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考故事|东北大学教授丁桦:险因通知被寄错单位失去机会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2017-06-08 16:3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东北大学教授丁桦

最近几天,丁桦的大学同学微信群又热闹起来,同学们张罗着明年2月份要搞一次大型同学会,以纪念入学40周年。

1977年冬天,锁闭10余年的高考恢复了。那一年,全国570万有志青年心怀期待地冲进考场,开始一场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力。

1958年出生的丁桦是570万分之一。当年,丁桦考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学习愿望。

毕业后,丁桦又因成绩突出留校任教,至今已经35年,现任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丁桦热爱她的事业,也颇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2014年,东北大学组织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丁桦获得了“人梯奖”。

丁桦与东北大学的缘分很深,而这一切都是因1977年参加高考开始的。“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或者晚几年恢复高考,我可能都会过着与现在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可能就在一间工厂做会计。”丁桦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说,她一直保存着1977年参加高考的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会时不时地重温当年的求学之路,“正因为当初经历过艰辛,才深感今日不可懈怠”。她会提醒自己,也教育学生,应该永远保持求知的热情和进取的心态。

东北大学教授丁桦始终保留着1977年高考的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她觉得,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机会来了

丁桦清楚地记得,她是1977年10月21日,从单位工厂的广播大喇叭里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重新恢复高校招生制度的消息的。在难以置信的片刻呆滞后,丁桦觉得自己心跳速度好像突然间都变快了,“对于渴望读书学习的人来说,可能都会感到很激动吧,我当时就觉得,机会终于来了。”

丁桦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工程师。小时候,丁桦一家住在沈阳市郊,每次进城要坐火车。“火车驶进浑河大桥时,父母就会指着远处一栋高层建筑对我说:‘看,那就是东北工学院主楼,将来你就要到那里去上学。’所以其实很小的时候,到东北工学院读书,然后当一名工程师就成了我幼小心灵中的理想。”丁桦回忆说,父母为了让她早上大学,在她还不满5岁、身高还没到一米的时候,就让她背上书包去上学了。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求学的路很难。丁桦的小学只读了三年,“文革”就开始了,课被停掉了。

在此后两年的时间里,求知欲旺盛的丁桦无学可上,只能待在家里,好在家里的很多藏书,丰盈了丁桦的孩提时代。

两年之后,学校终于复课。不过教室里几乎没有完整的桌椅,想上学的孩子只能带着小板凳到学校。在丁桦的回忆里,当年还实行“九年一贯制”,学习一直不是很正规,各种活动却名目繁多,她和同学还被拉去挖防空洞,被带到农村挖水渠。

1974年夏天,丁桦“九年一贯制”的学业生涯结束了。“至少在中学毕业那会儿,我已经不再奢望还能上大学,当工程师了。”丁桦还记得,毕业不久之后,同学们就开始纷纷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了。

因为是独生女,丁桦按照政策可以留城。她和十几名毕业生一起被分配到沈阳林盛堡的一家储运公司,在公司的第三仓库做装卸运输工。对当时的丁桦来说,到工厂上班,似乎是唯一一条路。后来由于丁桦多才多艺,表现突出,被装卸运输大队安排做了一名专职会计。

如果没有1977年的恢复高考,丁桦说她应该会一直当一名会计,“都说恢复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觉得确实就是这样,我的人生也因此而改变了。”

严冬大考

丁桦的印象里,她是1977年10月中旬听到广播说恢复高考,而12月初就要参加考试,备考的时间不足两个月,可供复习的资料也不多。而且白天还要去上班,只能在晚上找书本去复习扔掉了几年的功课。

“我记得我们单位一共有7个人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当时的单位领导也很通情达理,挺支持我们复习备考的,还让我们在单位‘开小差’。”

丁桦觉得,虽然备考的两个月过得异常紧张和不易,但因为生活有了奔头儿,一想到可以通过考试实现上大学的愿望,她觉得那仍是一段开心的日子。

1977年的高考在12月,正是辽宁最冷的严冬时节。

“考试前后那几天,沈阳下了很大的雪。”丁桦觉得连下雪都变得有了仪式感。她倒了一趟汽车,又踩着厚厚的雪走了快半个小时,终于走进了决定命运的考场。

距离那场考试已经过去40年,丁桦仍然对考题印象深刻。“语文考试并不难,但是语法题还是难住了我。我中学只上过一堂语法课,根本搞不清何为主谓宾状。记得卷子里有道题要求在句子‘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雷锋同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中找出主语和谓语,我竟然在句子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同时找。”

“还有数学考试,最后一道三角函数题没有答出来,当时难受得不行,不过分数还可以,得了72分,如果那道题答对了,没准录取的时候会因为数学的高分被选到数学师资班。”丁桦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为培养师资,东北工学院的77级设立了数学、物理和力学师资班。

丁桦最后被东北工学院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录取。多年之后再去回忆,丁桦觉得自己很幸运,于千军万马中闯过了独木桥,付出有了丰厚的回报。

公开资料显示,570万考生参加了1977年高考,而被录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为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丁桦也是很多年后才知道,1977年的高考,辽宁省大中专院校考生的录取率约为4%。

险错过录取

虽然数学卷答得不太理想,丁桦还是隐隐觉得顺利过关问题不大,就边上班边等体检通知和发榜录取通知。

“我们那个时候,是先出体检通知,大中专都一起通知体检,我记得是达到150分就会通知体检,然后才是各学校录取阶段。没通知参加体检就是分数没过线,不去体检的,也没有后面的录取的事儿了。”丁桦向澎湃新闻透露,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的体检通知书被邮寄到了别的单位,让她险些与理想学府失之交臂。

发送体检通知书那天,丁桦一直在单位等送信的邮递员,可是等到快下班的时间也没有等到。

“当时很慌很急,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结果快下班的时候,有找我的电话进来。我才知道原来我的体检通知书邮到了另一个单位,而恰好我的一个中学同班好友在那个单位工作,发现了我的体检通知书。我们相约在一个车站会面,她把通知书给我的。”丁桦不敢想,如果不是同学好友注意到她的体检通知书,她是不是会错过后面的录取。

1978年2月26日,丁桦离开了工作三年的单位,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同伴,到东北工学院报到。丁桦所在单位的三位爱看书的老师傅得知她被东北工学院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录取后,送了她一本《英华冶金工业词典》,并赠言:“天才出于勤奋,出于刻苦和自强。”

丁桦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老师傅们爱书的情怀令她永志难忘。

丁桦一直精心保存着已经泛了黄的1977年的高考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看到录取通知书新生入学注意事项中写着的“学生要自带本人户口、粮食关系”等字句,丁桦会忍不住笑起来。

丁桦经常带领学生们做实验,她的治学态度和母性的包容心让她颇受学生的喜爱。在2014年东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中,丁桦获得了“人梯奖”。

教书育人

通过1977年高考考入理想学府,对丁桦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大一时做的两本高等数学笔记被丁桦保留至今,泛黄的纸上留下了一行行清秀的字迹。通过笔记或许能看出丁桦求学的认真态度。

在此后漫长的治学、以及教书育人工作中,她的认真和勤奋也贯穿始终。

1982年2月,丁桦开始在金属压力加工系金加教研室任教,1986年3月获得硕士学位。1986年8月至1987年9月,丁桦由国家教委公派赴美国Syracuse大学进行交流,并于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2年11月,丁桦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教授。多年来,丁桦主持了多个国家级、辽宁省级的科研项目和与企业合作的项目。

虽然已年近60岁,很多同龄人都已退休,打打麻将跳跳广场舞,但在丁桦的日程表上仍然排满了工作。6月8日中午,她又要坐飞机到另一个城市参加行业研讨会议。

丁桦严谨入微、勤勤恳恳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也影响了她的很多学生。而她给予学生的包容和指引也被学生铭记于心。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型专业2013级的一名学生张敏评价丁桦道:“丁老师将她身上所具有的母性的包容与爱护也倾注到这份工作之中,无论是找工作、考研亦或是生活问题,她都会积极热心地为学生解答。相信每一位成型专业的同学在提到丁老师时,内心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