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浓缩世界史的“大英百物展”在上海有何不同,布展现场看究竟

澎湃新闻记者 韩少华 陆林汉
2017-06-16 19:11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上博“大英百物展”布展现场。 编辑 陆林汉(01:18)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即将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刚刚结束在国博的展示,来自大英博物馆的100件组文物自京抵沪并开始布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今天在现场发现,全球巡展到第9站,这号称“百物”的100件组文物,或许将在上海博物馆以全新的形式讲述这同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

上海博物馆2楼第二展厅,文物的点交、展厅布置等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即将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文物的点交、展厅布置等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今天(6月16日)下午走进上海博物馆2楼第二展厅,观摩了大英与上博组成的团队在展厅工作的现场。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恰如这句古谚所说,澎湃新闻记者在布展现场也看到了一场完全不同于此前8站的“大英百物展”。

展厅现场的工作人员

不同之处从序厅开始

当澎湃新闻记者走进展厅,序厅几乎已布置完成。序厅仅有一件文物,公元前600年的埃及佘盆梅海特内棺庄严地躺在透明罩正中,木质内棺上的彩绘已经栩栩如生。正在紧张布展的上海博物馆展览部王佳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我们对佘盆梅海特内棺的展示,与刚刚结束的国博的展示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国博,这件文物的棺盖是打开的,观众看到棺盖内侧的图像。上博展厅的高度不够,因此我们就把棺盖阖上了。这样能让观众直接欣赏到整副内棺的全貌,至于缺失的盖内侧的图像,我们制作了巨大的展板,配合文物展示。”

公元前600年的埃及佘盆梅海特内棺

应对暑期热潮,全部文物都有展柜

展厅内,大英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组成的团队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遇见大英博物馆国际巡展部项目协调人林赛·尤埃尔(Lindsey Youell)的时候,她正在摆弄着刘易斯棋子。似乎是不满意目前摆放的位置,她尝试着把棋子调换几下位置,在一旁的上海博物馆展览部王佳告诉记者:“为了配合我们设计的观众参观路线,这组著名的刘易斯棋子可能会都朝向同一面,但它又被布置在中心展柜中,所以绕到侧面和后面也要能让观众欣赏到它。”这时候,有上博方面的布展人员拿来事先准备好的有机玻璃制道具,双方开始尝试把这组棋子垫高一点展示是不是更合适。

林赛·尤埃尔(左)等正在布置刘易斯棋子

刘易斯棋子,海象牙,约公元1150—1175年,发现于刘易斯岛,可能制于挪威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布展现场有不少大件的展品,如一些雕塑作品裸露展示着。林赛·尤埃尔告诉记者:“这次展览的所有展品都会被‘罩’起来。”联想到即将到来的暑期观展热潮,这或许是对文物安全最妥善的保障。而在大英博物馆与该展览全球巡展的其他场次,有部分大型的雕塑作品是裸露展示,并不用展柜罩起来的。

正在布置中的展厅

王佳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每一个展柜内,我们都会布置测温湿度的装置,每一个装置的实时数据都会传送到后台,便于统一监测与管理。大英方面对于文物环境的要求特别高,要求我们在展览最开始的一个阶段,要每天提交给他们温湿度的环境数据。”

已经布置好的一部分展厅

同样100件来自大英的文物,跨过长江,展览的名字不同了

来自大英博物馆的100套文物,因为其独特的讲述历史的方式,借助文物的视角来遨游世界历史,彰显了“以物述史”的独特魅力,也启迪了观众思考自身与人类创造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世界各地都大受欢迎,在来到上海博物馆之前,已经走过全球8个展示场馆。

记录了大洪水的泥版

就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在北京的展示中,这一批文物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为展览名称,接待了大批观众。当大英“百物”在全球走到第9展,自京抵沪,在上海博物馆获得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的新名字。

一组莫切武士造型壶陶,公元100—700年,秘鲁

林赛·尤埃尔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事实上来自大英博物馆的100件展品细分下来总共有234单件,有很多展品是由多件构成一组的,总共有这样100组。”据悉,其中有9件来自中国,其中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青铜簋、元代的青花瓷盘、唐代刘廷荀墓的文官俑和现代生产的太阳能灯具等。

唐代刘廷荀墓的文官俑

虽然在不同展示地点会拥有不同的展览名称,“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的内涵不变。

布展中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半身像,即将被展柜罩起来。

可以说100件展品和此前在国博展示的完全一样,但陈列设计是上博自己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告诉澎湃新闻:“这次在上海展出的展品和之前在国博展出的完全相同,但我们在布展方式上会有自己的特色,展签也由上博展览部重新翻译。因此,即使展品相同,具体的介绍文字与展示方式仍然会有区别。”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厅内共有7个视频播放设备。王佳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这些设备将会配合重要的展品,展示与文物相关的信息。”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不仅展览现场的展签文字与配合展览的道具与手段与此前的展示不同,展览配套的图录也完全由上海博物馆方面自己编制,与此前的展览拥有不同的内涵。

与国博收费50元的特展形式不同,在上海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依然延续了上博免费开放的传统,同时还会开放夜场参观。

工作人员正在布置展厅

第101件展品将开幕当天揭晓

该展览在世界各国巡展至今,每一个巡展场馆的东道主都要为这部“浓缩的世界史”增添一件能够代表人类社会当下进程的物品作为第101件展品。

“这意味着我们的‘百物’与此时此地的关联,也意味着展览将延续至未来。”林赛·尤埃尔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

国博“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出现场展示的第101件文物,“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木槌和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

2014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美术馆展出时,第101件展品是足控汽车;2015年,在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展出时,第101件展品是一种新的记录资料的媒介,即熔融石英玻璃;2016年在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展出时,馆方选了一件被世界认可的澳大利亚创新产物作为第101件文物,即1992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发的无线局域网络试验台,它是现代Wi-Fi的前身;此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时,“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木槌与签字笔”作为第101组展品参展,显示了当代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努力,以及始终对世界敞开中国大门,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做出贡献的意愿。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曾报道过上海博物馆于微信平台上征集第101件展品公众方案的新闻。据悉,目前上海博物馆的第101件展品已经选定,而答案则要等到6月28日展览开幕时才揭晓。

上海博物馆门外的大英百物展海报

【展览信息】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

时间:2017年6月29日-2017年10月8日

地点:上海博物馆第二展厅(上海市人民大道201号)

【延伸阅读】九个单元的浓缩历史

展览连同序言部分在内共分九个单元:

序言

序言部分仅有一件展品,即一套属于古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这个制作于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初看起来和人们常见的古埃及木棺并无二致,但是经过分析研究人们发现,它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于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这个普通的木棺试图向观众表达,在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第一单元:开端(200万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

250万年前,第一批工具被人类祖先在非洲制作出来,从此与我们建立起联系。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古老文物——奥杜威石质砍砸器,就是这些工具之一。人类的祖先利用这些工具切割动物躯体,砸碎动物骨骼,以获得营养丰富的骨髓,令其他食肉动物望尘莫及。得益于对这些工具的使用,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壮,大脑也愈来愈发达。工具伴随人类走出非洲,进入包括美洲在内的新世界。大约1万年前,在末次冰河时代结束后,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游牧的狩猎者发现了种植谷物和驯化动物的方法,逐渐转变成定居的农人。定居生活需要各种不同的物品,工具使农业成为可能,也让生存更容易。公元前6000年的鸟形石杵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人类如何通过加工有毒食物从而拓展了食谱范围,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环境。

这一部分中的许多物品既精美又实用。很明显,人们很早就渴望制作精美物品,甚至在末次冰河时代,就已经开始绘画和雕刻。在此后的上千年时间里,人们为制作美观而实用的器物绞尽脑汁,尤其青睐玉石这类珍稀物质。本单元中的部分展品,将揭示人类现有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在公元前2500年前即已落地生根,并共同讲述人类及其创造物深邃复杂而又激情四溢的故事。

第二单元: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

定居农业形成之后,人类社会发生的最重大变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在东亚、南亚、北非和中东丰饶的河谷地带,人们第一次以超过几百人的规模聚居在一起。进而,新的生活方式引发了器物的革新。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需要加强管理,文字应运而生。早期文字多书写在竹子等易碎的有机物质上;而在中东地区,文字则被印在泥板上,许多得以保留。文字不仅用于记录,很快又得到更多创造性应用,在那些泥板上还发现了早期文学作品。公元前7世纪的“大洪水”记录板,用楔形文字书写了人类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的部分篇章,其内容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极为相近,而时代则比后者早400年左右。

印度文明印章,公元前2500-前2000年,出土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拉帕

许多遗物发现于新城市中心,表明商业网络已经连接起城市与国家。金属冶铸这门新技术使人们最终创造出复杂的青铜和黄金制品。伊拉克南部乌尔王陵出土的王后竖琴上,就镶嵌着青铜和黄金装饰。

第三单元 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公元100年)

在大型中心城市建立之后,许多邦国开始眺望边境以外的世界。依靠领导威权和军事力量,一些城市和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逐渐膨胀成帝国。在辛纳克里布国王统治时期,亚述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元前700左右的亚述浮雕,就是这个帝国强大的象征。与此同时,征服了埃及的古实王国奉行文化拿来主义政策,吸收了许多埃及传统,包括建筑、宗教和丧葬习俗。公元前644年的塔拉哈卡“沙伯提”雕像,表现了这一主题。

第四单元 仪式与信仰(公元1—800年)

纵观世界与历史,不同的宗教都借助器物使人靠近他们的神。这一单元中的器物均与信仰和社会仪式有关,其中许多是随葬品,引导我们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梦想,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消逝已久的仪式的复杂性。

萨珊国王狩猎盘,公元309-379年,可能制于伊朗

仪式性球赛腰带,公元100-500年,墨西哥韦拉克鲁斯

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西欧的器物上开始装饰新的宗教符号,曾经流行整个帝国的旧信仰开始衰落。与此类似,在中东地区,新宗教的出现导致了地方信仰的消失。随着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尤其是最终改变整个地区宗教版图的伊斯兰教的到来,阿拉伯半岛上曾存在的数百本土神灵被遗忘了。公元2至3世纪的阿拉伯铭文青铜手,展现了伊斯兰教到来前也门地区独特的宗教信仰。

第五单元 贸易与侵略(公元300—1100年)

公元800年左右,中东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被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分别是中国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兰阿拔斯王朝。他们支配着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上的巨额贸易;依靠商人和骆驼组成的商队,香料和丝绸等奢侈品得以在丝路上流通。因为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持续高涨,这类贸易活动在中世纪早期达到鼎盛。公元4世纪制作的霍克森胡椒瓶,其珍贵的材质和奢华的装饰,表明香料在中世纪西方有着怎样的价值。

同时,另一个复杂的贸易网络也兴盛起来,即以印度洋为中心,依靠季风和众多港口,将数千英里内的不同国家联系起来的海洋贸易网。无论在陆路丝绸之路还是在印度洋,人口和货物的流通并无限制。

在西欧,野蛮入侵与和平联盟改变着政治版图。借助这两个策略,查理曼大帝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第一次统一了大部分欧洲,并引领了一场匹敌古罗马文明的文化复兴。在欧洲其他地区,凭借土地和白银,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变得富有。维京人既是作为广为人知的入侵者,也是干练的商人,他们逐步建立起西起北美、东到撒马尔罕的贸易网络。

第六单元 变革与适应(公元900—1550年)

公元900至1550年是一个在艺术和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世界范围内,从经济学到天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创制。本单元探讨一组中世纪的文物,有的体现了新理念;有的则通过对旧器物与旧技术的革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丢勒的《犀牛》,公元1515年,德国纽伦堡

这一部分中的许多器物表明:人们需要制作美丽的器物以表达宗教信仰。在西欧,基督徒们制作装饰繁复的鎏金圣像,作为通向天堂的窗口。在墨西哥,一件神秘的女神雕像讲述了宗教的变化,也揭示了阿兹特克人与其邻人瓦斯特克人之间的文化联系。

中世纪也是一个巨大创新的时代。烧造于中国元代的青花瓷主要用于出口中东市场,之后才逐渐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品。

第七单元 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16世纪,欧洲的探险家成功环绕地球一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旅行。在这个世界历史的转折时期,此前毫无联系的区域文化被紧密连结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时代开始了。

探险通常导致对资源和人力的攫取。从此,欧洲人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地。帝国主义带来贸易和经济的扩张,还导致了空前规模的奴役和掠夺。本单元的一些展品讲述殖民压迫下的悲惨故事,介绍发生在中南美洲的殖民活动,这些活动使西班牙成为现代世界早期最富有的帝国,却毁灭了当地社会。

贝宁饰板:奥巴与欧洲人,1500-1600年,尼日利亚贝宁城

欧洲的科学家和探险家,比如约瑟夫·班克斯和詹姆斯·库克,推动了文化转型,并永久改变太平洋地区的生活方式。环球纪念章,就是纪念英国德雷克船长继麦哲伦之后进行的第二次环球航行。对于夏威夷等海岛的居民来说,欧洲人是数百年来登陆的首批陌生人。他们到达海外也使基督教通过传教士和皈依者传播开来,并带来一种新的洲际贸易,其商品是宗教用品,用各地贵重原料制成,例如印度的象牙。

彼此陌生的文化不期而遇,既有成果,也有冲突。在贝宁(现在的尼日利亚),奥巴(贝宁的国王和精神领袖)和他的臣民从与葡萄牙人的贸易中获利;而在北美洲,欧洲人与土著社会之间的友好贸易却迅速让位给争夺土地和资源的暴力战争。在世界其他地区,政治版图的改变,或促成妥协和融合,或引发分裂和战争。在爪哇,新宗教兴起的同时,旧传统仍在延续;而在欧洲,宗教矛盾和教派分歧则导致了数十年的激烈冲突。

第八单元 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19世纪,一场工业革命席卷了欧洲和美国,其标志是工厂及大规模生产的诞生。历史上第一次,从茶具到徽章,大多数物品都能以较低成本被大规模生产出来,并为个人所有。为满足新兴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复杂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并导致新兴经济、政治强国的出现。这是一个欧洲帝国的时代,殖民统治遍及全球。

20世纪是一个矛盾冲突和社会变革空前激烈的时代,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不断加剧。世界各国反抗殖民统治,欧洲战争引发了两次前所未见的世界大战。对冲突的体验深刻影响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尤其反映在艺术家和工匠制作的物品中,它们试图清晰地讲述战争或和解。在俄国,一场革命带来了贫弱和饥荒,情感强烈的艺术随之被用于苏维埃的宣传。在阿富汗,一件传统手工编织挂毯适时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入侵;而内战结束之后,在莫桑比克工作的艺术家利用废弃武器创作雕塑——母亲,表达从血腥中觉醒后的强烈希望。

如今,得益于塑料和其他廉价材料的使用,人类正制造出更多的物品。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一次性用品对环境和全球资源的影响,并通过制造品表达和应对这些焦虑。2005年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充电电灯代表了当下人们应对环境恶化的努力,以及对清洁能源的渴望。我们继续环绕于传达希望、忧患与独创性的物品中——这些创新和有趣的物品支撑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世界与未来紧密相连。

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展览中,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而这100件(组)展品的组合,则构成了一部绚烂多彩的世界历史。这个展览并非只是回顾历史,而是肩负着通过解读过去而创造未来的使命。

【讲座信息】

11场展览同期讲座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月内即将在上海博物馆盛大登场。从近200万年前人类制作的石器,到生产于7年前的太阳能灯,从中国传统的青铜陶瓷,到遥远海岛上的原住民饰物,百件展品呈现的世界史精彩纷呈,令人惊叹。

浓缩世界文明的11场讲座与您相约上博。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探索大英博物馆藏品的方法

主讲人:贝琳达·克里勒(大英博物馆策展人)

时间:2017年6月29日19:00

地点: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古埃及“末日审判”思想的流传

主讲人:颜海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时间:2017年6月30日19: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

拉美西斯二世和他的时代

主讲人:颜海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时间:2017年7月1日14: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

最独特的文明标本——中美洲文明的故事

主讲人: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2017年7月2日10:00

地点: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玛雅名城的中国龙——科潘传奇和新发现

主讲人: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2017年7月2日14:00

地点: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阿姆河宝藏——古波斯帝国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主讲人:林梅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时间:2017年7月8日10: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

洪水与创世

主讲人:拱玉书(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

时间:2017年7月8日14: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观众活动中心

从大英博物馆展品看黑非洲文明的魅力

主讲人:沐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时间:2017年7月9日10: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观众活动中心

远古人类的世界

主讲人:陈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时间:2017年7月9日14: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观众活动中心

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各地由此产生的联结

主讲人:张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时间:2017年7月15日10: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观众活动中心

世界文明与世界宗教

主讲人: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

时间:2017年9月2日14: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学术报告厅

重要提示:讲座为免费项目。观众活动中心每场限额100人,学术报告厅每场限额300人。参加活动需提前报名,请登录上海博物馆官网(www.shanghaimuseum.net)“活动”栏目、下载“上博活动”App或关注上海博物馆官方微信(微信号:SH-Museum)在线预约。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