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砥砺奋进的五年】海坝村变身:山地劣势变优势,旅游促增收

澎湃新闻记者 宋江云
2017-06-05 07:44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盘县盘关镇海坝村村民讲述贫困村变身旅游景点的故事。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嘉炜 编辑 陆林汉(02:56)
海坝村俯瞰图。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嘉炜

【砥砺奋进的五年·编者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5月18日起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专题报道,将充分展现五年来党和国家改革与发展的辉煌成就。今天讲述的是贵州盘县海坝村由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身旅游景点的故事。

位于贵州盘县东北部40余公里处的海坝村,海拔约1800米,曾是个位置偏远且交通闭塞的贫困村,四面环山。2016年前,出入村寨的道路是一条狭窄的泥巴路,除了寨子里的人,在这里几乎见不到外地人的身影。

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此前村寨里的大部分人都和李金顺一样,在十几年前就走出大山,远赴外地打工谋生。

李金顺站在新房前的近照。

现年54岁的李金顺是海坝村八组村民,19年前他带着一家四口举家远赴东部沿海的温州打工。在温州淘金18年后,2016年,他带着近百万现金重新回到家乡。这次返乡后,他就决定再也不出去了。

李金顺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村寨里要发展旅游产业了,他想在家乡的这次重生中找到自己下半辈子的事业。

“做梦也没想到以前穷乡僻壤的家乡,如今却发展成了旅游景点。”李金顺说,以前村寨被群山包围,大小岔河横穿汇流而过,山就是村寨发展的一道屏障。

近两年,盘县当地政府斥巨资打造海坝村的旅游基础设施,昔日村民们眼中的穷山恶水,如今却游人如织,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旅游景点。海坝村的村民们也在思考着如何搭上这趟旅游列车,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外出谋生

深处两山区域的海坝村,土地不是在河坝边,就是在山腰上。

20多年前,李金顺和寨子里的大多数人一样,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日子。一家四口,八亩土地,除了在岔河河坝边的5分农田外,大部分土地都是河边山脚不规整的小块坡地。

“当时种地都是看天吃饭,几乎每年六月岔河都会发洪水,一发洪水,水田和坡地就被冲了。”李金顺说,在家种地的日子没法过了,1998年就带着老婆小孩跑到温州打工去了,一待就是18年。

“听说那里有发展就跑过去了。”李金顺说,当时在家里做一天的建筑小工只能赚个八元,在温州做小工一天可以赚18元,后来村里40多人都跟着他去了温州打工。

在建筑工地上做了一年小工后,李金顺又进了温州的皮鞋厂做工,一直做到2015年底。

李金顺在皮鞋厂打了17年工,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自己赚了七八十万,小孩赚了四十多万。”李金顺说,这些年在温州打工总共赚了一百多万;在外打工期间,每年都会回两次家,看望留守在家的年迈父母。

和李金顺一样,吴仲武也因土地贫瘠所迫,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他也是村里第一批走出去打工的代表。

出生于1978年的吴仲武,是海坝村八组的布依族村民。他走出大山打工的时间比李金顺还早。1997年,年仅19岁的吴仲武就只身一人跑到福建泉州的建筑工地上打工。

“土地很瘦,种也种不出什么钱来。”吴仲武说,当时在村寨里种地没有出路,年轻人都想走出大山去外面闯荡。

吴仲武在农家乐里接受采访。

结婚后,2001年吴仲武带着媳妇罗凤琴又去了福建的建筑工地打工。

“我们在福建南安的建筑工地上打工。”罗凤琴说,那时候自己做小工一天18元,丈夫做泥工一天50元,在南安待了六年。

“海坝村山高坡陡、土地破碎,贫瘠的山地不利于传统农业的发展。”盘关镇“三变”办主任、海坝村原驻村干部何正国说,以前村寨里大部分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谋生。

贫困村的嬗变

“2011年,大小岔河交汇处的农田和坡地被政府征收了。”李金顺说,因为政府要在大小岔河交汇处修筑大坝,建设卡河水库,自那时候起海坝村要搞旅游的说法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何正国说,总投资3.4亿元的卡河水库是2012年开始动工修建的,这个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解决盘县“煤(焦、化)—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础生产及生活用水,兼顾乡镇供水。该工程于2015年底竣工,2016年起开始蓄水,总库容2008万立方米。

“卡河水库蓄水后,高山峡谷出平湖的效果就出来了,最初的朴素想法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坝村老百姓可以利用生态的优势和水的优势,搞农家乐,但没有想到后来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搞成了旅游景点。”何正国进一步解释说,当时盘县县委主要领导在察看现场后,觉得可以进一步挖掘打造成景点,于是盘县旅文投公司投资了1500万元,修建了老公山观光廊道、悬崖栈道、布依风情广场和岔河“三变”烧烤屋等旅游设施。

卡河水库蓄水的同时,海坝村“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小康示范村工程也在同步进行。“四在农家”是贵州创造出的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方法,指“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美在农家爽精神、乐在农家展新貌”。

何正国说,2015年8月份,海坝村获得了900万“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工程资金,利用这笔资金,将村里的串户路、庭院、绿化、亮化等工程搞了起来,后来村容村貌变化非常大,基本上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卡河水库航拍图。

站在海坝村老公山观景台上,一眼望去便是青山碧水、高山峡谷出平湖的风景。布依风情广场旁,白墙青瓦的新房错落有致的别在山谷;像串珍珠一样,新铺设的柏油公路把沿路的房子串联了起来。

布依风情广场俯瞰图。

沿着柏油路进入海坝村,白墙上绘制着一幅幅具有民族风情的壁画,彰显着海坝村彝族、布依族的民族特色。一栋栋精致的民宅依偎在秀丽的山水间,俨然世外桃源般的风情村落。

“2017年4月,海坝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工,现在正在局部整改,等工程验收后将会申报3A景区。”盘县旅文投公司项目部副经理孙鑫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

返乡置业

海坝村旧貌换新颜后,村民们纷纷返乡置业盖新房,思量着如何搞旅游业。

2016年年初,“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工程在海坝村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李金顺从温州返回家乡,拆掉了原来的老瓦房。

“那老瓦房是爷爷辈留下来的,有60多年的历史了。”李金顺说,房子都倾斜了,东倒西歪,瓦片都快掉光了。

村寨里柏油公路两旁的房屋。

2016年4月,村里的水泥路修通。李金顺带着在温州打工积攒下的近百万现金,在老瓦房的位置重新盖了一栋3层的大房子,3层楼共800多平方。

“一楼准备搞个农家乐和小百货店,二楼、三楼总共有14个房间,准备搞农家旅馆。”李金顺说,目前新房已经装修完,下一步就是购买床、电视、空调等用品,预计今年8月份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就能开张营业。

“在皮鞋厂工作时间过长,落下了职业病,一闻到工厂里的化工原料和胶皮的味道,就会犯恶心,呼吸不畅;回到家乡后,这里的空气质量很好,整个人精神状况也好了。”李金顺说,如果家乡没搞旅游业,也会拿着那些钱回家养老;如今看好家乡的旅游业发展,所以就把所有积蓄都投入到开农家乐和农家旅馆上了。

“以后养老的钱,就靠农家乐和农家旅馆了。”李金顺笑呵呵地说道。

看好海坝村旅游前景的不仅仅是李金顺一个人,海坝村九组的敖选方也在村里盖起了别墅式的洋房。他盖的洋房豪华程度在村里算数一数二的,洋房前有宽阔的私人庭院。特别值得敖选方自豪的是,院子里坐拥了一棵50多年树龄的香樟树。

现年51岁的敖选方,之前在盘江矿务局工作了26年,2011年起在盘县红果镇的一私人煤矿工作。但近年来,由于煤炭市场行情不景气,他也瞄上了家乡发展旅游业的商机。

敖选方近照。

“新房是在拆掉原来三间破旧的老屋后新盖的,原来老屋前就有那颗香樟,香樟陪伴我一起长大,所以盖新房的时候就特意把它留了下来,目前房子框架已经建设好,花费了46万。” 敖选方说,等村里的旅游人气培育起来后,就准备辞掉煤矿上的工作,专心经营农家旅馆,名字都想好了,就叫“香樟旅馆”。

事实上,搭旅游顺风车,海坝村第一个尝“螃蟹”的是吴仲武。2017年初,他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农家乐取的名字叫“布依风情缘农家乐”。

“2007年,我们就回家在周边农村做建筑了,后面又跑了一年车。”吴仲武的妻子罗凤琴说,2012年投资几十万在盘关镇弄了两个店面卖建材。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建材生意也不好做了,所以就在原来盖的车库上加盖做成了农家乐。”吴仲武说,农家乐开张快半年了,现在村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准备把建材店盘出去,集中精力搞好农家乐,然后再找块地,搞个草莓采摘基地。

敖选方的“香樟旅馆”外景。

“我开的农家乐的特色就是我们民族的特色饮食。” 吴仲武笑着说,今年“五·一”的时候,游客人数爆棚,农家乐上下两层十几桌都坐满了人;现在就是周末和假期人多,希望以后平时的游客也多起来,这样生意就会越来越好。

“海坝村距离4A景区哒啦仙谷景区仅有6公里,盘县正在打造‘一仙七谷’国家级综合旅游度假区。” 何正国说,海坝村的卡河水库等景点是毕摩山谷景区的一部分,毕摩山谷是“七谷”中一谷,未来游客在哒啦仙谷景区玩完后,会引流到海坝村,届时海坝村的游客会更多。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