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网:遏制办公室浪费,“软提倡”之外还需“硬约束”

光明网评论员
2017-06-04 16:47
舆论场 >
字号

办公室里的浪费有多严重?据新华社报道,以一支不起眼的笔为例,中国制笔协会负责人透露,每年约有45亿支笔到消费者手中,相当于全国每人一年消费3支多。虽然全国人均平摊后看着不多,但实际上,办公室中的许多笔用完一次就被扔了。

很多小事经不起“算账”,办公室里的种种“消耗”就是如此。不止许多笔用完一次就扔,还有灯一直开着、电脑从不关机、空调有人没人也在运行、复印大手大脚等。这些都是“小小不言”的小事,多少年来好像也没有人在乎,更不要说精打细算、斤斤计较了。可“从来如此”,就对吗?

问题还不止于此。在这些物品的使用上,很多人往往存在“双重标准”,只要一离开办公室,“画风”马上就变了。那些“本该如此”的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全回来了。给孩子削好的铅笔要计数、多了少了都要过问,家中的电器随用随关,至于那些能够重复利用的物品,更不必细说。

“变脸”跨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诧异。这也提醒人们,其实,节约、浪费云云,都是相对的、可以顺畅转换的,不可一概而论。大抵就是,凡事属性为“公”的物品,则不妨宽松再宽松;反之,一旦归“私”,则力求物尽其用。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些年来 ,尽管上面三令五申、几乎每年都倡导勤俭节约,而实际效果却不彰的根源所在。办公室里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那支笔、那盏灯、那个空调究竟跟“我”有什么关系。或者再说得远一点,那个为公务接待而摆的宴席,是不是浪费、靡费几多银子,同样与“我”无关。

也有正向的例证,举凡办公经费、办公用品实施严格约束机制的地方,办公室里则不会存在如此烂账,还是那些人、那点事,却基本上能够在正常的逻辑范围内运行。

可见,遏制办公室浪费,一方面要积极倡导、引导人们注意小节,凡事不要马马虎虎、大手大脚,能省则省、能重复利用的则重复利用。这是一种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行为准则。即便物质再充足,也要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而不是把所有的公共物品都搞成“一次性”的。

早在2013年,中央即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提高能源、水、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杜绝浪费行为;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消耗。这些明确具体的规定,理应落到实处,成为公务人员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种种“软倡导”之外,更需要制度层面的“硬约束”。要知道,普遍的倡导,往往只是一种影响与渗透,很多时候并不能成为每一个人的规范。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激发每一个体的内在响应,而如果人们都置若罔闻,或阳奉阴违,显然会失灵。加之,在这些小小的问题上,也无法行使惩戒等措施,最终的结果,必然就是年年倡导、年年无效。

这里所谈的“硬约束”,其实是预算的约束。即应该将办公用品、办公室消耗等纳入预算监管,设定具体的指标,并在实践中不断调适,选取一个最佳的数值;同时,也要对支出的实际情况进行追踪,以确定是否合理、是否被切实遵守等等。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事情,既然一支笔都能够达到数十亿的规模,其他的项目总量想必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这样的事情也不会费时耗力,毕竟,在大数据已成常态的今天,这些事情的管理与规范至少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

对所有公务支出实施预算全覆盖、全部纳入监管,也是现代政府的必由之路。目前,公众高度关注的“三公支出”正在逐步纳入严格监管,相应地,诸如办公室用品之类的监管,也有必要跟上,以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 

(原题为《办公室浪费,“软提倡”还需“硬约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