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龙舟竞渡与端午清供并不仅是纪念屈原:从古今书画看端阳习俗

宗禾
2017-05-30 07:45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端午节,中国人已经过了两千多年。每当农历五月初五,悬菖蒲、佩香囊、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成为了华夏民族代代相传的习俗。根据近代学者闻一多的研究,端午的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其实比屈原更早。“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通过古今书画回望端午习俗,也祝愿读者朋友端午安康!

端午与屈原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但端午节道理起源于何时却众说纷纭。

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如今我们包粽子、赛龙舟皆被认为与屈原跳江自尽有关。屈原也成为民族品格的象征,他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心中考量的都是楚国的社稷安危。对于屈原的形象也被艺术家再三创作,古代有陈老莲近代有傅抱石,笔下的屈原均传其神。

有人认为,傅抱石的“抱石”两字可能是取自司马迁《史纪•屈原列传》之“(屈原)抱石自投汩罗”,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傅抱石开始了屈原和《九歌》的创作,其一生的作品当中,或啸吟或踟躇、或浪漫或沉郁,或唯我或唯众,或不羁或无为……屈原的万种情态,尽摄毫端。

傅抱石,屈子行吟图,1944年

傅抱石以精细的线描用心勾画了屈原的形象,将大片画面让与江水,使得观者在聚焦屈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他给屈原一个具体和现代的形象的同时,也反映了自己跟诗人一样,将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心系苍生的忧患意识展现在中国人物画里面。

傅抱石,屈原渔父图,1954年

明代陈洪绶的屈原在江边独行,披发行吟,面容憔悴枯槁,生动刻画出屈原忧国忧民的内心状态。

明·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外,也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东汉孝女曹娥五月五日救父投江,为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也是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一。

曹娥碑

而闻一多的研究认为,端午的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推断端午节是百越人创立的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与龙舟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动。《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每年端午节,楚地纷纷举行龙舟竞渡活动,以纪念屈原,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的端午节俗活动。

元·吴廷晖,龙舟夺标

但据考证,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元·王振鹏,龙舟竞渡图

图中有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中间的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内有许多人在观看比赛;前后两舟则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舟上的参赛选手,跟随鼓声的节奏指引,奋力划桨。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游行其间;观赛的百姓,或立或坐,欢呼雀跃,场面十分热闹。远处群山连绵,云遮雾绕,山脚下一处古刹隐于丛林之中,又给人以幽静之美。画中线条有如游丝般细致柔和,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工整华丽,真实地表现了端午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场景。

明代张岱笔下的端午节是热闹场景,在他《陶庵梦忆》中《金山竞渡》里讲镇江人的端午龙舟比赛:

“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虫去)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沓沓然而沸。”

而在卷四《秦淮河房》里讲南京城的男男女女在端午节到秦淮河边看船灯:

“舟中鏾钹星铙,宴歌弦管,腾腾如沸。士女凭栏轰笑,声光凌乱,耳目不能自主。午夜,曲倦灯残,星星自散。”

明·郑重,龙舟竞渡图

郑重的《龙舟竞渡图》描绘端午时节南方湖区景象。此图继承了唐代“大小李将军”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画面整体气韵瑞丽生动,敷彩勾勒工丽细致,具有明代工笔绘画构图布局灵动、画面充满动感、人物细节精致、所描绘的风俗情景生动写实的风格。

明·吴彬,岁华纪胜图——端阳

端午与清供

清代苏州顾禄的《清嘉录》中记载:五月五,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又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

其中瓶供蜀葵、石榴、蒲蓬,蜀葵就是戎葵,明文震亨在《长物志》:“葵花种类莫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戎葵,奇态百出,宜种旷处”同样是在《长物志》,文震亨评论石榴时说,讲它的花胜过果实,花瓣繁多的叫饼子榴,“酷烈如火,无实,宜植庭际”,蒲蓬就是菖蒲。而五月也被称为蒲月。

明·陆治,端阳佳景

本幅为园中一角,画面主宾次第分明,用色艳而不俗,主景以蜀葵居中,背面湖石后有石榴花穿出,两旁配以山丹、灵芝,花卉几乎以色墨染点,并无勾线。虽然主景居中,构图稳重,斜下的山坡与横出的石榴却为画幅添加了斜向动态,不致刻板。

明·陆治,榴花小景

此幅以折枝菖蒲、百合、石榴组合,石榴点以朱砂,用色古艳。菖蒲以花青写成,百合则以墨笔钩画骨架筋络,极具清逸雅淡之气。此幅用墨浓淡相宜,设色俏丽鲜艳,雅妍相兼,构图和设色均不落俗套,是陆治七十五岁老境成熟之作。画上自题“隆庆庚午(1570)天中节,包山陆治写。”天中节即是端午节,可知此为应景之作。

清·任颐,端午图

任颐的《端午图》,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地面上摆放的枇杷、蒜头为辅。构图取新颖之姿,用笔用色讲究韵味和文人趣味。图中物象,皆与端午风俗有关。

附:清·徐扬 端阳故事图册(共八开,每开纵20.7cm,横18.2cm)

图册各开分别描绘了端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集中表现了历代各地的风俗习惯。每开均以隶书题写画名,并以行书对画作加以注释,以便读者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乾隆皇帝作为出身于满族的清王朝统治者,将顺民心、近民俗视为稳定朝政的一条治国的根本之道,他常谕令宫廷画家以写实的绘画技法表现汉族的民俗事象,以便对汉民族的风俗传统有更为形象的认知。

此图册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显示出作者较强的写实功底和乾隆朝宫廷绘画工整清丽的笔墨特点。

第一开名《射粉团》,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第二开名《赐枭羹》,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第三开名《採药草》,题:“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第四开名《养鸲鹆》,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第五开名《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第六开名《裹角黍》,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第七开名《悬艾人》,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第八开名《观競渡》,题:“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