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女生遭12名同学掌掴17次”视频发酵,校园霸凌源头在哪

澎湃新闻记者 屠俊
2017-06-16 20:21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视频图说:“多名女生厕所轮番扇一女同学耳光”的视频被热传。视频来源:人民网微博(02:04)
近日,一段“靖边六中多名女生厕所轮番扇一女同学耳光”的视频在网络发酵,引发网民极大关注。女生被打视频共计2分24秒,视频中多位身穿校服的女生在一片起哄声中对一位女同学掌掴。整个过程共有12位女生对被打女生进行17次面部掌掴。一位女生在现场称,“我都不忍心打了”。

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为什么暴力事件却频繁发生?暴力的源头是什么?面对暴力,孩子和家长又该如何面对?

暴力的源头在哪里

视频显示,打人地点疑似为该校女厕所,现场有女生起哄“门关住、门关住,开炮开炮”等话语。一位女生喊着“我开我开,你们没人开我开”,女生们遂挨个开始对被打女生发难。被打女生期间多次摘下眼镜遮住面部哭泣,但还是有女生在起哄,并对其实施掌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心理与睡眠咨询师王广海博士指出,暴力就如同病毒一样,是可以互相传染的,儿童的是非观和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常会模仿周围人的行为方式。

暴力的来源很可能是家庭,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就是打骂和体罚的暴力形式。还有,父母双方如果存在家暴的情况,子女使用暴力的可能性更大。

同伴教育也很重要,就如同一个班级中如果有一个学生自杀了,整个班级都需要做心理治疗一样,以防止自杀被作为可接受的应对方式而扩大,一旦孩子认可了“暴力”是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的方式,他们往往也会被“感染”。

另外,现在很多学生会模仿暴力游戏和影视中的角色,通过实施暴力获得掌控感和自我认同。

“暴力”不只是躯体受伤

王广海博士指出,校园暴力不单单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可能存在言语暴力和冷暴力;也不单单是同伴暴力,还有可能存在师生暴力。

近日,他就接到一个从外地赶来上海就诊的个案。就诊的孩子在一所私立学校就读,不是很得老师喜欢,老师时不时会无端训斥这个学生,使得班级学生也逐渐孤立甚至嘲弄这个孩子。最近,孩子的表现影响了这个老师的考评,于是老师对她的“暴力”就更加变本加厉。

“家长告诉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孩子每天都紧张兮兮的。现在的表现是,周一到周五强忍着去上学,但回到家里会时不时大喊大叫。而经过这次和老师的冲突以后,孩子好几天都没有睡好觉,半夜醒来后很长时间睡不着,满脑子都在想会不会再遭老师训斥。现在班级里的同学都孤立她,不和她玩。有天放学后孩子回到家,竟然浑身颤抖,缩在卧室墙角。”王广海博士说。

暴力的范围可以更加宽泛,不只是躯体的受伤,更可以是强者对弱者的欺凌、旁观者的漠视和孤立。王广海博士指出,面对暴力,受害者首先会产生急性的应激反应,出现情绪上的巨大波动,例如惊吓、抑郁,甚至是麻木。

“孩子可能不哭不闹,但是很冷漠。比方说,正常情况下,孩子看到蛋糕一定是很开心的,但一旦受到伤害,就唤起不了这种正面的情绪,产生了心理上的隔离。”王广海还指出,“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应激症状就是‘闪回’,受害者一闭眼就会回想起自己被欺负的经历,从而引起反复体验的负面情绪,并引发睡眠问题。”

面对 “敌人”伤害,我们的反应通常是“愤怒”,是指向对方的愤怒。但当我们的“敌人”过于强大,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战胜的时候,我们产生的情绪可能就转而是对“自我”的愤怒,表现出抑郁情绪。如果不经过正面的引导和梳理,这段经历可能会压抑在孩子的心里,成为创伤和症结,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家长和学校支持

王广海博士指出,在心理咨询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供安全的空间,让孩子自由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在内心当中。

家长在其中的作用也非常关键,在孩子受到创伤的时候,应该给予的是关心支持和安全确认,让孩子知道,家长永远是她的后盾。

很多孩子会害怕和家长说出被欺负的实情,或者孩子提起过,家长却认为只是小事而忽略了,最后酿成了大祸,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表现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这些受暴力伤害的孩子也应该理解,这个世界上不是人人都那么“友善”的,而对于不那么“友善”的人,又该如何相处应对,尽量避免遭遇暴力,学会自我保护。

更进一步说,在遭遇暴力后,如何调动孩子的心理弹性,从暴力伤害的创伤中健康成长起来。

“我们最终希望孩子能够从心理上达成释怀和原谅,很多伤害是没有办法弥补的,但是一直抱着负面的情绪愤怒地生活,对孩子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正向引导,避免孩子日后从暴力受害者转化为实施者。”王广海博士说。

施暴者也需心理干预

其实,施暴者往往也需要心理干预,很多时候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角色会转换。

就拿掌掴同学的12名女生而言,她们是不是也存在心理问题或者曾被暴力相向?事实上,施暴者往往会蕴藏一种愤怒的情绪,而这种愤怒的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比他更弱小的人造成伤害。但如果经过及时的心理疏导,这些孩子的发展可能向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因为他们知道被暴力欺辱会遭受什么,面对和他们同样境遇的人,他们会更加同情和帮助。

“我们还呼吁学校对于校园暴力采取零容忍态度,对孩子开设一些关于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保护方面的课程,同时也要关注学校老师的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另外,校园暴力在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中也是重灾区,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此应当重视,从不同层面努力减少或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

王广海还强调,“一旦暴力发生了,无论是施暴者、受暴者还是旁观者,都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疏导。”

多动障碍与睡眠问题

最后,王广海博士指出,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发育行为问题,而多动冲动型的ADHD儿童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该及时到发育行为儿科就医。

睡眠问题与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相关度很高,睡不好的孩子更容易情绪不稳定,受激惹,多动好动。因此,孩子的睡眠健康也要特别重视。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