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大首招健康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为缓解医患关系出份力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17-06-20 14:5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在信息铺天盖地又触手可及的今天,有多少人身边充斥着“小心身边十大致命食物”这样的报道?有多少人“查了百度就觉得自己要挂了”?还有多少人觉得医患关系紧张其实是信息传播出问题惹的祸?

根据北京大学官网消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今年首次招收健康传播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已录取首批学生15名,包括6名北大医学部本科保研生,以及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的9名考研生,他们即将于今年9月入学。该专业学制两年,学生毕业将获得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健康传播研究、健康传播前沿问题研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新闻与传播硕士(健康传播方向),我们招的是专业硕士;这是设在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下的健康传播方向。”6月20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这15名研究生中,9名外校考研生此前没有医学本科背景。

“所以我们有各种课程模块,让他们缺什么就学什么,会更有针对性。”陆绍阳说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还没入学,北大就先组织开办“健康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研讨会”,希望能听取来自医学界、教育界、传播界方方面面的意见。“对那些没有医学本科背景的同学,我们不可能在2年时间里就把他们培养成临床医生,但我们可以凭借北大医学部的师资力量让他们了解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就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说的,可以从《十万个为什么》(医学卷)开始。”

全国首次在新闻传播硕士学位开设健康传播方向

6月16日举行的“北京大学健康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研讨会”上,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认为,从沟通角度来看,医学与传播学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一专业的开设正是医学部和新传学院相互融合的有益尝试。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则认为,设置健康传播专业的终极目标在于“传播正确的,正确地传播”,当下促进国人健康行为的建立比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应当有更多创新和引领。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在会上介绍,该专业的设置创新了交叉学科模式,采用学术导师与业界导师并行的“双导师制”,旨在通过两个学院(部)的强强联手向社会输送既懂医学又懂传播规律的高质量复合人才。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这次会上对该专业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他认为专硕的重点是培养专业人才,业界人士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强于学生,因此可以考虑招收在职硕士;在人才培养方面,可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项目中学习,对互联网医疗、药物流通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热门话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传播专业的课程系统在“和而不同”“博而不专”的同时更要注重基础性,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据新华社报道,健康传播方向是当前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具有较强的市场需求,但目前我国尚无相关专业硕士项目,健康传播人才匮乏。此次北大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学位里开设健康传播方向,在全国属于首次。

“医学本科生一般要读五年,难免会有人不愿意最后拿的是文学硕士学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吧。”一名医学博士称。

对此,陆绍阳回应:“这个专业方向本身就很新,对很多同学也有吸引力。作为学医的人,他们也希望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陆绍阳举例6名北大医学部本科保研生中有一个是口腔修复专业的学生。“他的工作出路很好,我们问他为什么要报考这个方向。他说希望健康理念让更多人知道。对这些学生而言,报考这个方向不纯粹是转换文凭或岗位的问题,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志向、抱负和情怀在里面。而情怀和志向,恰也是新闻专业有希望的力量。”

北京大学健康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研讨会

向普通百姓进行有效的健康传播

据“观媒”报道,在北大开设健康传播方向前,包括北大在内的各大高校已在体育、财经、环保、安全生产等专业性新闻领域布局发力,比如中山大学有财经新闻方向,上海体育学院有体育新闻方向等。

陆绍阳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当前大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和人民的最高需求。但在这个领域,我们以前没有更多做健康传播和教育,因此我们想及时回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也有这个条件。”陆绍阳称,如果只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来开设健康传播方向,必然会有条件限制。“但北大有很好的医学部,医学部和新传学院结合起来,将会令医学知识更好地被传播。”

北大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指出,只有将新闻传播的经验规律与医疗卫生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才能向普通百姓进行有效的健康传播。“通过交叉学科方式,将新闻传播经验与医学科研、医学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相结合,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极其重要。我们非常需要既懂健康又能以合适方式传播健康理念、解释健康促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的专业人才。”

“现在医疗报道现状倾向于负面消息、有噱头的看点,有时完全不顾医疗背景。”上海中医药大学讲师王明(化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这个方面来说,如果记者本身有文化素养、职业操守和独立客观的精神,他肯定会在报道之前起码先查查专业知识,会避免报道不实。”

健康传播还需要社会的系统性支持

“健康领域开始重视传播的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祝贺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邓建国向澎湃新闻表示,传播人才的复合化培养已成为国际趋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早在几年前就开设了“健康传播”课程,但尚未有北大如此建制化和高端。

“健康传播大的方面可以包括公共卫生传播和危机管理,小的方面涉及医疗环境中的医患关系等等,因此它与 ‘传播学’的各个面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都有关,这说明它的教学和研究必然是跨学科和多学科的。因此如何加强相关的教材和师资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邓建国还强调要注意培养模式有实质性创新。“从北大的模式看,其首批招生有的具有医学背景,有的没有。如何进行区别性教学,如何确保这些健康传播人才最终的就业不背离项目的培养初衷,这都是挑战。”

“最后,我对 ‘健康传播’人才培养和研究在中国社会现阶段能起到多大作用表示乐观而谨慎。因为首先,和几十年前施拉姆在美国建立传播学时一样,我国的传播学专业建设主要还是为了占领建制上的地盘,而还无法提出清晰的学术问题;其次,无论是政治传播,法制传播,环境传播还是健康传播,其中 ‘政治’, ‘法制’, ‘环境’和 ‘健康’作为 ‘硬力量’是第一位的, ‘传播’作为 ‘软力量’是第二位的。健康传播人才能否发挥作用,需要社会的系统性支持,仅仅靠学校单方面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邓建国说。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