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刊文评户县干部盯梢记者采访:工作做好了,才不怕被围观

普沙岭/检察日报
2017-06-08 10:07
舆论场 >
字号

这两天,西安市民见证了一个“防贼防盗防记者”的“微信版”:一份流传的微信群聊天记录截图显示,西安电视台《每日聚集》栏目记者在户县采访时,疑似遭到当地干部的“盯梢”,记者驾驶车辆的车牌号、就餐地点、行走路线被发到微信群里,提醒各位领导督促各村做好所有工作。事件发生后,涉及此事的人纷纷退群,传送记者行踪图片的人员被相关部门调查谈话(6月7日《华商报》)。

舆论监督变成了监督舆论,这样的怪事儿不是今天才有。“与时俱进”的地方在于,基层干部监督舆论用上了微信群内直播。为什么一个特定栏目的记者,会受到如此“隆重”的“关爱”?为什么时至今日,一些基层干部还热衷于盯记者而不是盯本职工作?

除了调查问责“盯梢者”,更应反思一下这种“奉令监督”的特殊生态,反思一下干部们将注意力锁定在“一个频道里”的弊端所在。

西安电视台的《每日聚集》栏目开办半年来播发了大量监督类报道,很多事件被报道后纪委的处理也及时跟进,当地干部知道了该栏目的分量,于是出现了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反应:比如风闻自己被监督了,有的区县班子成员集体坐在会议室里收看该栏目,看完后当夜整改;也有区县领导主动做工作,四处打听能不能找到栏目组负责人“沟通”……

按说基层干部重视舆论监督,是好事,但只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锁定在一个电视栏目中,制造出一个内部循环系统,恐怕就不是好事了。基层干部知道领导重视该栏目,就盯着该栏目走,就想着去公关、去防记者;知道后面会跟进问责,所以一旦被报道就催生出各种解决办法,而不是真正地解决问题。

电视舆论监督栏目作为推动基层干部作风改进的工具,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基层干部不应将一个栏目当作舆论监督的全部内容,还应对自媒体平台、社区网站、贴吧、论坛等的民众呼声予以重视,就相关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发挥舆论监督推动社会治理的价值。

在一些干部眼里,“盯梢”一个特定栏目的记者越有特别价值,就越要警惕。我们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所有监督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工作是否做好了。只有工作做好了,才不怕被360度围观。否则,问题不被特定栏目“聚焦”曝光,也会被其他媒体形式曝光。如今,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更为强大,智能手机使得人人都成为信息发布者,问题随时都可能被曝光,这对于推动社会治理是件好事。领导干部应该明白: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而是把眼睛盯在某一处、盯着某一两个记者的举动,都是荒唐的。

(原题为《“盯梢”记者要不得》)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