。

等到2016年3月李伟光被调至苏州市工商局消保处任职时,苏州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的接线员已经增加到14名。

然而,接线员的培训材料仍然沿用着李伟光编写的版本,甚至一些棘手的问题仍然会找到他这里来,可见他的专业和权威。

谈起从事了这么多年的消费者维权业务,坐在椅子上的李伟光神情自信,“我常将12315热线比作医院的导医台,能解决的肯定直接解决,但更多不能我们出面解决的,就告诉投诉人应该去哪里、怎么做才能更快捷地维权。”

思路清晰的李伟光是个公认的、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在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的前几年,他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加班,“人不够嘛,只能把我自己排进去,接线员都是女孩子,周末经常有事,干脆就我来了。”

即使到了现在,已经脱离12315热线工作的李伟光,仍然常是办公室最后一个下班的人,甚至有时还把材料带回家研究,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

同办公室的消保处副处长何琴芳说,李伟光的妻子每天都准时5点接他,“但他还是经常加班,太认真了。”

语速快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2006年,李伟光的事迹第一次通过媒体的报道得以传播。

他如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是工商局等几个部门搞的一个专题活动,电视台来做了一次专访,是第一次报道。”

而真正让李伟光成为江苏全省甚至全国工商系统名人的,则是2011年中央文明办举办的“中国好人”评选。

当时的李伟光被单位推举为候选人,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一下子让李伟光名声大振,他最终被选为“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对这些荣誉,李伟光却形容它们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大于兴奋”,“原本我可能会偷懒一下,但这么一来我觉得必须要表现得更好才行,压力很大。”

甚至他在听到别的盲人的故事时还会跟自己比较,“之前听说吴江那边也有一个小姑娘眼睛不好,但是(生活)各方面处理得不错,能自己端水瓶倒水,我心想(端水瓶倒水)这我真还做不到呢……”

采访的间歇,李伟光的办公室电话不断响起,半天时间里不下7、8个电话:通知其他同事取材料、指导下属单位工作如何处理,甚至还给对处理方案颇为疑惑的同事做起了心理建设……

有时候电话打得长了,李伟光还会小声地让记者稍等一会儿,随后又语速飞快地大声说起话来。

这样的语速让原本行动不畅的他显得鲜活起来。

李伟光解释,因为自己的视力不好,影响了一些沟通和执行,但语速快一些就能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效率,他甚至还将电脑读屏软件的速度调到4倍速,锻炼自己的听力。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伟光的压力不仅来自于荣誉,还来自于老父亲、老母亲的期盼。

早年的媒体报道中,常常引用一段李伟光父亲搀扶着他过马路的画面,当时老父亲表态说,希望他能早日成家,这样就能有人代替老两口照顾儿子。

但李伟光却没那么想,他告诉澎湃新闻说,别人介绍的自己大都拒绝了,“不想害了人家。”

在他看来,即使真的要找对象,也得是两情相悦,如果遇不到便也不会强求。

好在年近不惑的时候,李伟光还是找到了他的意中人。

聊起妻子王英(化名),李伟光忙不迭地告诉记者,妻子为了方便接送他上下班,放弃了满意的工作而随便找了一份与他单位比较近的闲职工作。

2013年,谈了两年恋爱的李伟光和王英结婚。

那个陪着李伟光一起上下班的身影不再是佝偻的老父亲,而是如胶似漆的妻子王英。

“他总是最后一个走的”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下午5点,王英出现在办公室门口,但看见记者采访,走到办公室门口的王英又快速退到走廊里。

不一会儿,同一走廊里的同事都陆续下班了,看见王英在走廊里等待,有同事跟李伟光开玩笑,“让女同志站着等你下班可不好啊”。

另一厢的同事何琴芳听到了,笑着告诉记者,说话的是隔壁办公室的一位处长,“大家都知道他在加班,经常是最后一个走的,这点你问他老婆就知道了。”

结束办公室的采访后,李伟光和王英一起从楼梯下楼。相比电梯,楼梯是李伟光更加舒适的上下楼方式,走到一楼时整个工商大楼已经静悄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

为了接送李伟光上下班,结婚后王英便报名考起了驾照,“我其实很不喜欢开车的,但是要接送他没办法。”听到妻子这么说,李伟光笑起来,“对,她为了我才学的开车。”

随后,李伟光想起来了什么似的,立马说道,“还有个事情,我也挺觉得对不住她的。”

原来,两人刚结婚那会儿,还在学驾驶的王英便每天骑自动车接送李伟光上下班。有一次,力量不够的王英载着李伟光在马路上被旁边车蹭了一下,直接摔在了马路上,“当时夏天,我裤子破了蹭着点皮。她穿着裙子,手臂和腿都刮破了好大一片,到现在都还有印子呢。”说起这段往事,李伟光满是心疼。

短短20分钟的回家车程,几乎都是李伟光在说话,王英沉默不语,专心开车,听到好玩的事情就笑笑。

不过,说到还要不要治疗眼睛的问题,李伟光挺平静,王英则有自己的想法,“我一直说只要有一丝希望肯定会治的,哪怕我们卖掉一套房子也可以的,就算能看见一点模糊的东西也可以,毕竟将来我老了我也希望他能照顾我。”

因为眼疾有遗传性,李伟光夫妻俩没有生育孩子的计划,但是婚后一度希望能领养一个健康的孩子,但一直未能如愿。

如今,年纪越来越大的夫妻俩也渐渐放弃这一打算:一方面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抚养一个婴儿长大,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享受起二人世界。

到了小区车库,李伟光把早在5分钟前就摸索着握在手里的读卡器举起来,栏杆徐徐升起,王英油门一踩车子便开进了小区,默契地令人忍不住要叫赞。

因着李伟光的眼疾,两人走路总是贴得很近,用“如胶似漆”来形容颇为贴切。

“是啊,别人看到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多恩爱,其实是他眼睛不好,不过现在我也习惯了,到哪里都两个人一起。”王英笑着说。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