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怪物来敲门》:童年的消逝

TFM
2017-06-07 16:1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写过“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他指出童年是在社会发展中人为形成的,而非与生俱来的概念。很好奇假使在有童年概念之前,世上已经有了影视产业,那电视上会播些什么?是不是现在的众多分级和儿童锁等等功能将不复存在?是不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不会有如今的种种代沟障碍?是不是大人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平等?

最近有不少人生出一种观点,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口碑已经逐渐成为票房的指引,我不知道他们是看了多少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但至少下面这部电影的数据是一个反例,上映12天的《当怪物来敲门》(A Monster Calls)累积票房仅1434万元,还不如《速度与激情8》上映到第24天一天的票房值,确实有些惨不忍睹,不过这部电影在北美的票房也一般,和它的评分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当怪物来敲门》的演员阵容其实十分强大,《侠盗一号》《万物理论》的Felicity Jones,《异形》的Sigourney Weaver,《辛德勒名单》《飓风营救》的Liam Neeson,《魔兽》《黑镜》的Toby Kebbell,小男主角则是《小飞侠:幻梦启航》里颜值和演技都在线的Lewis MacDougall。

或许是看似儿童片的主题和缺乏知名度的西班牙导演,让这部电影无法让大家提起兴趣吧,和迪士尼爸爸一击即中的宣传水平相比,这部电影实在属于“零宣传”。但这并不妨害这是一部好电影,至少当晚零星在电影院里和我一起看完电影的人,都哭着走出了电影院,猝不及防地被胸口重重一击。

当然,这样的电影能引进我倒是有些意外,票房差确实在我意料之中,最近作为青春标杆系列的电影《猜火车2》终于放出了资源,有人评论导演的这部作品是和过去的自己做了和解,我十分同意这个观点。

几个月之前有一部奥斯卡电影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海边的曼彻斯特》,被称为“致郁系”的代表。

提这两部电影是因为,《当怪物来敲门》更像是介于这两部电影之间,致丧的同时告诉你怎么与过去和解,付出成长的代价。

《当怪物来敲门》剧照

在中国的俗语中有一句“三岁看到老”,这在西方的心理学中则演化为童年对人生的影响,当然我不喜欢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学解读方式,但我们的确无法否认,童年作为人生的基础,的确有着难以名状的“阴影”,如果允许我用这样一个略微带着消极味道的词汇的话。

其实,在八九十年代,我们还是有不少影视剧去讨论这样的话题的,包括《霹雳贝贝》《魔表》《小龙人》,但之后“不赚钱”的儿童题材电影就越来越没人待见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忘记,所有的儿童故事书和儿童影视作品都是成年人写就的,所以说到底它们其实都是成人寓言,只是通过儿童这面镜子再次照亮心底的“黑暗阴影”。

你若仔细想想这类影视作品,就会发现其中有四大主题是主角们的必经之路,也可以说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即:谎言、死亡、告别和伤痛。

《当怪物来敲门》剧照

谎言和伤痛

你是否记得你说过的第一个谎以及它的后果?当我们开始说第一个谎,我们就已经开始和童年告别,因为我们开始有了秘密,而秘密中包藏着黑暗,黑暗下笼罩着羞耻,羞耻之外是成人,正如偷吃了禁果后的亚当和夏娃。

《当怪物来敲门》乍看之下和《圆梦巨人》(The BFG)类似,都是一个孩子和他的“丑陋的怪物”的故事,但实际上这两部电影彻头彻尾的不同。

比如《圆梦巨人》里的Sophie并没有被谎言这件事情困扰,她所面对的只是“相信”,相信世界上有BFG就和相信世界上有圣诞老人一样,而《当怪物来敲门》则不然,它从头到尾其实都是一个现实故事,Conor一直被自己心中的那个谎言所困扰,他明明知道母亲会死,却不得不骗自己相信大人们说的一切会好起来的“美丽谎言”。

他困扰的事情在于,他觉得承认母亲会死这件事情相当于自己亲手“杀死”母亲一般不可饶恕,每天在噩梦中惊醒的他通过寻求“被霸凌”而去感受真实的肉体上的痛楚,因为心灵的伤痛似乎无法幻化为有形、无法被看见、无法被他人知晓。

《当怪物来敲门》剧照

童年是伴随着无穷的想象力而存在的,我们常常赞美童年的天真,天真到我们忘记了童年和成人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只不过处在童年阶段的人类仿佛是隔着一层薄纱在美化这个世界,在这种美化的过程中因为某种程度的无知和脆弱我们容易放大所谓“恶”。

于是在《赎罪》(Atonement)中Briony才会在透过窗户看到在喷水池边浑身湿透的Cecilia和Robbie时生出“厌恶”,才会拆开私人信件看到Robbie写给Cecilia露骨的表白信中Cunt这样的字眼之后生出“厌恶”,所以在书房中撞见正在做爱的Cecilia和Robbie之后才“厌恶”到撒了这辈子最大的一个谎言。

《赎罪》剧照

而这个谎言正是她懵懂中因为对Cecilia和Robbie的期待粉碎后带来的伤痛,这种无形的害怕、震惊和伤痛通过谎言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诬陷Robbie是“强奸犯”不仅让他前途尽毁,也让他和Cecilia的爱情成为泡影,以生离死别收尾,而这一切则成为落在她自己心灵上那颗永久的尘埃。

《壁花少年》剧照

在《壁花少年》(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中Logan一直逃避自己最痛苦的记忆,用美好来装点痛苦,以至于将“最爱”的阿姨其实一直是“性侵”自己的“恶魔”这个真相本身遗忘在了时间的缝隙之中。

他的脆弱、无助和羞涩与身边的世界格格不入,同时又是一种自我保护。而这种格格不入其实正是伴随着我们这个童年的“叛逆”,每个人的叛逆都以一种独有的形式被表现和存在。

学会衡量伤痛的轻重,明白说出真相的意义,面对噩梦过后的现实,这便是我们告别童年的第一课。

死亡和告别

成人礼是个很有趣的事情,我们单纯以年龄来划分是否成人,但事实上有的人生理上可能早已成人,而有的人可能心理上离成人还很遥远。

很多年前就已经法定成年的韩寒在《后会无期》中念叨着“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被众多人追捧为金句,但我们对“成年”是有什么误解?对“对错和利弊”又有什么误解?

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对于死亡,大人们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奇怪而有趣地和他们解释我们的出生一样,一个是人生的起点,一个是人生的终点,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之后,我们会在一瞬间突然明白,为什么对于这条线的两端我们会如此难以启齿,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解释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后,而这从来不是孩童的烦恼。

在《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里通过一个个孤岛的坍塌和想象中最好的朋友Bing Bong牺牲自己换取Joy的安全来比喻这个过程,Bing Bong的死亡以慢慢变透明的方式来呈现,无疑是消逝最好的形象化方式之一。

在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里,“机器人”David被囚禁在孩子的外躯壳之下,通过“被遗弃”这个过程来和童年告别,尽管他的终极追寻是成为真正的孩子,这个脱胎于匹诺曹的故事模型,在探讨人工智能和人类间道德问题的同时,也把成人的过程隐藏在了寻爱的旅途之中。

死亡和告别这两个行为是紧紧相连的,而在和童年、青春相关的电影中,死亡这个元素一定不会缺失,在《赎罪》里她是Briony一生的阴影和动力,她通过小说的“团圆”结局来完成她的“赎罪”;在《大鱼》(Big Fish)中一个个光怪陆离的童话总是让观众对于Will和Ed的父子身份产生出一种倒置的错觉,死亡作为一个支点,最终让父子之间做了和解,也让Will和自己的童年做了和解。

《当怪物来敲门》的三个寓言故事和主线故事都围绕着死亡,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铺垫,从而引出最终最重的那一拳——母亲的死亡。

《雨果》(Hugo)里Hugo爸爸的死让Hugo把几乎全部的情感和信仰寄托在了那个机械人身上,直到用心形钥匙使机械人“活”起来,Hugo才真正告别了父亲,面对死亡这个事实,马丁·斯科塞斯故意一直制造一种恐怖片般的气氛,还原出了孩童视角的阴郁和恐惧。

死亡的出现打破了童年时代对完美的希冀,让青春经历无处安放的慌张,让孩童们向成人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于是《壁花少年》借鉴了和《四百下》(Les quatre cents coups)有些类似的收尾,在David Bowie《Heroes》的伴奏下,Logan疾驰出隧道,从压抑走向开放,用一段独白拥抱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学会告别,理解死亡,才是献给消逝的童年最真切的成人礼,也是从被爱迈向爱的第一步。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