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示张复兴山水画探索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实习生 贺含莼
2017-06-09 08:1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近年来,山水画愈发显现出多元性与包容性的特征,画家们常在创作中融入一些适应现代的元素与思考。2017年6月9日起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的“自然颂歌——张复兴山水画展”展示了画家将多种绘画元素和中国画笔墨相融合的探索。

“自然颂歌——张复兴山水画展”展览现场

1950年出生的张复兴自小喜欢绘画,17岁时,被分配到青浦砖瓦厂工作,在那个不知前途何处的年代,张复兴被上海近郊水乡渔村的风光吸引,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竹影婆娑、橹声欸乃的平和安静中生发出的朦胧乡愁,促使他在困顿的岁月里拿起画笔,写生身边的一草一木,这也为日后的绘画创作积累了素材。因为美术方面的才能,张复兴被调去了工会从事创作工作,从而真正走上了艺术之路。而后,青浦单位派遣其去“上海美专”学习,“美专”的两年受应野平、乔木、孟光、凌启宁等名师教导,张复兴打下了中西绘画的扎实基础。在此期间,年仅24岁的张复兴一幅水乡主题的创作《淀湖鱼肥》入选了全国美展。

“文革”结束回到市区后,张复兴成为了当时刚刚创办的“工人报”(今“劳动报”)的美术编辑,在没有电脑的年代,美术字、插图、题花完全靠手工绘制,这份极其考验绘画功底的工作,让张复兴在插图和人物画的创作上颇有建树。

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也带来了绘画题材的开放,张复兴创作生涯的重要转型悄然而至,在工作之余,他开始了唯美抒情的江南水乡的中国画创作。也因为青浦砖瓦厂时期的积累,张复兴很快找到了自己风格,朦胧迷离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水的灵动,表达了城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张复兴水乡作品

随着阅历的增长,张复兴在工作中被委以重任,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创作,张复兴选择“激流勇退”。55岁时,张复兴成为了一个专业画家,与此同时,也迎来了他从江南水乡到泼墨(彩)山水的转化,这次转化源于他幼年西南地区的生活经历,也源于他从飞机上俯瞰落基山脉的视觉体验,他的笔下出现了带有西方光影、色彩迤逦的山水画作品。

暮色余晖,120cm×240cm

此次展出的50余幅作品,均为豪迈寂寥的大型山水组画。对于自己笔下的山,张复兴说:“俯视视角下,大山大川震撼的景致能使人打开想象力,且任何的绘画技法都能在真实的山水中找到。”

张复兴在上海美专学习期间,其老师孟光强调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一手伸向生活”的绘画观念,对他影响至今,也成为了其绘画追求的方向。

在张复兴看来,“传统”一词不仅指绘画技法,也指东方人审美与哲学。中国的“笔墨”是书写性的,毛笔连接人的内心,“书写性”呈现的枯湿浓淡的具体形式最终表达的是人内心。“书写性”也呈现出了中国画的精髓。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的区别也正在此处。

山林交响,120cm×160cm

千里江陵,120cm×240cm

冰雪余晖,120cm×160cm

“自然颂歌——张复兴山水画展”将于2017年6月9日至6月18日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