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英国为何恐袭频发,专家:欧洲各国反恐不同步致“短板效应”

澎湃新闻记者 高行
2017-06-04 15:53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伦敦桥袭击事件发生后,警察在事发地附近警戒,一对母女准备离开。东方IC 图

当地时间6月3日晚,英国伦敦多地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已造成6人死亡,至少30人受伤。这也是英国今年以来发生的第三次大规模恐怖袭击。从2015年法国巴黎袭击事件以来,欧洲各国面临的恐袭威胁日益严重。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近年来纷纷提高了各自在国内的反恐力度,但各国努力的不同步所造成的“短板效应”,让恐怖分子容易找到容身之所,也使得各国在反恐方面的“各自为政”很难产生实质性效果。

欧洲“短板”迟迟难补齐

澎湃新闻:2017年刚刚过半,英国已经发生了三次大规模恐怖袭击,为什么会这样?英国的反恐形势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有何特殊性?

李伟:和人们的直观感受略有不同的是,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英国在反恐能力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除了它作为一个岛国的地理位置以外,英国对反恐投入的人力和资源的投入也高于大部分欧洲国家。另外,英国的反恐队伍还在上世纪与爱尔兰共和军的作战中获得了丰富的反恐经验。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英国早在“9·11事件”之前就是很多国际恐怖主义者的藏身之地。在“9·11”以后,这一点尽管有所缓解,但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此外,从恐怖组织的角度来看,由于其袭击的首要目标——美国——的反恐力度非常强大,他们自然会将目光转移到其最“铁杆”的盟友英国身上。这两点因素导致英国所面临的恐袭威胁长期以来大于其他的欧洲国家。

澎湃新闻:2015年11月的巴黎剧院恐怖袭击掀起了一轮针对欧洲国家的恐袭浪潮,一直延续到今天。从那时到现在,欧洲各国的反恐和安全政策有没有什么变化?效果如何?

李伟:随着美国逐渐从中东反恐的“领导者”变成“主导者”,甚至在一些情况下“退居二线”,欧洲各国开始站到反恐行动的一线,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也让它们站到了恐袭威胁的第一线。自从2015年的巴黎剧院袭击事件以来,欧洲各国纷纷认识到这一点,其安保和反恐政策总体趋向严格。

但麻烦出在,这种趋严的步伐在各国之间并不一致。一些至今没有遭遇到恐怖袭击的国家,其对自身所受恐袭威胁的认知程度并不如曾遭受恐袭的法、德、英等国那么高,再加上这些国家自身的经济并不景气,这使得它们的立法机构很难通过高昂的反恐预算。由于欧洲各国之间大体采取开放边界的政策,恐怖分子可以自由地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因此对任何国家而言,仅靠加强自己内部的反恐措施,而不说服共同体内其他所有国家采取同步措施,都很难产生实质性效果。这也就是研究者经常所说的“安全短板”:在欧盟这个“木桶”上,如果“短板”迟迟难以补齐,那么无论法、德、英这些国家的“长板”筑得再高,也终将无法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反恐”之外仍需长期努力

澎湃新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极端组织不再需要直接招募、训练、派遣袭击者实施袭击,而是可以通过在网上发布信息等手段,直接将西方国家的本地人转化为袭击者,这为各国反恐带来了怎样的新挑战?各国现在的应对情况如何?

李伟:“网络恐怖主义”是人类反恐事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但是不同国家对此的认识并不一致。美国作为互联网第一大国,本来应该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方面做出较大的努力。但由于美国掌握的情报技术优势,使得他们能够从网络恐怖活动中搜集到大量关于恐怖组织的情报,这就使得他们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方面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热心,这从客观上为网络恐怖主义的蔓延提供了机会。

澎湃新闻:随着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肆虐逐渐走向终结,世界所面临的恐袭威胁将会如何变化?

李伟:对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组织而言,控制尽可能多的土地和城市就是他们最大的“成功”标志,在这方面“伊斯兰国”毫无疑问做到了极致。但这终究不可持续,被“伊斯兰国”侵占的土地最终会得到解放。但问题在于,对那些受到“伊斯兰国”组织所宣扬的极端主义思想影响的人而言,“伊斯兰国”越是走向穷途末路,其“悲情效应”就越强,他们被煽动起来成为袭击者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军事上的“有形反恐”的推进并不一定能够降低各国面临的恐袭风险。

极端思想仅凭自身很难成气候,它经常需要利用宗教问题、民族问题、文化冲突、政治经济矛盾等,来最大程度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要想根治恐怖主义所带来的威胁,还需要各国在通常意义上的“反恐”之外做出长期的努力。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