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点评高考作文:未见奇葩题目,全国卷一重回“任务驱动”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文 韩晓彤 何利权 实习生 刘芸 叶芳婷 邓琪
2017-06-07 15:42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6月7日上午11点30分,2017年高考的首考语文科目正式结束,备受关注的语文作文题也陆续被公布。

对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邀请了高中一线教师、高校中文系教授、作家等数名专家,点评2017年高考作文题。

【全国卷一】

根据一项对在华留学生调查,他们较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京剧、空气污染、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专家点评:

肖刚(广州市第五届十佳青年教师,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本道作文题目属于“新材料作文”。第一印象是“全国卷作文题没有套路或尽是套路”!2016年几乎一窝蜂的按照“任务驱动”型作文备考,结果以一幅漫画材料作文收场;2017年当大家抛弃“任务驱动”的时候,全国卷卷土重来——“请你完成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任务”。

首先,这道题目可以看成是“请用三个‘中国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材料提供了有限制的12个与中国有关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考生也都比较熟悉,有“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新与旧”“正面与负面”等多重关系,同时这些关键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科技”等方面,可以任意进行排列组合,但是需要考生明确所选三个关键词之间的“有机关联”,这是限制性任务,也是本道作文题目审题立意的关键,此处要求正是新考纲对“思维品质”考查的具体体现。

其次,题目要求“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里有一个隐性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读者意识”,也就是要注意写作的立场和口吻,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表达的融入感;

第三,题目要求“明确文体”,亦即文体必须是议论文、记叙文等中的某一种,务必清晰明确,这与近几年“文体不限”的要求明显不同;

最后,“选好关键词”“选好角度”也都隐含着“可以自主选择,但是所选内容和角度必须有机统一,逻辑链条必须清晰完整”的要求。

总体来说,本道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生活的国家、社会是否保持足够关注,并能做出清晰描述或判断,题目较好地体现了选拔人才时对考生价值观考量的“国家意志”。

叶开(著名作家)

这个题目出得很有意思,首先跟现实生活中,国际交往,文化变化,国情中的状态发生关系,这就要求考生平时不能在教室里闷头写作业,还要了解外面的世界。

这样的题目相对比较灵活,对思维比较敏锐的考生比较有优势,类似的这种也突破了以往命题的局限。

殷明(化名,2012届江西高考满分作文考生)

看到今年的作文题目出来之后,我感受到现在的高考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现今死读书读死书的方式不再行得通。

就个人看法,这篇作文容易写出来,但是要写得好写得出彩却不简单。相信大部分考生对这些名词都略有了解,而这篇文章,要求的绝不仅仅是稍微了解就能写好的,这就反映了考生越来越需要注意关注身边生活和时事政治了。

一带一路是国家级顶层战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大熊猫是我国国宝;共享单车近年来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空气污染一直是我国部分城市的痛,一直在治理;食品安全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移动支付让人们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我想如何选取名词来展现我们的国家是十分关键的,首先,我们要对这些名词进行分类,比如京剧、长城等这些是中国特色,一带一路,高铁等是中国正在发展的方面,而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是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在选取名词的时候,个人觉得都需要兼顾一下,既要反映出中国的特色,也要说明一下发展现状,同时也不能逃避存在的问题。我想如果我是考生的话,我会选取中华美食,移动支付和空气污染来进行写作。

张中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

我觉得第一套卷子好一些,从关键词里来谈中国。如果我让我写的话,我就挑高铁和空气污染。因为高铁是代表了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表征。然后呢,经济高速发展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急于求发展,其中会暴露出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把这一组结合起来可以写一篇很好的分析文章。就可以看出考生对社会的关心,另外还可以看出他的逻辑分析能力,这个题目挺好。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是一道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作文题,题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考生要写好作文,平时两耳要闻窗外事,对这些中国关键词的内容要有关心关注,深入思考,才能写出好文章。这也是一个适应面非常广的作文题,适应城市和乡村的考生。在这12个“中国关键词”中,总有几个是考生所感兴趣的、所熟悉的,这样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

【全国卷二】

语文作文是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专家点评:

肖刚(广州市第五届十佳青年教师,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本道作文题目非常类似2010年安徽卷“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道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也是新考纲对考生的基本要求。

本题提供了6个古诗句,这6句诗代表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都有“化育后世”的作用。题目要求考生以其中3句为基础进行立意作文,并要“合理引用”,这是一道很有难度的题目。

首先,考生需要对其中3句诗的含义理解清晰到位,这是审题立意的前提;其次,考生要根据所选诗句及其含义构造故事或进行阐述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或看法;第三,所选3句诗句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能够统筹在同一主题或话题之下。

题目最大难点在于要探寻其中3句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其开放性和延展性在于其所提供的诗句只是节选,不用完全受制于该句在原诗中的含义,立意具有多重选择,为考生的自主发挥留下了较大空间。

张中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

这个偏文气一点,学生的理解上面还是有一定的障碍的。我更喜欢第一套题目。

【全国卷三】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张心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这是教育行政官员的话题,学生无话可说,或只能说些套话,因为中学生对此难有深刻的认识。

叶开(著名作家)

高考40年本身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论述起来,经历过高考的,像我,或者教育行业的其他专业人士,甚至是过去经历过高考的普通考生,都可能去反思或怀念自己高考的经历,但是作为一个第一次经历高考的考生来讲,这个题目是会非常容易表面化的一个导向,而且我们命题者并没有给他做出明确的界定,比如说我想象中的高考,或高考到我这里有什么新的 变化,这些都没有界定,会很容易误导他们,使得审题或具体的展开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前应试环境下,我还是主张命题明确化,不要在审题等方面给考生们过多的限制,所以我更推崇全国卷一的题。

张中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

这个题也挺好的,现在的年轻孩子,看到这个题目也可以发挥。

但是像我这个年纪,我是1977年高考,那个时候可说的东西多一点。现在的孩子,我的高考我看高考呢,复读生考了好几次的有东西可以写。从高三直接考的可能可以说的不太多,这题目对应届高中生的压力比较大,难度很大。不容易写好。因为他没有受过生活的磨练。

【北京卷】

1.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专家点评:

肖刚(广州市第五届十佳青年教师,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第一题是一道比较传统的“材料+标题”类型作文题,几乎没有审题难度。由于前述材料提供了较多讨论的角度,基本保证了考生有话可说,只要紧紧围绕关键话题“纽带”展开论述就能很好完成写作任务。题目的延展性很强,可以很好规避作文内容雷同化现象。但本题有较强的“话题”特点,考生容易走向套作。另外,题目本身包含了比较明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很好的走进文章。

第二题的类型与第一题基本一致,也是“材料+题目”类型。文体明确要求写“记叙文”,且需要运用合理的“想象”。写作的重点是想象的画面需要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这就要求考生要以目前中国所取得成就为基础进行合理想象,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来全方位或特写镜头式地展现百年共和国的辉煌成就。题目指向性非常清晰,因此本题基本没有太大难度。

张卡特(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纽带”无疑是一个与集体、社会乃至国际局势都有着密切关系的话题,学生要么对于家庭、班级的和谐有所体悟,要么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有所了解,方能写出具体充实的文章。

“为共和国拍照”则是一个想象类的命题作文。与前两年的作文相比,想象未来的祖国是一个既有依据、又较开放的要求——不像“心中的英雄”那样已成过往,也不像“神奇的书签”那样天马行空。在写作中,学生必须要注意以小见大,在想象的场景中设计具体的人物和情节,不能把作文写成一篇空洞无味的赞歌。

雷其坤(北京十一学校高级语文教师)

今年北京卷的大作文不出意料,延续2015、2016大作文的格局,仍然设置可选择性的作文题目,一个是记叙文一个是议论文考生可以二选一。总体上是降低了审题难度,更加重视对学生写作核心素养的考察。

议论文题目是“说纽带”,这个题目我很欣赏,看起来很朴实,但可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经济、历史、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小到家庭,中到校园,大到国际交往。从小的方面来说,个人的情怀,校园的和谐都可以写,大的方面包括家国的情怀,世界的格局,还有现在最热的“一带一路”,也都可以挂上钩,这个题目的包容性很强,可大可小。

此外,“说纽带”这个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人人都有话说,跑题这种现象不会有,让考生的主要精力放在核心能力上:表达、语言文字、构思、思想水平、思维的深度,也从这些方面来考量考生。

这个题目的区分度也比较好,真的有经验的,思维深度比较强的考生可以写出思想内涵非常丰富的文章,如果对这方面把握不是特别到位的考生,可以写小一些,比如朋友之间亲人之前的纽带,如果历史积累比较深厚的考生,可以写传承方面的纽带,方方面面都可以写,就看考生在哪方面积淀深厚。

第二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是一个想象作文,这个题目必须以小见大,相比较而言,比“说纽带”那个题目要逊色一些,不利于记叙文写作的同学展现自己的风采,可能逼迫一部分原来想要打算写记叙文的同学去写议论文。

但想象作文在北京卷中很受重视,也是因为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可以通过作文中的想象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很好的。

刘强(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今年的北京卷,在形式要求上延续了二题选一、文体特征鲜明的传统,在内容导向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责任担当意识。无论是议论文“说纽带”,还是记叙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当属题目的选材。正值高考恢复40周年,高考选拔什么人才,为国家贡献怎样的接班人,这两道作文题给出了鲜明的答案。

“说纽带”一题,表面看只是对词语的解说,但它毕竟与以往大不相同,原因在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从题干材料看,“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纽带,让人想到“一带一路”这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文化的发展”需要纽带,让人想到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文化课题;“历史的传承”需要纽带,叫人联想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社会的安宁”需要纽带,叫人联想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完善;“校园的和谐”需要纽带,又令人想起校园霸凌、校园风气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纽带”的多义性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但前提是学生的视野和情怀要跟得上这份选择。要谈出时代感,就不能只呆在教室里死读书,更要关注时代,关注国家,拥有广阔的视野。作为议论文,要展现逻辑性和思想性,又不能局限于搜集信息、了解现状,更要探求原因与价值,阐释利弊和方略,拥有当前时代和当下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担当。

“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题,可谓是“中国梦”的具象化。设想国家在32年后的样貌,本质上是将学生放在“蓝图设计师”的位置,因此有没有自觉的担当精神,有没有厚重的家国情怀,从基础上影响着整篇文章的质量。此外,作为记叙文的专用题目,它的题干保持了一贯的指导性,“有叙述,有描写”,提示表达方式上要综合使用;“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提示切入的角度可以大到国家、社会的整体面貌,也可以小到一顿饭、一辆车、一个人。这也提醒未来的考生,首先要走出教室,开放视野,关注时代与国家,拥有自觉担当的意识;其次,既要留意大的形势、动向,又要关注身边的小事,让对国家、自我的期许与责任具化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张心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及全国卷一的“中国关键词”都很难写,主题过于宏大。

【上海卷】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余党绪(上师大附中特级教师)

上海卷我觉得蛮好,我对它评价很高,它是去年关于“评价”这个话题,一个延续性的问题。上海卷有一个特点,一是让学生在写作中培养真正的思维品质,而不是假大空的套,有很多作文你可以套,随便找一个材料,随便找一篇范文你可以套,但这几年上海卷有一个特点,就是要让你的语文素养非常好的人在考场给你一个题目,你没法套但你能发挥,你套起来反而难。

发挥有两方面,一是思维,能够让一个学生受到思维激发,从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一个问题。比方讲“预测”,有的人很乐意接受对人生的预测,另外一句话不以为然,实际上都有道理的,预测这个东西就像我刚才讲高考,你说学生进考场之前其实都在预测,预测今年考什么题、今天状态怎么样,换句话说预测是客观存在的。你要说他好坏可能要去看什么样的预测,谁的预测,以一种什么心态的预测。说明你的能力,你胡乱猜想还是科学预测准确预测,实际上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那么这样的话,你真的是一个思维非常精确的人非常思辨的有展开能力的人,你能想到预测不是写在一块,你实际上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实上海这几年一直在提倡学生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方面,不要套,没法套。

还有就是像这种作文,有一个优点就是靠背范文很难解决的,另外一个导向就是考验学生真实的表达能力,学生套作文的话语言非常漂亮,全是好词好句,但写上去就像穿了一件跟他没有关系的外衣,并不能显示什么。那叫伪能力,假的能力,比如说套作文背作文集锦还有素材宝典精囊大全,都是害人的东西。像以前很多命题可以套,现在的很难套。

张心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上海作文题延续了去年的“生活化”与“思辩性”的命题思路,即思考生活中常见而富有哲理的命题。关键的是写作时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全面就是要辩证地分析生活中的偶然与必然,以及对待偶然与必然的态度。深刻就是要分析偶然与必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相互关系怎样,以及不同对待方式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的认识的可能性与有限性问题,并辩证而深入地进行分析。”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专家点评:

成秀梅(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组长)

这个题目是事实性的材料作文,审题比去年的山东卷要简单,学生认知层面会比较清楚不至于跑题,这个题目也是很有内涵的一个题目,核心是阅读和书店,这在当下很有时代意义,因为整个国家对于阅读是欠缺的,我们平常的教学也在引导学生们多读书。

同时阅读和书店都离学生太近了,就是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一定有发自内心的想法。这个题目对人文素养比较好,阅读比较多,思想比较深刻的考生会比较沾光。

首先考的是学生的阅读层面,读书,然后对读书的思考,其次是对阅读,对书店,对当下人们应该不应该阅读,对当下人的追求的认识。可以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往年绝大多数学生写了议论性的散文,但是今年的题目写虚构性的记叙文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善于写故事的学生也有希望写出出彩的文章。

在今年的高一年级的期中考试中,语文题目和这个很类似是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不拒流浪者,平时的练习中也曾有艾玛·沃特森地铁丢书的题目。

【浙江卷】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专家点评:

张心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可写的题材更多,更能写出新意,而且可以真采用不同文体来写。总体上来看,今年高考作文题“还算好”,没有往年“提篮春光看妈妈”之类匪夷所思的题。其中,浙江卷、上海卷的题目较好。

【天津卷】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专家点评:

肖刚(广州市第五届十佳青年教师,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这是一道最为贴近所有考生实际的材料作文题,也符合新近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题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看上去写作范围很宽泛,实际上题目里有明确的背景限定:“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也就是说,“重读”是以已经成人的18岁考生作为“重读”起点的,这一点是审题时特别要注意的。

这道题目很好的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人伦关系的传统,“重读长辈”是每一个青年都应该去完成的任务,即使考生读到的是“分歧”,也要体现“重读”的意义。题目明确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这就告诉考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高谈阔论,这也是对假大空文章的一个明确排斥。由于材料提供了很多写作角度,所以该题目的立意角度非常丰富,“重读”意味着碰撞,再次交锋;而材料中的“长辈”可以是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者。根据材料,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经历汲取人生智慧;也可以通过长辈来了解家族传统,传承优秀家风;还可以在长幼交往中重新认识自我……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要注意写出“我与长辈之间的关系”。如果考生能揭示出现象与本质,继承与扬弃,坚守与与时俱进之间的辩证关系,就能更好的展示其思辨能力。
【江苏卷】

车有各种类型,车来车往,车传递着真情,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折射人世的变化,道出人生的哲理。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专家点评:
张心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江苏卷不好写,像心灵鸡汤似的话语方式,限制性不够,过于开放,容易导致套作,即与之有点关系的都可写,与天津卷恰好相反,天津卷就是限制性过强,似乎立意都已确定,一个失之过宽,一个限制过死。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