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兰考县赵垛楼脱贫探索:找回丢了几十年的干劲儿

CCTV焦点访谈
2017-06-06 20:13
中国政库 >
字号

微信公众号:CCTV焦点访谈 图

CCTV焦点访谈微信公众号6月6日报道,赵垛楼是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的一个村子。当年焦裕禄在兰考县任县委书记的时候,曾经树立了四面红旗: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也就是说,当时的赵垛楼村以有干劲闻名。但是,50多年来,赵垛楼村却并没有摆脱贫困。近几年,赵垛楼村一直在寻找脱贫致富的方向。

4月的中原,春意正浓。赵垛楼村的产业示范园里,人们正在大棚里忙碌,眼下正是哈密瓜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候。

赵胜利一直是赵垛楼村出了名的贫困户。赵胜利老两口和大儿子一起生活,儿媳有病,孙子脑瘫,为了生计,大儿子外出打工,家里的一切全靠赵胜利和老伴儿操持。赵胜利觉得生活没有奔头,提不起干劲,每天泡在村里的小卖部打牌聊天,借酒消愁,坐等着政府的救济。

赵垛楼村一共287户人家,2014年兰考县对贫困户建档立卡时,这个村有100户贫困户。为了赵垛楼村的脱贫,乡干部蹲点这个村,开始逐户排查,第一户就到了赵胜利的家。

经过逐户走访摸排,葡萄架乡党委书记岳建河发现,村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村民懒散,没有干劲儿。很多贫困户并没有脱贫致富的愿望,地里的农活儿不愿意干,有的贫困户甚至连家里的卫生都懒得打扫。

当年焦裕禄在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赵垛楼村曾以干劲儿闻名。当时的赵垛楼低洼易涝,庄稼连续7季绝收,全村人与暴雨内涝搏斗,40多天一连挖出了几百条沟渠,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赵垛楼昨日的辉煌和冲天的干劲儿,与今天的贫困和懒散,这种强烈的对比,刺痛着每个人的心。乡政府和村里集体研究,寻找原因和对策。大家一致认为,赵垛楼村的穷在于大家没有干劲儿,根子在于村两委班子工作能力不够,没有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能力。

当时正好赶上基层换届选举,赵垛楼选出了新的村支部。在县乡干部的帮扶下,赵垛楼村的贫困户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搞蔬菜大棚,有的种植玫瑰、菊花,大部分贫困户已经脱贫,而剩下没有脱贫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赵胜利就是其中一个。

那一年,村支书王建胜经常追到牌局上去批评赵胜利,这让赵胜利很没面子。“扶贫先扶志”,如何把这些贫困户的志气扶起来,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村两委想了个办法,搞干劲评比。一个星期后,贫困户的干劲儿评比大会如期举行。村里组织大伙互相观摩每户的家庭变化和劳动情况,评比每一户上周干了什么活儿,挣了多少钱。

评比观摩的过程,既避免了个别贫困户们自说自话,又可以让他们之间互相比较和学习。实地看完,每一个人要现场投票打分。每周前三名都有奖品,连续一个月评比排在前三名的,还有额外奖励。

每周一次的干劲儿评比会,让贫困户的精神面貌渐渐发生了变化,几轮下来,贫困户们拾起了干劲儿。

赵垛楼的干劲儿回来了,但想要脱贫还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产业选得是否精准,关系着村里的脱贫进度。如何选准产业,把干劲儿用在刀刃上,这是最难、也是最伤脑筋的事儿。

赵垛楼村种有很多桐树、杨树,有村民建议村里建厂,搞板材加工。这条路能不能行得通,王建胜和几名村干部决定去附近产业发展好的乡镇看看。在南彰镇,几乎家家户户的村民都从事着和板材加工有关的产业,大大小小的工厂随处可见。在这里,一个小的板材加工厂,每个月可以纯收入几万元,村民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手,看到他们干得这么红火,王建胜他们心动了。

从南彰镇参观回来,王建胜想要发展板材加工,当即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商量办板材加工厂的事儿。没想到王建胜刚提了个头,就被大伙儿泼了一盆冷水。由于没有技术,又没有领路人,大伙儿心里没底,几乎都不同意在村里发展板材产业的想法。对于大家的担心,王建胜也能理解,毕竟这么多年了,赵垛楼村的村民一直墨守成规,要想改变也不是一两天的事儿。

村民代表虽然不同意办工厂,但他们觉得赵垛楼村的土地资源多,可以发展蔬菜大棚,这也是大伙儿擅长的。

村干部们决定尊重村民们的意见,把蔬菜大棚作为赵垛楼村产业脱贫的第一步。可蔬菜大棚里究竟该种什么,才能效益做好呢?就在这个时候,河南省农科院到葡萄架乡调研,并对当地的土质进行了化验。调研发现,这里适应种哈密瓜。

2016年2月,河南省农科院出钱出技术,在葡萄架乡选了两户贫困户,帮他们建了两个大棚,试种河南省农科院新研制的玉兰香哈密瓜。试种非常成功,当时一个棚赚了7000多元钱。

哈密瓜试种很成功,而且哈密瓜一年能种两季,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这比传统农业效益好多了。政府做好了引导,村民们也愿意种植哈密瓜。

2016年秋天,葡萄架乡发展近百个哈密瓜大棚。在村支书王建胜的带领下,赵垛楼村也种了11个大棚的哈密瓜。

乡党委书记岳建河说:“作为政府来说给他解决的是啥,一个是订好苗,第二技术员,第三销路。这些问题解决好,同时把配套设施做好,井打好,路修好,河挖好,再一个棚里面的滴灌做好,把所有的设施都给做好。”

即便项目选对了,脱贫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事。赵垛楼村第一次种植哈密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哈密瓜种植要求比较高,村民们不太适应,赵垛楼村的哈密瓜长势不太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他们认定这个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刚过完年,乡村干部又来到了赵胜利家。因为黄瓜好管理,比种哈密瓜省事儿,赵胜利今年不想种哈密瓜,打算改种黄瓜。

岳建河一针见血地指出,赵胜利不想种哈密瓜是因为想偷懒,并且给他算起了经济账。

通过算账,赵胜利觉得还是种哈密瓜效益好。当时正是哈密瓜种植的季节,气温一旦达到要求,就要马上种。这时赵胜利家的大棚连地还没有平整,要想种哈密瓜,赵胜利就拿出了干劲,每天半夜就起来干活了。

今年春季的哈密瓜,赵垛楼村已经发展到了57多个大棚。村里组建了种植专业合作社,跟每个种植户签订了收购合同。王建胜说:“这哈密瓜产业能不能干成,就看这一季了。我们非常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好。”

据了解,赵垛楼村这一季的哈密瓜长势良好,目前正在销售中。

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曾是兰考贫困群众的“通病”。扶贫难,其中的一难,就难在了群众的“精神贫困”,总觉得看不到希望,提不起干劲。但赵垛楼的探索和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干部躬下身,真扶贫,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群众同甘共苦,就能把干劲调动起来。脱贫没有捷径,惟有真抓实干。有了干劲,就能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脱贫致富就不再是难题。(原题为《几十年来,这个村子无法脱贫的原因竟然是这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