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闻屁或能知肿瘤,让“屁”告知肠道健康

陈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
2017-06-10 07:48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今儿,我们来讨论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屁!

真的很尴尬,有木有?

但是:很重要哦!

屁,从肛门排出的气体。

屁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摄入的食物在小肠内不能被完全分解吸收;未被分解的食物残渣(主要包含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及少量蛋白质)就会成为肠道细菌的“美味”,被它们充分发酵,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少废气,这些气体在肠内累积,达到一定压力时,自然就会“放屁”了。

你知道吗!其实,屁中,高达70%的成分是随吃饭时一起吸入的空气(你这会儿不在吃饭吧?哈哈!)。吃东西时少吞入空气的秘诀,在于增加咀嚼的次数,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当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后,空气就自然而然地被排出了。

屁!是什么?

屁的物理性质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不易溶于水。屁中所含99%的气体都是无味的,但屁中有1%的微量化学物质(如氨和粪臭素),一亿份空气中只要有一份此类气体,就会散发出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味。通常,屁中总会混有少量硫化氢,它们主要来自含硫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使屁带上了一种臭鸡蛋的气味。

屁的多少与健康

放屁过多(好尴尬)

曾有科学家调查发现,一个人每天放屁大约10-15次,总量大约500毫升左右。屁的多少常与饮食有关。有些人爱吃土豆、薯类、豆类和面食,由于这些食物中含有可产生大量氢和二氧化碳的膳食纤维,所以食后往往会废气大增,不断放屁,排便量也会增多。

但所谓“响屁不臭,臭屁不响”,此种响屁除了有碍观瞻外,倒也并无坏处。此时应当减少淀粉类食物,增加蛋白质、蔬菜类食物,使饮食达到平衡。

此外,屁的多少还与人的消化机能强弱有关。消化不良时,肠道内食物残渣多,细菌发酵快,容易产生气体而使人排屁。

放屁很臭(好尴尬)

产生臭屁有两种情况:一是大便稀溏,放出来的屁屎臭味很浓,如果大便排出,屁便中止。从此点来看,“屁是屎头”是有道理的;

二是屁的臭味特别浓,如同臭鸡蛋一般臭不可闻。这是由于进食了过多的高蛋白食物,超过了小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富余的蛋白质食物在大肠内被细菌分解后产生了氨气及硫化氢,所以带来这种恶臭味。

解决的办法?减少蛋白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物的摄入量,同时也可以适量补充一些消化酶。

没有屁放(麻烦来了)

放屁过多着实烦恼,但如果长时间不放屁,则问题更严重。

如果无屁放出并伴有剧烈腹痛者,必须紧急到医院求治,排除肠梗阻的可能。一旦确诊肠梗阻,就要进行抢救处理:包括胃肠减压、肛门插管排气、润肠通便等,如果不奏效还要紧急外科手术处理。

在中医里,屁属于浊气下行。闷气少言、肝气不舒的人,由于肝胆、脾胃导致气机运化不良,或气机上行不畅,而在大肠经成为浊气而下行。肛门排气过多则中医学上称为矢气,矢气一说出自《素问·咳论》,亦称出虚恭。多见于脾虚饮食不化、肝胃气滞及伤寒阳明腑实证。治疗原则宜健脾消食,理气和中和中行气,若伴有实证者也可用承气汤下之。

闻屁知肿瘤?!

放屁不仅学问甚多,而且放屁关乎健康。从屁的臭味浓淡到放屁排量的大小都能成为肠道内部情况的“信号兵”。

目前已有最新研究发现,由于胃肠道肿瘤发生之初即已有肠道菌群的改变,故收集高危人群的排气,根据屁中微量成分的改变,就能早期预警胃肠道肿瘤的发生。

更有甚者,对于一个新兴职业“闻屁师”而言,就像中医的望闻问切,闻弦歌而知雅意,很容易就能够体察放屁者是否有病,病的轻重,然后提醒放屁者必须注意的相关事项及进一步的检测治疗。

平衡排气之道:改良饮食生活习惯

为了避免过多放屁,首先应改良饮食生活习惯。

惯于摄入过多蛋白质和脂肪的人,应该搭配以蔬菜、水果、薯类、豆类等富含食物纤维的食物,该举能改善肠道微环境,补充有益菌最喜欢的膳食纤维,促使益生菌的培育。

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增加时,废气易于排出;

相反,大肠杆菌、吲哚杆菌等有害菌增加后,气体不易排出且恶臭。

此外,一日三餐中,尽量在早餐和午餐时摄取较多食物,而在胃肠功能较弱的夜晚,则要注意减少食物的量。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压力也会使肠内有害菌和废气增加。所以为了健康,我们要尽量保持良好宽松的心境。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