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博馆刊︱大英博物馆藏唐三彩文官俑背后的故事

霍宏伟
2017-06-13 17:39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编者按】本文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4期,原题《大英博物馆藏一组唐代三彩俑来源追溯》,作者霍宏伟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论文内容有所删改,原文注释从略。

2017年3至5月,“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举办。6至10月,该展览移至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继续展出。在这些文物之中,有一件色彩明快的唐代三彩文官俑,它是地道的“中国制造”,却现藏大英博物馆,它究竟有着怎样的曲折经历和传奇故事呢?

大英博物馆三彩俑的来历

1921年,英国学者霍蒲森(R. L. Hobson)发表了一篇文章,它既是大英博物馆将这一组唐代三彩俑定为“刘廷荀”墓所出的唯一根据,也是首次将这批资料公布于众。此文开篇谈到,有一批唐代三彩俑与一方墓志出土于同一座墓中。该墓志内容由威利(A. D. Waley)翻译成英文,志中记述了墓主人刘氏为大唐故忠武将军、河南府与怀音府长。他的名字被译为“T´ing-hsün”,后来大英博物馆据此,将其音译为汉字“廷荀”。刘氏卒于开元十六年(728年)八月十六日,时年七十二岁。墓志也谈到了“刘廷荀”的家世渊源、生平履历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霍蒲森还推测该墓室一定很宽敞,因为当时收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同一批唐代陶俑共计13件。其中,文官俑、镇墓兽、马俑、骆驼俑各2件,天王俑、武士俑各1件,牵夫俑3件。文末提到,是尤莫霍浦路斯(Eumorfopoulos)先生将该墓出土的三彩俑存放于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内(该馆允许收藏家来馆租借庭院放置私人藏品),后将这些三彩俑移入大英博物馆展出。1936年,该馆从尤莫霍浦路斯先生手中将三彩俑收购。霍蒲森随文附有文官俑2件,天王俑、牵夫俑、马俑各1件,共计5幅三彩俑黑白图片。

牵夫俑与马俑(大英博物馆供图)

1933年,燕京大学教授郑德坤注意到英国学者黑得宁顿(Hetherington)在一本书中再次提到刘氏墓出土器物:“黑得宁顿氏书中亦载有武后时仕刘氏(Liu T´ing hsun显庆二年至开元[十]八年)。墓中出土带彩马,四神,魌头,鸟冠人物等。”

1935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国学者傅振伦积极参与了此项活动,护送文物前往伦敦。其间,他多次考察大英博物馆,并撰文记述了该馆所藏部分中国陶瓷。傅振伦在展厅中看到了这组三彩俑。“亚洲厅又有唐庭训(译音,卒开元十六年)墓之三角(彩)釉土俑数事。”他还谈到乔治·尤莫霍浦路斯的个人收藏。“猷(尤)氏犹太裔英国籍。雄于资,收藏中国古器物甚多。……其展览于此院者,在入门大厅、亚洲厅及绘画室。周代铜器,玉器,唐铜镜,陶瓷于(与)刘定训(译音)Liu Ting-hsüen(开元十六年卒)墓陶俑,……均可贵。”

今天,在大英博物馆第33号展厅内仍在展出这一组三彩俑。这些陶俑体形高大,形态各异,釉色鲜亮,组合丰富,引起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在国博和上博举办的有关大英博物馆文物展览中,仅展出其中一件文官俑。

谁是刘庭训

2015年7月,由国博学者主持编纂的《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英国大英博物馆卷》写作工作开始启动,在笔者撰写条目的19件(组)大英馆藏文物中,这一组唐代三彩俑格外引人注目。根据大英博物馆有关这些文物简略的中文信息,笔者相继检索了《洛阳出土墓志目录》、《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未能查到“刘廷荀”墓志。但是,根据刘氏卒年“开元十六年”这一线索,找到了与“刘廷荀”卒年完全相同的刘庭训墓志信息,该志现藏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

按照刘庭训墓志所提供的详细信息,笔者推测大英博物馆所说的唐代忠武将军“刘廷荀”,可能是“刘庭训”音译的误写。在读到英国霍蒲森的文章之后,将文中有关墓主人生前最高官职、卒年、寿龄等关键信息,与洛阳出土刘庭训墓志录文逐一进行比对,最终确认大英博物馆提到的“刘廷荀”,与墓志志主是同一个人,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刘庭训”。

刘庭训的葬时、葬地在墓志中均有明确交待。志云:开元“十八年十月十六日,葬于邙山上东里。”葬地为“邙山上东里”,是指唐洛阳城外洛阳县乡里地名。洛阳学者赵振华先生根据出土唐志,考证出了上东里的大致范围:“上东里名称的来历大概与临近隋唐东都城的上东门有关,此门为东城垣最北之门,杨湾村恰在上东门外东部,是唐代积润村所在。董村在杨湾西北约2.2公里处,凹杨在杨湾东北约1.7公里处。则由此3志可以大致确定唐代上东里、积润里的范围此三村之地。”

从地图上来看,唐代上东里的范围恰好位于今天陇海铁路的南侧附近。刘庭训墓被盗掘的时间有可能是在修筑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前身)的时间段内,即1905至1908的三年间。另据日本学者富田升的考证,修筑汴洛铁路洛阳段的时间上限,大概是该工程的后半期,即1907年夏季前。由此进一步推测,刘庭训墓被盗时间可能为1907年夏至1908年底。

汴洛铁路线通过邙山南麓,因工程动土,毁坏了一批古墓,墓中文物批量出土,引发外籍铁路职员的收购和径自偷运出境。乙卯年(1915年)四月初二日,罗振玉到洛阳考察。在洛期间,他拜访了陇海铁路工程局长、徐世昌的堂弟徐世章。徐世章告诉罗振玉:“铁道总医官欧洲某国人所得古物甚多,得即寄归,不能知所得为何物也。”据此分析,唐代刘庭训墓出土三彩俑流失海外,有可能与汴洛铁路的修建有一定联系。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挖出文物的例子,还见于河南洛潼铁路建造之时,英国工程师报告所得唐代明器,包括人物俑、动物俑及器物,共计57件,现藏大英博物馆。

1907年7月汴洛铁路沿线挖出唐代陶俑与陶器(王军花供图)

今人所知开封市博物馆藏刘庭训墓志、大英博物馆藏一组13件三彩俑,只是陪葬刘庭训墓劫后余生的一小部分,并非随葬品的全部。据笔者统计,目前洛阳已发表资料的唐三彩纪年墓有9座。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尚未发掘出唐代开元年间随葬三彩的墓葬。刘庭训墓的年代为开元十八年(730年),是洛阳地区发现年代较晚的唐三彩纪年墓。刘庭训官居正四品上阶,其墓与宋祯墓均为洛阳唐代随葬有三彩器、品级最高的官吏墓葬。在洛阳地区已发表资料的三彩墓中,刘庭训墓三彩俑数量较多,形制较大,造型完美,釉色鲜亮。

在国博和上博展出的大英博物馆藏三彩文官俑造型较为独特,在洛阳出土同类俑中未见到与其形制相同的三彩俑,它也是该地区所见较高的一件三彩文官俑,高达107厘米。刘庭训墓文官俑与洛阳唐开元二年(714年)戴令言墓出土彩绘文官俑在衣饰、手形等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件红陶彩绘文官俑现藏故宫博物院。

洛阳部分唐代纪年墓出土文官俑比较(《河南古代陶塑艺术》280页,《洛阳陶俑》311页,《洛阳文物精粹》189页,《雕饰如生:故宫藏隋唐陶俑》141页)

刘庭训的传奇人生

与上述13件三彩俑同出一墓的刘庭训墓志极其重要,它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墓主人及随葬三彩俑的断代,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文字资料。刘庭训墓志为青石质,方形,石面平整,有阴线方界格。楷书,30行,行31字。志石边长60、厚12厘米。

该墓志以近千字的篇幅,记述了刘庭训的籍贯、家族世系及生平履历等内容。刘氏名讳未载,仅存字庭训。“庭训”为一典故,源于《论语·季氏》,后人称父教为“庭训”。关于刘庭训的家族世系,墓志中记述汉代河间王的第二十七孙刘哲,在西晋时期担任河南尹,被封为新城侯,故子孙以新城为家。唐代时,新城属于河南府伊阙县,刘庭训以伊阙县作为自己的故里。刘庭训的第十六代祖为西晋河南尹刘哲。祖父刘敬,历任豪、饶两州司法、朝散大夫、滑州匡城令。父亲刘节,为青州主簿。对于其先人,正史中皆未见记载。

有关刘庭训的生平履历,志中记载尤详。刘庭训“前后八任,历仕四朝”,“四朝”即指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时期,其间,刘庭训主要参与实施了三件大事:一是最初跟随大总管李多祚,参加了平定契丹叛乱的军事行动。契丹叛乱的时间始于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五月,次年六月基本平定。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刘庭训得到大总管李多祚的赏识,受到重用,立下战功。万岁通天二年(697年),被授以通乐府果毅。

二是在升任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的率领下,诛杀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辅佐中宗再次登基。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宠臣张易之、张昌宗等人专权。中宗李显在大臣崔玄暐、张柬之等拥戴下,率领羽林军进入神都洛阳宫城,斩杀张易之等,重新夺取皇位。《旧唐书·张易之传》:“神龙元年正月,则天病甚。是月二十日,宰臣崔玄暐、张柬之等起羽林兵迎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入,诛易之、昌宗于迎仙院,并枭首于天津桥南。则天逊居上阳宫。”

在此次行动中,右羽林军大将军李多祚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庭训是李多祚的部下,当时应任职于羽林军中。志云:“小贼张易之恃宠凭陵,因为判换,逞不臣之计,有无君之心。公翼奉圣躬,亲当矢石,斯须之际,遽从枭首。”说明庭训参加了诛杀张易之的军事行动。其后,刘庭训得到了进一步升迁,加封为游击将军,迁龙兴府折冲。

三是刘庭训虽任太平公主府典军,却忠于皇帝李隆基,在玄宗扫除太平公主政治势力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大约在神龙二年(706年),刘庭训转任太平公主府典军,并参与了太平公主府及其园林的营建工程。太平公主在唐长安城内有三处住宅,分别位于兴道坊、兴宁坊、醴泉坊。在长安城东南隅地势较高的升平坊,还有一处园林,称为“乐游园”。

唐长安城中太平公主宅园(红色三角)分布平面示意图(果林供图)

刘庭训墓志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得较为含蓄:“不假洛阳之令,自有匡卫之谋。”志文借用东汉“强项令”董宣不畏权势、斩杀湖阳公主奴仆的故事,将意思委婉地表达出来。“不假洛阳之令”,即刘庭训不像东汉洛阳令董宣公然对抗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那样,公开与太平公主作对,而是拥有护卫玄宗皇帝的谋略,以柔克刚。

唐玄宗登基之初,太平公主的政治势力极大,意欲于先天二年(712年)七月作乱,玄宗李隆基提前得到密报,率领部下果断采取行动,将太平公主党羽全部斩杀,公主本人被赐死于家。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被剿除之后,作为太平公主府典军的刘庭训不仅没有受到株连,反而加官进阶,被封为忠武将军,任崇信、怀音二府长、上折冲都尉。上府折冲都尉、忠武将军均为“正第四品上阶”,忠武将军属于武散官。刘庭训从原来正五品上阶的太平公主府典军,升任正四品上阶的上折冲都尉,其间跨越了从四品下阶、从四品上阶、正四品下阶三个品级。玄宗于翦除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之后,在发布的诏书中提到:“文武官三品以下赐爵一级,四品已下各加一阶。”对于刘庭训来说,不是加官一阶,而是增加了四阶,其中必有隐情。如果联系墓志中所说的“自有匡卫之谋”及文献中记载的“上密知之”一句来看,有理由相信,刘庭训提前向唐玄宗通风报信,使之迅速采取军事行动,根除即将谋反的太平公主党羽。庭训在此次行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才加官四级,从正五品上阶一跃成为正四品上阶。

刘庭训于“开元十六年八月十六日,终于杨府之旅亭,时年七十有二”。开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古人一般多以虚岁记寿龄,依此逆推,其生年当为公元657年,即唐高宗显庆二年。“杨府”即为扬州,“旅亭”是指供旅人暂时休息的处所。“用十八年十月十六日,葬于邙山上东里”,开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从刘庭训卒于扬州旅亭,至归葬洛阳邙山,其间历经整整两年零两个月。葬地“邙山上东里”,位于隋唐洛阳郭城东垣北端第一门上东门外。

凝望着伫立于展柜之中的这件三彩文官俑,回想着墓志中记载的刘庭训一生,自位居官品最低一等、从九品下阶的左卫长上,逐步升迁,最后任正四品上阶的忠武将军、上折冲都尉,大约用了30余年的时间。刘庭训的人生经历略显起伏,传奇颇多,终能化险为夷,安度余生,实乃幸甚之至,令人感慨万端。

主要参考文献: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

郑德坤、沈维钧:《中国明器》,哈佛燕京社,193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1992年。

赵振华:《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三秦出版社,200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4期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