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自由广场》拿下金棕榈,索菲亚·科波拉为女导演正名

澎湃新闻记者 程晓筠
2017-05-29 09:4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12天,19部参赛片,七十大寿的戛纳电影节于当地时间28日晚间曲终人散,由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Ruben Östlund)执导的《自由广场》(The Square)在不为外界看好的情况下,最终摘得金棕榈大奖。

第二位“70后”金棕榈得主诞生

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庆祝获得金棕榈奖。

奥斯特伦德也成为戛纳历史上继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后,第二位拔得头筹的“70后”导演。2010年,1970年7月出生的阿彼察邦,凭借《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夺得金棕榈时,恰逢不惑之年。相比之下,1974年出生的奥斯特伦德,虽身为“70后”,今年也已四十有三。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戛纳偏向上了年纪的导演,类似当年史蒂文·索德伯格以26岁的年纪夺得金棕榈(《性、谎言和录像带》)的“奇迹”,实难复制。(横向对比的话,威尼斯金狮奖得主也有两位“70后”导演,索菲亚·科波拉与贾樟柯;而偏向鼓励年轻电影人的柏林金熊奖则产生过四位。)

鲁本·奥斯特伦德,1974年4月出生在瑞典哥德堡附近人口才1000多的斯蒂尔斯岛上。在1990年代开始接触电影,起初专拍滑雪。2001年由哥德堡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建立了名为“平台”的电影公司,自己做制片,自编自导,一门心思走独立电影路线。2004年,他的剧情长片处女作《吉他蒙古人》(Gitarrmongot)在莫斯科国际影展摘得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固定机位长镜头与日常生活中的荒诞细节都颇近似同胞前辈罗伊·安德森的作品神韵,但细究之下,其一镜到底的风格更多出自于早年拍摄滑雪场面的经历。四年后的第二部长片《身不由己》(Involuntary)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虽空手而归,但也算是正式进入“三大奖”的文艺片江湖了。

2011年的《游戏》(Play),奥斯特伦德继续坚持长镜头拍法,但主题开始关注种族对立等社会问题,同样送去戛纳,但只在“导演双周”单元拿到小奖。2014年,奥斯特伦德迄今为止最具知名度的影片《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又名《游客》(Turist)——再次冲击戛纳“一种关注”,结果拿到评审团奖,负于匈牙利影片《白色上帝》。

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展示金棕榈奖。

去年,奥斯特伦德又来到戛纳,出任“一种关注”单元评委。再到这一次摘得最高荣誉金棕榈奖,回首奥斯特伦德的电影历程,真算得上是戛纳的“嫡系部队”。

相比前作《不可抗力》拿中产阶级、夫妻关系开刀,这部《自由广场》大方向未变,具体对象则换成了当代艺术世界。各种假艺术之名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行径,在导演冷静的镜头调度下一一曝光,但上映之后的影评人反响,算不上特别热烈。包括《卫报》首席影评人Peter Bradshaw在内,不少人都觉得片子相当不错,但并非竞赛单元中最佳,其深度不如前作《不可抗力》,且有原地踏步之嫌。

评审团主席阿莫多瓦稍后解释其得奖原因:“它能反映当下,影片说的是对于政治正确的独裁,相比其他任何一种独裁,这都来的更加糟糕,更加可怕。男主角演得很棒,我们考虑过要给他发奖(指最佳男主角奖,但戛纳规定,同部影片不能拿两个奖,除非是剧本奖+演员奖),他很出色。这电影我还想再多看几次,因为内容很丰富。这些人一门心思想要坚持政治正确,结果却因此生不如死。剧本和执导,都是大师级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有记者问到,身为同志的阿莫多瓦为何没能支持夺金呼声很高的同性恋维权题材影片《每分钟120击》(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时,西班牙人竟一度凝噎。“我很爱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让我很感动,但我们只是一个非常讲民主的评审团,我只是九分之一。我只能说这么多了,我们中大部分人都很喜欢这部电影,我相信它将来随便到哪里上映,都会大获成功的。”

四位女性评委为同胞发声

黛安娜·克鲁格

影后桂冠由德国演员黛安娜·克鲁格(Diane Kruger)摘得。有趣的是,这部法提赫·阿金执导的《凭空而来》(In The Fade)竟是她从影十几年来,第一部德语作品。黛安娜年纪轻轻就远赴巴黎模特界发展,之后转战银幕,也是由法国电影圈起步,继而登陆好莱坞。

《凭空而来》讲的是恐袭事件后受害者家属与施暴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距离曼彻斯特爆炸案发生才刚一周,黛安娜登台领奖时也特意向死者家属表示致意:“切记你们并未被人遗忘”。

夺得影帝桂冠的是在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塞(Lynne Ramsay)的《你从未在此》(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中担任主角的华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颇感意外的他,穿了双匡威运动鞋噔噔噔地上了台,不好意思地解释说:自己压根没想到能拿奖,皮鞋和一部分正装已经打包送回美国了。

除了菲尼克斯的最佳男演员奖,《你从未在此》还为琳恩·拉姆塞拿到了最佳剧本奖。有意思的是,今年的最佳剧本奖下了“双黄蛋”,《圣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的两位希腊编剧欧格斯·兰斯莫斯(Yorgos Lanthimos)与艾锡米斯·费利珀(Efthymis Filippou)同样获得该奖项。

最佳导演由另一位“70后”索菲亚·科波拉凭借翻拍片《牡丹花下》(The Beguiled)获得,没法到场的她传来视频,尤其感谢了自己的父亲母亲。

好莱坞与奥斯卡近年来常被人诟病歧视女性与女性电影工作者,无法给予她们足够的工作机会与获提名机遇。相比之下,欧洲影坛其实也没好多少,在索菲亚·科波拉之前,戛纳历史上也只有一位女导演拿过此奖,而且已是遥远的1961年。苏联人尤丽娅·索恩采娃将她亡夫、苏联电影大师亚历山大·杜甫仁科生前写就的剧本拍成影片《烽火连天》(Chronicle of Flaming Years),那年正值苏联“解冻”,而且苏联导演谢尔盖·尤特凯维奇受邀担任评审团副主席,尤丽娅拿奖不乏场外因素。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反观这次的戛纳电影节,女性故事、女演员和女电影工作者的占比仍很欠缺,尤其是对比今年的评审团人员构成:包括范冰冰、杰西卡·查斯坦、阿涅丝·夏薇依和玛伦·阿德四位女性,就更显得讽刺了。颁奖礼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一话题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夏薇依直言,这次的参赛片里,幕前幕后看到的女性都太少,她很失望。查斯坦则希望业界多关注女性题材,那样自然就会有更多女演员能出镜。针对科波拉和拉姆塞的获奖,阿德强调“颁奖给女性并非基于其性别”,而范冰冰则表示,“我们想要鼓励女性电影人呈现更多女性电影形象”。最后,同为评审团成员的威尔·史密斯开玩笑说:“再加几个黑人也不是坏事,但看起来,我们要另找机会再谈黑人的事了。”

与科波拉一样没能到场的还有《牡丹花下》一片的主演妮可·基德曼。除该片外,她今年还有《圣鹿之死》、剧集《谜湖之巅》、《派对上如何搭讪女孩》(How to Talk to Girls at Parties)三部作品亮相戛纳,最终拿到今年的戛纳70周年特别奖,也算实至名归。

此前颇得影评人喜爱的法国影片《每分钟120击》与俄国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无爱可诉》(Loveless)分别拿到评审团大奖(相当于第二名)与评审团奖(第三名)。

由奈飞出品的《玉子》(Okja)和《迈耶罗维茨的故事》(The Meyerowitz Stories)一如预期最终颗粒无收,为传统、现代两种放映模式之争,暂时画上句号。明年的戛纳电影节已改变规则,入围影片必须保证能在法国院线上映,走网络放映渠道的奈飞恐怕届时将无缘法国南海岸的旖旎风光了。

等等,奈飞其实并非颗粒无收,今年的“金棕榈小狗奖”授予了《迈耶罗维茨的故事》里那条名为布鲁诺的小狗,亚军是Léa Mysius的《AVA》里的小狗Lupo,第三名给了负责大会安保工作的三条警犬,借此表彰“全世界范围内拯救生命、对抗恐怖主义的所有警犬”。

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中国影片《路过未来》铩羽而归,但今年的戛纳获奖名单上也并非全无中国电影的身影:邱阳执导的《小城二月》拿到最佳短片金棕榈奖;在美国发展的中国女导演赵婷的《骑士》获得“导演双周”单元最佳影片,赵婷的继母、著名演员宋丹丹也在第一时间发微博表示祝贺。

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完整片单: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自由广场》(瑞典)

评委会大奖:《每分钟120击》(法国)

评审团奖:《无爱可诉》(俄罗斯)

70周年特别奖:妮可·基德曼(美国)

最佳导演奖:索菲亚·科波拉 《牡丹花下》(美国)

最佳剧本奖:《圣鹿之死》(英国)、《你从未在此》(美国)

最佳女演员奖:黛安·克鲁格 《凭空而来》(德国)

最佳男演员奖:华金·菲尼克斯 《你从未在此》(美国)

最佳长片处女作奖(金摄影机奖):《年轻女子》(法国)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