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考那年的刘家琨、张永和、王澍、周恺、崔愷和李兴钢们

同济尚谷设计教育(sg-116)
2017-06-10 09:49
艺术评论 >
字号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落幕。盘点当下的中国建筑界,不能不提及刘家琨、张永和、王澍、周恺、崔愷和李兴钢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建筑师,他们当时面临的高考又是怎样的?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om)特刊发“同济尚谷教育”授权的一篇特稿。

开篇

 

刘家琨:“上大学之前,我从未听过‘建筑学’。”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和大批返城的知青一样,刘家琨也准备考大学。但至今他仍觉得自己当初入行建筑设计界仍是阴差阳错。上大学之前,他甚至从未听说过“建筑学”。作为一个只想跳出农村找个工作的知识青年,他填志愿时连“仓库保管”和“皮革处理”都填了。

其实他是更喜欢画画的,但心虚的他没报考名额少的美术学院,反而避重就轻地在各个医学院后面报了个“听说”与画画有关的建筑学院。

刘家琨

“年轻的张永和学不了理工科,于是报考了建筑学。”

此时的张永和似乎要少了一些懵懂。他的父亲就是“设计了半个北京城”的张开济老师,是设计了革命历史博物馆、天安门观礼台、钓鱼台国宾馆的建筑大师。因此,张永和从小耳濡目染。

当年的他想学油画的,无奈画得太差。六岁时老爸找了一个艺术家看他的画,艺术家却说:这孩子怎么画得这么匠气?!从此他的画家梦便被判了死刑。

年轻的张永和数理化也不好学不了理工科,于是在父亲的建议下便报考了父亲的母校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张永和

那时候……“王澍也只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学生”,“柳亦春也只是个文科较好的小学生。”

次年2月,崔愷作为77级学生入学天津大学建筑系。经历“文革”10年建筑学教育的中断,所以老师们对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学生倾注了格外的热情,不仅教崔愷设计的原理和技巧,也在言传身教中告诉做事和做人的道理。

1978年的周恺,还在念高一。王澍也只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学生。年仅8岁的李兴钢却因为家里没条件,与绘画无缘。8岁的梁井宇在父母的影响下关注一些如《建筑学报》、《建筑师》的杂志;而此时,8岁的青岛男孩柳亦春在南京乡下、一个叫周家店的地方,也只是个语文较好的小学生。柳亦春回忆到:“而且小学没有历史课,但是我高二时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创办了一本自印杂志,叫《听潮》,出了两期……”

贝聿铭(左)和柳亦春(右)

高中班主任:“王澍选了建筑学?!他一定是疯了!”

1981年夏天。18岁的王澍考进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系。而当初之所以学建筑,对他来说也是偶然和幸运。

虽然王澍在中学时代就特别勤奋刻苦,成绩永远年级第一,但高考时却并未考好。也许是高考的失利成了意外的转折,又或者骨子里的叛逆开始苏醒,在填写志愿时他并没有做一个完全听话顺从的“好学生”。

老师们一致认为他该去北大念个中文系,而从小学画的王澍只想进美术学院。无奈家人觉得学艺术不容易生存,要求他选择了工科。年轻的王澍当时只提了一个要求:选个会画画的工科。家里人去打听后,告诉他有一个专业叫建筑学。

那个年代,建筑学几乎没多少人知道。高中班主任得知王澍选了建筑学,都觉得他疯了,老师们都不知道建筑学是什么,以为是砌砖瓦、盖房子。

王澍

“周恺四个月备战高考,成功录取天津大学建筑系。”

同年,周恺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奇迹。当时天津高考满分570分,他考了490多。但这分数却来得不太容易。

高一时的周恺成绩也相当不错,各种考试从未出过全班前三。而1979年高二开学,却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他被检查出患了肺结核,这意味着他将不能再继续读书。念了一年的高中就被迫辍学回家。而养病的日子却总是很难熬,每两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待一天就得回去,不能在家过夜,仿佛监狱里的犯人。

他一下子从废寝忘食的学习状态进入到了无所事事的痛苦中。1980年9月,原来的同班同学考完大学来看他,分享他们上大学的喜悦,这对于病重的周恺来说自然是不好受。

幸运的是,一位姓秦的好医生说也许有一种方法可以令其脱离肺结核去考大学,那就是开胸手术……就好像突然来了一线光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手术很难,但幸运的是,老天爷再一次怜惜他,手术很成功。

出院回家,过完春节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了。而这时距1981年的高考大约还有四个多月,为此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复读一年,二是四个月后直接参加高考,而他却选择了后者。

好在当时新华中学的校长给了他特殊的照顾,可以挑我没听过的课插班听,其余的课自己灵活安排。周恺郑重其事地做了一个计划,列出表格,什么时候学什么都安排得很紧凑。当时周围不少人都劝他慎重考虑,大概他们心里想的是反正也考不上何必再受打击呢?可他却不信邪硬要考,天天苦读。从小喜爱绘画的他终于在1981年9月1日,成功被天津大学建筑系录取。

周恺

校长说:“你们不要迷信你们的老师;你们的老师可能前一天根本没备课。”

王澍也许是受了这样的指点,公开向老师宣布:“没人可以教我了。”

1982年。早在南京工学院求学的第一年,王澍作为建筑系的学生代表,去听校长训话。当时的校长是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韩。

钱校长在训话时,说:“你们不要迷信你们的老师;你们的老师可能前一天根本没备课,你要认真准备的话,用三个问题一定会问到他台上下不来的。”钱校长认为,好学生就应具备这样的心态,而不是那种听话、只拿高分的学生。也许是受了这样的指点,王澍在大二就公开向老师宣布:“没人可以教我了。”然后便进入了自学状态。

“上了大学的刘家琨,很快就对建筑失去了兴趣。”

而此时,上大学之后的刘家琨才发现建筑离画画实在太远。很快就对建筑失去了兴趣,转而开始文学创作。大学四年,刘家琨从一年级就开始玩,到了毕业。

大学四年,刘家琨被“不怎么管”的老师放牧到自由的原野里,从一年级就开始玩,到了毕业时,收获除大三时期创作的《游魂》、《白日梦》两个短篇外,其他一头雾水。

此时的张永和自费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中学生李兴钢,听老师提过梁梁思成先生,也听朋友说天津大学建筑学不错,对建筑心生向往。

李兴钢

“命运改变的声音还是那么清脆:滴答,滴答...”

十年后,时间来到1992年。这一年的大事是邓小平年初南巡。10月,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认。随后,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此时的周恺在珠三角一带发展,对当时国内开放较早的城市如深圳、珠海及海南等地有了不少的接触和了解,为日后创办华汇公司积累了不少经验。

而1993年,思乡心切并且太想盖房子,张永和偕爱妻兼战友鲁力佳回到北京,创立了非常建筑工作室。

同年,刘家琨受同学汤桦的邀请去上海看了汤桦的展览,本来之前刘家琨对建筑这个行业提不起兴趣,在看了展览后,他重拾了对建筑的兴趣。

此时的柳亦春在广州与史磊、陈彤等人成立DESHAUS工作室。

事实上,如今很多建筑大师的故事,都在80、90年代一轮轮的高考里埋下了伏笔。那个年代严苛高考制度选拔出的“天之骄子”,创造了中国建筑界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

而这个名单还有很长——

1980年,庄惟敏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1980年,王昀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1989年,董功考入清华建筑系;

……

不难发现,如今或曾经站在建筑设计舞台中心的这些人,背景出奇类似:以名校理工科学霸居多。高考这个转折点,似乎把他们带进了不一样的人生漩涡。

今年的高考又如期而至。或许,无数个崔愷、刘家琨、王澍、周恺、李兴钢、柳亦春,此刻就坐在考场里搏杀,十几年后,他们将再次革新我们的生活。

故事的主角们已经换过了无数批,但命运改变的声音还是那么清脆:滴答,滴答。祝福他们。

本文由《同济尚谷设计教育(sg-116)》授权转载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