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有一说|茅台办大学,能否有为“五粮液”培养人才的胸襟?

盘和林
2017-06-12 15:4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教育部官方网站近期公布了关于同意设立茅台学院的函。茅台学院由茅台集团举办,系本科层次非营利性民办普通高校,定位于应用型高等学校。茅台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5000人,首批设置的5个本科专业为酿酒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和市场营销。(6月10日澎湃新闻网)

“一斤优秀,八两良好,六两及格,六两以下都重修!”这个场景,不是出现在饭局上,而是网友对茅台学院想象出的考试现场:“教授端着一大坛自酿白酒,放到讲台上:来排队,干了它!”

当然,这只是网友对茅台学院的调侃而已。办学远不止“一斤优秀”那么简单,也不可能将茅台放在讲台上“干了它”。但茅台集团“跨界”办大学的挑战不小,就像茅台酿制过程中需要“微生物”一样,办教育也需要许多看不到的“微生物”,那就是开放、独立等,这与“大楼”和“大师”一样不可或缺。

梅贻琦先生曾经有句名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茅台集团的管理者似乎也是这句名言的追随者。在筹建茅台学院的时候,茅台集团对于建设“大楼”和引进“大师”时毫不吝啬。据悉,茅台学院校园建设目标是“国内高校一流”,总投资额为18.97亿元,从2012年4月开始筹建以来,截至目前,茅台集团实际投资已经超过15亿元。

今年1月,茅台学院发布的招聘公告里,对于教师给出了优厚的薪酬待遇:硕士研究生年薪12万元,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年薪18万元;教授年薪面议。而在科研启动经费方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5-10万,教授10-20万元。这个待遇不仅是高出贵州省的待遇,恐怕在北上广深也是有竞争力的。

但是,仅仅有“大师”和“大楼”是不够的,况且从目前来看,茅台学院的“大师”充其量不过是“酿酒大师”而已,而不是“教书育人的大师”。显然,茅台集团要想酿香教育这坛“酒”,不是巨额投入就能行的。

梅贻琦演讲中的“大师”,并不能片面理解成有“大师”就能办好大学,其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作为校长他要尊重“大师”。如何尊重茅台学院团队独立办学、真正实施“教授治校”,这是对茅台集团办大学的考验之一。

应该说,茅台集团管理层的思维更多是企业经营管理思维,没有多少办教育的基因。独立办学并非指“放任不管”,但如何平衡“管”与“放”、“投资”与“收益”的边界,是对茅台集团管理层不小的挑战。同时,也无形中拉长了茅台集团的管理链条,毕竟以前依靠垄断资源办好茅台酒厂的管理难度不是太大,而茅台学院初生牛犊,在中国高校中根本毫无地位可言。

“开放”是办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与酿酒需要“密闭”环境不同,开门办学意味着必须把大学的“围墙”推倒。茅台学院的先天优势是茅台集团的行业地位和技术。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茅台集团也是茅台集团的一大先天性“禁锢”。五粮液等著名酒业集团想必出于竞争等考虑,必然相互设置限制,难以参与到茅台学院中来。这样,茅台学院就有可能成为一所茅台集团的企业大学而已。学生就业等也会陷入“近亲繁殖”的境地。

茅台学院若想成为中国酿酒行业的著名大学,那么这就需要茅台集团拥有“开放”的心态,要有为中国酿酒行业提供教育“公共品”的宽阔胸怀,打破全国酒行业的企业藩篱,不能有半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当然,茅台出钱办学,五粮液等共享成果,却非易事。但教育本是一件具有强烈“公共性”属性的产品,“开弓没有回头箭”,从茅台集团办教育之日起就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径可以选择,唯有完全遵循开放办教育等基本规律。(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