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蒲石文脉的传承:到徐汇艺术馆看书画与蒲石的交相辉映

俞莹
2017-05-28 08:25
来源:“石界”公众号
艺术评论 >
字号

 端午时节,也是农历刚刚进入蒲月的时候,一个以菖蒲为意象的“蒲石雅韵——名家邀请展”于5月27日至6月4日在上海徐汇艺术馆举办。此次展览,荟萃了名家菖蒲、赏石、书画藏品和作品百余件,意在将古已有之的文化景象和深具底蕴的文人情怀弘扬光大。

策展人邀请老中青三代画家林曦明、韩敏、唐逸览、杨正新、施大畏、韩硕、张培成、乐震文马小娟、何曦、洪健、庞飞、马新阳、沈伟林明杰、顾村言、甘永川等作蒲石主题创作,庞飞和俞莹提供数十方赏石补壁,与菖蒲、书画交相辉映,蒲石书画,称得上是真正的“四雅”。

“蒲石雅韵”展览现场

菖蒲,因其“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以及“忍寒苦,安淡泊”的特性,向来被视为是“文人草”,广为文人雅士所好。菖蒲喜好生长在溪流旁的岩石缝中,我甚至在黄山光秃的岩缝里都见到过它的倩影,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及适应性强。

黄山长在岩缝里的菖蒲

五一期间镇江北固山公园举办“‘北固仙骨’菖蒲展”

近年来,养菖蒲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包括线上线下活动俯拾皆是。五一的时候去镇江访古,在北固山公园就不期而遇“‘北固仙骨’菖蒲展”,150多盆菖蒲与书画作品在甘霖轩、玉露轩两处景点展出,规模不小。

王大濛的菖蒲雅室

王大濛《菖蒲图》

昆石菖蒲两相宜(王大濛作)

养蒲近些年之所以成为盛事,应该归功于被誉为“江南草圣”无锡王大濛先生的大力发掘和倡导。此次展览,有幸邀请到大濛先生友情提供数十盆精心莳养的菖蒲精品参展,可谓满室生辉,绿意盎然。此外,策展人还邀请沪上老中青三代画家林曦明、韩敏、唐逸览、杨正新、施大畏、韩硕、张培成、乐震文、马小娟、何曦、马新阳、沈伟、林明杰、顾村言、甘永川等四十余位书画家作蒲石主题创作,画家庞飞和敝人提供数十方赏石补壁,与菖蒲、书画交相辉映,蒲石书画,称得上是真正的“四雅”。

何曦作品
张培成作品《蒲痴》

沈伟作品《灵石之属》

顾村言作品《蒲园》

菖蒲至少在宋代已经在文人圈中流行莳养,包括苏东坡、陆游等诗人都是积极的倡导者,并留下了许多诗文。也是从宋代开始,菖蒲与赏石有了亲密接触,菖蒲附石共养成为一种流行样式,并成为文人墨客喜好的诗画题材,名家辈出,延续不绝。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陈淳的《昆璧图》和王穀祥的《盘石菖蒲》,堪称代表作,曾经展览于2013年4月1日至6月2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盆中清玩——明清盆景绘画精选》专题展。此次保利春拍会在沪预展,我在现场看到了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早年画的菖蒲,也是画家并不多见的题材。

明代陈淳《昆璧图》

现代·张大千《菖蒲》

诗人陆游的一首《菖蒲》诗(诗人同名的诗写过好几首,说明也是爱蒲之士。这首应该是八十岁时所作),可谓影响甚广:“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其中将雁荡山的“九节菖蒲”(菖蒲根茎以一寸九节者为佳)和“一拳千金”的昆山石合养于盆中,莳草养石两相宜。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其根据的。因为菖蒲喜好在含水的石缝中生长,而昆石的皱褶孔穴,非常适合蓄水和菖蒲根须的蔓延。

马小娟《菖蒲寿石》

庞飞作品
安徽宣石“寒山雪消”(枕石斋藏)

广西大湾石“菖蒲”(枕石斋藏)

类似适合栽种菖蒲的奇石还有不少,如苏东坡在《文登弹子涡石》(即今山东长岛球石)诗中称:“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块,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明年菖蒲根,联络不可解,傥有蟠桃生,旦暮犹可待。”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也有“莲苞收茗叶,绮石养蒲根”的诗句(所谓绮石,当是指雨花石类,同时代松江林有麟《素园石谱》一书中,就有绮石之图绘)。但其他石玩,无论是功效乃至身价都赶不上昆石,而且,昆石之洁白与蒲草之碧绿对比分明,十分养眼,所以昆石(包括宣石)配菖蒲便成了绝配。这也成为了当时昆石供置的一种主要形式。

郁枫书法《邵宝菖蒲诗》

菖蒲不同于一般的草木,一岁一枯荣,它可以历冬不死,蒲寿百年。近代徐珂《清稗类钞》曾经辑录了一则有关菖蒲的野史,说是在淮南安丰场市北有古庙北极殿,有一位姓周的老翁,养有石菖蒲三十余盆,花盆都是康熙乾隆年间制品,而且菖蒲与老盆居然是同时代之物。其养护之诀窍,据说是每年四月修剪一次,然后叶子越来越细,历数百年细如发丝。光绪壬辰年(1892年),冬天奇寒,江都结冰,为数百年所少见,这些几百年的菖蒲,也没有幸免于难。

清代徐三庚“昌蒲寿石斋”

菖蒲不但寿长,绿叶可以养目,而且其根茎可以入药,古人认为服之可红颜黑发、延年益寿。所以,它与石头(自古就有寿石之称,是长寿的象征)的搭配可谓寿上加寿。曾经在杭州西泠印社看到过清代书法家徐三庚题写的斋名“昌蒲寿石斋”,书法颇为清瘦干练,上款是“梁伯仁年兄雅属即正。弟三庚”(此作品曾经上拍瀚海1998年春拍会,不过,“年兄”被误读成了“三十兄”)。梁伯仁虽然事迹不详,但至少是个爱好蒲石之士。以菖蒲作斋名极为少见,最有名的,莫过于“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堪称一位“蒲痴”,他不但画之咏之,而且取斋名为“九节菖蒲馆”。他笔下的菖蒲古拙苍茂,别有意趣,在题画诗中曾经说:“莫讶菖蒲花罕见,不逢知己不开花”。堪称菖蒲知音。

清代金农《菖蒲》

朱屺瞻《菖蒲图》

无独有偶,现代海派寿星画家朱屺瞻,十分喜好莳养菖蒲,不但将之入画,而且取斋名为养蒲室(大概在八十年代),自署养菖蒲室主人,也是一段佳话。这也是此次“蒲石雅韵”展览所承续的海派文脉。

展览现场呈现的海派大家与菖蒲的留影

(注:本文原题为《蒲石雅韵足千秋》,现标题为编者所加,原刊于“石界”公号)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