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珠峰“登山污染”怎么治,西藏村民6500米营地背垃圾

王沁鸥/新华社
2017-06-07 09:15
运动家 >
字号

2017年珠穆朗玛峰登山季已近尾声。记者从西藏登山协会(以下简称“西藏登协”)了解到,最后一批国际登山者已于近日撤离位于西藏定日县的珠峰大本营。

4月以来,珠峰南坡不时传来登山者罹难、“希拉里台阶”坍塌等噩耗,而珠峰北坡却鲜有坏消息。

事实上,除2015年受尼泊尔“4·25”强烈地震影响外,位于中国西藏的珠峰北坡登山季的运行平稳、高效,越来越受到国际山友的青睐。

西藏登协副秘书长白玛赤列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近年来,中国在珠峰国际登山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管理模式逐渐成熟。

珠峰北坡清洁活动现场。中国户外网 图

从入境到出境,提供标准化服务

与记者通电话时,白玛赤列还在大本营为最后一批下撤的国际登山队接洽在拉萨的食宿。

与尼泊尔不同,西藏境内的登山活动由西藏体育主管部门和西藏登协统一管理,负责登山团队资格审核、食宿安排、大本营管理、清洁和高山救援等一系列工作。

“国际登山团队会雇自己的向导、协作,除此之外,从入境到出境之间的一切保障,均由我们按标准化流程协调。”白玛赤列说。

这个登山季,西藏登协在珠峰、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以及拉萨、日喀则和吉隆均设有工作点,由40多名员工分别驻守。这些工作人员大多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懂英语,户外经验丰富。

“大本营有很厉害的联络官。”国际登山向导协会联盟认证的高山向导阿德里安·巴林杰在去年接受外媒采访时说,“他们每天会来营地告诉我们山上的情况,帮助组织前往前进营地的牦牛运输队。他们非常专业。”

牦牛由定日县扎西宗乡提供,10个村庄轮流运输。西藏登协每年与当地政府协商牦牛使用费、人工费,这些收入将全部留在村民手中。西藏登协还为村民免费提供服装。

如果牦牛途中死亡,主人将会得到每头8000元的补偿。

每年扎营完成后,西藏登协还会召集各团队座谈。“一方面强调登山规定,一方面也给登山者一个协商的平台。”白玛赤列说。今年8300米至顶峰的修路方案就是各方共商的产物。

西藏雅拉香波探险公司修通了从前进营地到8300米的路段,此后的路程由一家国外户外公司承建,其他团队根据自身实力提供人力、氧气、绳索等。

“珠峰就像一个小地球村,又常与危险相伴,作为管理者,让大家能够顺畅沟通非常重要。”白玛赤列说。

一名夏尔巴人在清理珠峰上的垃圾。

要考虑珠峰的环境承载能力

据介绍,今年共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登山队,300余人在西藏境内冲击珠峰,包括高山向导在内的173人成功登顶,其中登山者80余人。这个数字与往年基本持平。

尼泊尔今年向外国人发放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登山许可,西藏一侧却表达了谨慎。

“我们欢迎所有人来西藏登山,但要从专业角度对登山者负责。”白玛赤列说,每名珠峰攀登申请者必须出具曾登顶8000米以上山峰的证明,满足一系列体检指标,并以规定的形式申请,才可能获得许可。

与此同时,西藏拥有专业的高山救援队伍,救援力量在大本营随时待命。

西藏不盲目承诺大幅增加攀登人数的另一个考虑,是珠峰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

“我们不断提高登山接待水平,环保措施是其中之一。”白玛赤列说,“每个登山团队都需清理营地周围的垃圾,会有专人在撤营时检查。”登山季结束后,西藏登协还会组织当地村民到6500米的前进营地背垃圾。

今年5月,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垃圾清理活动在珠峰展开。西藏体育局副局长尼玛次仁在活动中透露,珠峰北坡未来将建数个垃圾分类处理站,并在前进营地配备可降解垃圾的设备。

即将实施的环保新规还有很多:在6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区域实行“清单制”,登山者攀登前需登记携带的装备,返回时按清单一一核对;对每个人下山时背回的垃圾重量提出硬性规定,超量者还将获奖励……

登山者在珠峰上留下大量垃圾。北京晚报 图

政府支持,大本营基础设施改善

近年来,由政府出资对珠峰大本营基础设施进行改善的效果有目共睹。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曾刊文报道珠峰公路的改造情况。

这条始建于1978年的曲折道路,现在已是一条平整的柏油路,连接定日县城和大本营。文章指出,登山者可以直接将车开到大本营,节省了体力和时间。在尼泊尔,到达南坡大本营则需花10天到12天时间徒步行进。

一位登山者在该文中表示,情况与他8年前到访西藏一侧时改善了很多,“我现在都可以带父母来青藏高原旅游了”。

如果这名登山者今春再次来到珠峰北坡,他会发现营地的电力供应更加稳定。

今年,珠峰大本营接入电网供电,代替了以往的柴油机自主发电。珠峰的环境也因此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