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考故事|甘肃魏永哲:想治好父亲的病,77年报了中医学校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2017-06-01 15:32
中国政库 >
字号

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对普通中国人而言,再也没有一场考试比高考更能影响命运的了。在高考恢复40年之际,本报启动了“我的高考——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稿活动”,面向广大读者征集高考故事。

活动一经启动,立刻引来众多读者的关注,来自兰州市皋兰县的魏永哲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高考故事。他参加了1977年冬天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年届退休的他,想起过往依然感慨万千。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974年,我高中毕业后,作为一名“回乡青年”,一直在皋兰县什川镇家中务农,挑过沙、种过地、开过推土机,但从来没有再想过能继续上学。

1977年11月,也就是我19岁那年冬天,因为父亲生病,我专门到兰州去买药。那时候物资紧缺,药不好买,我在兰州耽搁了三四天。回到家,大哥就告诉我,高考恢复了,马上就要报名,今天已经是最后一天了。

我急匆匆地赶到公社去报名,报名表上要贴两张一寸的黑白照片,来不及再去照相,我把初中、高中毕业证上的两张照片揭下来贴了上去。当时,全乡28个生产队报了200多人。

报完名,我回家翻箱倒柜找出了以前的课本,懵懵懂懂中在家复习准备考试。其实,多年没有举行高考,从老师到学生,我们都不知道该怎样复习,就是翻看以前的课本。后来,什川中学组织了两周的辅导班,各科老师给我们简单讲解了一些基本知识。

复习了一个多月后,12月10日,公社的拖拉机送我和其他7名考生一起去皋兰县城参加高考。那时候,没人知道这场考试会对自己的人生带来多大的变化,所以都不紧张,大家说笑着去赶考了。当晚,我住在大舅家,他是皋兰一中的老师,给我找了一叠政治复习资料,信纸上手写了七八页资料,我拿着背到了深夜。

第二天,我就去考试了,我报的是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总分400分。现在,我还记得当年语文作文的题目是论述“不到长城非好汉”。

考完试,我们就回家继续劳动,一个月后,公社通知我去皋兰体检。体检完开始填高考志愿表。由于我父亲身体不好,我报了一所中医学校,想以后能治好父亲的病。

大约又过了一个月,一个亲戚找到我,说公社里有我的一封信。我取来一看,是永登水泥厂技工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录到了这所学校、究竟考了多少分。那时候,不公布分数线和成绩,本科、中专、技校都是一起录取,考生们只能等通知。直到十多年后调工作,我才从自己的档案中看到当时考了200多分。

同村和我一起考试的也有两个人被录取,但大多数人落榜了。后来我看关于高考的报道才知道,当年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297万,录取比例21∶1,我太幸运了。

1978年春天,我带着简单的行李去报到,1980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窑街水泥厂,同班的40多个人大部分被分到了这个厂。

一场高考之后,我从“农民”变成了“工人”,尽管之后国企工人的命运再次发生了变化,但在上世纪80年代,工人的“铁饭碗”确实让很多人羡慕。我的生活,也因为高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跳出农门,走向城市,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后代的命运。

(原标题为《 讲述高考故事:1977年那场高考 让我从农民变为工人》)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