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座|水墨为什么和戏剧那么搭?

王琳杰
2017-06-19 18:03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近日,接连斩获2016年度“中国好书”、“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的《水墨戏剧》亮相中华艺术宫,作者洛齐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史依弘、艺术评论家徐明松一起介绍戏剧与水墨的荟萃,艺术与阅读的融合。通过别开生面的戏曲表演+图书分享的形式,现场三百名读者观众更近距离地体味了中国传统戏剧与水墨的魅力。

分享会上,史依弘说戏,洛齐评书,徐明松谈艺,使得观众亲切生动地感受水墨与戏剧的魅力,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强大生命力。艺术的美感是相通的。戏剧中的“点戏”“说破”、“虚假”、“团圆”模式在中国绘画中也有对应的体现。“戏剧表演来源于生活,但是它为什么高于生活呢?因为它美,它是舞蹈性的。所以中国的戏剧表演本身有舞蹈的美感在里面,它和中国的绘画之间,就是线条的美感。绘画也好,书法也好,我们讲书法,实际上最早讲书法的线条和美感,这是一个核心。美是相通的。” 徐明松说。

活动现场

重“虚假”的组合

中国戏剧的叙事模式为 “点戏、说破、虚假、团圆”。活动现场,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方沐蓉表演了梅派经典《贵妃醉酒》,赢得一片喝彩。史依弘结合洛地先生对传统戏曲精髓的提炼进行了解说:“说破”,是自透家底;“虚假”,其实是说戏曲中虚拟性的表演,“无中生有”;而‘团圆’,则是欣赏戏曲的观众的美好愿望了。

戏剧舞台上,“举步千里,转眼老少”,神奇而自如地转换着时空。水墨画布中,“中得心源,外师造化”,自由地驰骋着文心胸臆。“中国哲学中有一句话叫‘知黑守白’。戏剧舞台是一个空白,绘画里的纸张也是空白的。其实戏剧和中国画讲的就是写意。”徐明松说。

戏剧的虚拟表演与绘画的勾勒都讲究“空白”。“戏剧跟美术,其实在它的表现手法,它的意韵,它的很多艺术的理念上面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通过找到一种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尝试,看看能不能让平面的绘画,与多维的戏剧进行互动,尝试将水墨画作与戏剧的奥秘以及理论进行结合。”洛齐说。同对“空白”与“虚假”的重视并未造成喧闹之感,而是非常和谐。

戏剧表演通过程式化的动作表现生活,水墨则寥寥数笔间气韵已生。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是观众的艺术,所以要抓住典型冲动和特点,通过表现某一个关键瞬间,让观众去想象。观众从演员的走台、身段及动作、唱腔等表演就可以看出剧中人物的具体环境。戏曲演员将这些形体的东西勾画成了一套有规律的程序化的表演动作。“这个其实是跟着演员一起去想象的,这种虚拟的表演是从实物来的。不能凭空我就这么来了,不是的,它一定是从生活中来的。所以演员一定要有感受。” 史依弘说。“‘虚假’我们舞台上用的更多,所有的一切其实在舞台上是空的,是没有的。所有的布景、道具、动作全部在演员身上,布景是长演员身上的。比如我们演《白蛇传》,上船下船都是靠乐队,好像有那个波涛涌动的感觉,演员靠自己前前后后的摆动,知道他在船上,然后他跳起,感觉这个船在涌动。身体一侧,就知道他跳上岸了,而跳进船后的一个踉跄,你就觉得他到船上了。”

中国绘画通过留白让读者产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徐明松介绍了有关齐白石绘画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周总理要送画给外宾,他给警卫250块钱让警卫到齐白石那里请一张虾来。很快这个警卫拿着画好的虾回来了。总理说怎么两个虾之外还有一个是半个虾?这个虾有半个在上面,下面跳到水里面,一般这个水用几根线就代替了。画作下面的表现就是“虚假”。齐白石为什么这么画呢?警卫很抱歉地告诉总理,齐白石的虾是100块钱一个,给他250块钱,所以他只能画2个半,后面他用几条弯弯的线表现虾在水里面。“这个场景和过程说明了中国传统艺术里面的一种韵味,即笔不到意到。”在这个绘画过程中,“周总理让齐白石作画便是‘点戏’,而齐白石画作时的虚虚实实便是水墨中的‘说破’和‘虚假’。”徐明松说。

无论戏剧表演还是水墨绘画都体现了艺术想象的魅力。

《水墨戏剧》

两者都偏爱“团圆”的结局

戏剧的“大团圆”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内在结构。中国观众喜欢团圆,戏剧中的悲欢离合都是观众对生活理想的一种寄托。戏剧表演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非常有童趣,这是洛地在书中对戏剧的描述。“中国人欣赏戏曲,两个半小时不管你喜怒哀乐,人们都希望是欢喜的结束的。看了哭哭啼啼的一场戏,哭完了以后最后希望这两个人团圆了,这个全家团圆了,大家特别的满足,出去以后心里就开心了。”史依弘说。《西厢记》中“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琵琶记》“ 一门旌表” 的封赠结局是中国戏剧团圆模式的经典表现。戏剧中的这种团圆不仅是故事的团圆,且有很多情感上的团圆。“某种意义上,《水墨戏剧》的画作者洛齐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和他的父亲洛地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团圆。”徐明松说。这正是洛齐作书的初衷。“在我心目中,首先我想做的是一个“团圆”,因为我做这本书的时候,医生告诉我,我父亲的时间已经很有限了。我想通过这么一种方式,让我和我的父亲永远在一起。”洛齐说。

   团圆是中华民族历久以来养成的民族心理,在中国多种艺术形式中都有鲜明的体现。“画作中的团圆是什么呢?即在画作结束之时的落款,赋诗。只有中国画里面一张画画完要写诗,要点题的。如果你不点题人家不知道你画什么。他要写上一首歌,或者写一个句子,最后写上时间,地点,还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很重要。他就自报家门,而西方绘画油画你根本不知道谁画的,所以西方绘画鉴别一张绘画的时候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很清楚,有作者的图章,文字,甚至号都写的清清楚楚。”徐明松说。

一部可以阅读戏剧的小书

“说破”“虚假”“团圆”,这是《水墨戏剧》之前的名字,这三个词,也表达了我国传统戏剧的精髓所在。《水墨戏剧》这本书由著名浙江学者及戏剧专家洛地先生撰文、当代艺术家洛齐绘画,是关于中国传统戏剧的入门导读书,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正如洛齐先生在该书的前记中说,“这是父亲早年著作中最有趣、最浅显的书,学者写通俗读物的味道”。作为一本戏剧入门导读书,该书深入浅出、雅俗共赏,非常受欢迎。《水墨戏剧》通俗地介绍了戏剧的程式和布景,展现了洛地先生的“说破”和“虚假”,以及洛齐先生的皮影和脸谱。在这本书中,戏剧和水墨分别以文字和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两者并不冲突,而是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虽然书先有,画后作,但是却并非临时为书作画,而是自成独立的意识和气韵。“我对父亲说,我今天和你合作这个画,我的作品不是你的配角,我也是主角。我要后浪推前浪,我们是并列的。”洛齐说,“这本书的创作,一方面促进了我跟我的父亲的情感,另一方面在文化及艺术的表现上,也实现了很好的团圆。”

从艺术角度来讲,《水墨戏剧》这本书是水墨艺术和传统戏剧表演进行合作的一种尝试。洛齐说,“这本书会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戏剧也是可以阅读的。我父亲是想告诉大家,中国戏剧的奥妙是什么。他用很通俗的,很容易理解的方式揭示中国戏剧的奥妙。”

  从纸张到排版,从触觉到视觉,这本书极具古典气质。洛齐既是书中的绘画作者,也是书籍装帧的设计者。他将中国戏剧的东西通过水墨的形式来加以表现,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尝试。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戏剧脸谱。戏剧脸谱通常较为图案化,非常厚重,装饰性非常强,但洛齐笔下的这个脸谱却是很灵动的,它有着线条的美感、水墨晕染的效果。

洛齐表示,他是从设计的角度理解戏剧在视觉的功能。

 “这个书的插图边上有线,这是可以撕下来的,当你撕的时候,你就会去认真的感受这个图象和戏剧的过程,撕掉之后这本书的格局有很大的变化。洛齐说,“我在设计这个书的时候,把四个章节变成了四个部分。一般的书,拿起来看的时候,每一页的纸张都是可以看到的,但是我用不同的色彩把这四个部分包在里边。当读者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会产生疑惑和好奇,这就好像是四出戏。这四出戏是需要一点一点打开的。”极大地通过外在形式去配合表现该书的内容,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成就感,恰恰是这本书的设计者所追求的。

无论是艺术家做视觉上的表现,还是戏剧演员的表演,两者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通过虚和实之间的配合体现艺术的魅力。“这本书是一个载体,是我们理解或者说学习戏剧入门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徐明松说。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