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雪域童年|支教西海固:是付出也是收获,孩子们最缺师资

澎湃新闻记者 章文立 发自宁夏固原
2017-05-26 13:29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我想让地球上的每一片沙漠都变成绿洲。”四年级的小男孩站起来,跟全班同学分享自己未来的梦想。

站在一旁的李萌心中一跳。这是她来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中心小学支教的第三天,午后的空气燥热,讲不到一节课就嗓子冒烟。喝水要去校外打,一桶50斤,一个三轮手推车放六七桶,总是男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去拉回来。水烧开了才能喝,入口总是咸咸的。

教室外是绵延的大山,黄秃秃的一眼望不到边。这是中国气候最干旱、土壤最贫瘠的地方之一,早在支教队出发之前,李萌就知道这里没法洗澡;到达第二天开会,队长还批评了洗头发的队员:“太浪费水!” 同行12名支教队员,通过澎湃新闻和上海联通联合主办的“雪域童年”支教活动来到这里,此前大多身处江南水乡,从未真正理解过“干旱”的意味。

土生土长的孩子们却懂。一瞬讶异之后,李萌更多的是感动:“我没有想到小朋友会有这么大的梦想。”在这门“梦想课”的最后,她教孩子们把写在纸上的梦想折成一颗心,告诉他们,要提醒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成为自己心目中未来的样子。

志愿者李萌在给孩子们分发手工课材料。本文图片均来自 吴晓馨

“他们什么都懂”

来支教之前,队员们有很多担心。队长卞乙茜计划开设的是戏剧课,希望通过基础训练帮助孩子丰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又怕大山里的孩子很难理解戏剧这种形式,无法良好地展开互动。

孩子的接受能力超乎她的想象。课堂上做联想训练,她问:“红色是什么?”学生抢答:“旗子!”一边说一遍做出挥舞旗帜的动作,还有学生敬少先队礼。设计两分钟警察抓小偷的场景,她提醒学生警察要严肃,扮演警察的学生果然从头到尾一本正经。“一点不笑场。”卞乙茜说着,自己倒笑了。“很顺畅,很自然。这里孩子的反应能力和城里孩子没有差别。”她说。

志愿者卞乙茜在给孩子们上戏剧课。

上海联通志愿者李强教“趣味数学”,设计了四宫格的数独游戏。“他们都看不起我,要求六宫格。”李强说起来忍不住笑。他本以为需要花很多心思介绍数独是什么,没想到几句说明之后学生们很快上手,解题、回答问题都很积极。

志愿者李强在指导同学进行数独游戏。

支教队里唯一的外国志愿者是捷克姑娘李怡,她和搭档王德恒设计了中捷文化对比课程。王德恒说,很多孩子对世界地理没有任何概念,但学习起来很快,也很喜欢学知识。“有小孩子跟我说,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想来我的国家(捷克),(我)很感动。”李怡说。

尽管生活条件有限,但李怡非常喜欢这里:“在上海,很多人不知道邻居是谁,但是村里(大家)不仅认识邻居,还认识很多别的人。(对)我们从外面来的人,也非常热情。”来之前有人告诉她,大山里的孩子很少见外国人,她可能是第一个。李怡一度忐忑。到达的第一天,学生们用好奇而羞涩的眼神偷偷看她,后来渐渐放开,找她聊天、合影、加微信,友好却不猎奇,这让她非常开心。

“我们把他们当成没有自己想法的小孩子,但他们其实什么都懂。”李怡感慨。

志愿者李怡和王德恒带领同学在地球仪上寻找捷克。

“就是缺老师”

“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是黄伟站在讲台上时,对学生的第一印象。他教学生们地理,从本村开始,到县、市、省、其他省份,看地图,讲特产,顺带介绍了“一带一路”。王民乡所在的宁夏南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黄伟希望孩子们能够从家乡开始了解历史,了解文化。

在黄伟看来,王民乡尽管缺水,但硬件设施已经非常不错。真正的问题是缺老师,尤其是副科老师。这一点得到了所有支教队员的认同。队长卞乙茜感叹好几次:“城里的孩子太幸福了!”她拿上海的孩子举例:周末可能早上学古筝,下午打篮球,晚上跟着父母去看电影,无论想上什么兴趣班都有很多选择;一个孩子可能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同时去接送,还给拎着书包……而这里的孩子,自己打水、搞卫生、住校自理,课余生活少得可怜。

志愿者黄伟带孩子们看地图、讲特产。

王民乡中心小学400多名学生,只有一位美术老师,和隔壁王民中学“共用”三位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则一个都没有。音乐室就在教室旁边,美术老师在墙上画了许多乐器的图,还计划在教室最后面安一面大镜子,以后上舞蹈课用。但现在教室还空着。

蒲建军在隔壁带着一群孩子排练合唱。他是现任王民乡小岔村第一书记,多年前学音乐出身。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西吉县组织各小学合唱比赛,王民乡中心小学特地几番辗转,找到他紧急排练了两周。“以前是有音乐课的,我70年代在这里上学的时候都有。”蒲建军说。现在没有唯一的原因就是缺乏专业老师。

支教队员陈露说得直白:“这里不存在素质教育。”不是不想教,是教不了。现有的老师每个人都不止教一门课,平均每人每周20个课时左右。音乐、美术、体育、理工科专业出身的教师则少之又少。

陈露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自己来支教的意义。“我觉得应该有素质教育。美的东西才有心灵上的触动,要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东西,认识一些外面的世界。”她是一名设计师,给孩子们开设美术课。有一个小女孩画画得很好,也会问陈露很多问题,陈露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画好后问:“老师你给我打几分?”陈露回答:“老师的课没有打分。”

志愿者陈露、朱海峰在手把手教孩子们画画。

徐宁则更注重对孩子的鼓励。或许是因为一个老师要管很多学生,又或许是一个家庭有很多个孩子,她觉得这里的学生非常缺乏关注。她上手工课,看过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会表扬:“你很棒”,“你做的真好”。对视的一瞬间,孩子们眼中亮起的光让徐宁觉得,这一点小小的努力,或许能帮助他们在心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

“爱是相互的”

徐宁的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一天支教结束,她会发照片给女儿看:“不要觉得你任何东西都是轻而易得的,很多你认为轻而易得的东西,在别人看来都是来之不易的。”手工课用的橡皮泥,是她嘱咐女儿买好,然后千里迢迢从上海背来的。

“我跟她(女儿)说,你最擅长的手工,教给我,我再去教这边的小朋友。这也是一种爱的传递。”徐宁说。除了想让孩子知道其他地区的同龄人如何生活,支教本身也是她自己的一堂反思课。她说自己今年40岁,不惑之年,应该做点喜欢但一直没有去做的事。

志愿者吴芳芳、徐宁、李萌和孩子们一起用橡皮泥制作图案。

王德恒则说,自己从孩子们身上获得的东西,远比付出的更多:“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也不是说我奉献了多少爱心。”他希望能帮助孩子开拓眼界,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更明白自己同时也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从孩子们那里收获了淳朴的热情和信任。

“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爱都是相互的。”陈露总结说。支教的第四天,出门时她开玩笑说要去找自己的“有缘人”——陈露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几个孩子,一对一结对,支教结束后继续保持联系。“学习上可以资助,有空也经常聊聊天,问问他们的情况,有什么心事或者问题可以帮忙解决,也让他们一直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她说,支教期间能做到的东西很少,但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

志愿者与同学们一起用板车去水站拉超过300斤的“甜水”。

支教队员与王民小学的孩子们欢乐地玩耍。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