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近七成被访市民个人信息曾被泄露,共享经济增加信息泄露风险

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2017-06-21 21:1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6月21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召开,并于当日下午听取和审议关于检查上海市贯彻实施《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情况的报告。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报告中获悉,此次执法检查覆盖面广,紧贴社会关注热点和消费领域新情况新问题。在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报告显示根据本次检查消费者问卷调查反映,近七成被访市民个人信息曾被泄露;市消保委调查和体察结果显示,65%消费者表示信息骚扰已经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

会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以共享单车为例,说明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他建议政府部门要求互联网企业改变秘密收集用户信息的现状,必要时企业需要公开披露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数据用途。

对于知假买假行为,上海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潘志纯认为,该行为有商业化趋势。市人大代表刘楷建议法院对职业打假人恶意诉讼的行为给予高度关注,统一司法审判的口径和尺度。

共享经济增加信息泄露风险

在审议上述报告时,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表示,此前他曾参加了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题检查,从中获知,尽管有关部门对此类的违法犯罪严厉打击,消费者被骗金额呈下降趋势,但是仍呈高发多发态势,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群益;同时引发了一些下游违法犯罪,如电信网络诈骗、盗刷银行卡、非法讨债等。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为何屡禁不止?”郑惠强说,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决定了其必将成为商家的围猎对象,“需求催生供给,如果没有商业经营和买卖行为,非法获取信息就失去了需求的市场。因此对相关重点行业,特别是保险营销、房产中介、电信运营、物流快递、投资信息咨询等行业必须采取严格措施,加强制度性的规范和约束性的监管,从源头上防止用户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对于伴随着新技术、新业态产生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隐患,郑惠强认为也必须严加防范,“在网络时代,诸如网上支付,共享单车等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轻松购物、出行、就医,互联网+和共享经济产物带给人们便利,消费者享受数字盛宴的同时,个人信息也在无形中暴露。”

他以共享单车举例说明,目前共享单车的全国用户超过了1亿人次,原本是城市一道靓丽风景线,转眼似乎变成了城市市容的“青春痘”,“谁可以保证共享单车企业获得的用户信息是安全的,一旦泄露对商家是财富,对个人就是灾难。”

事实上,共享单车每增加一次网上注册和网络接入,都会增加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他建议,政府部门要求互联网企业改变秘密收集用户信息的现状,尊重用户知情权,“在用户购物、社交定位时向其告知企业收取信息的情况,给予用户授权企业收集、利用信息数据的权利。必要时要求企业定期公开披露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数据用途,使用方法和使用期限,以便接受公众监督。”

郑惠强说,对于类似共享单车这样的新消费业态,应当规定对个人信息必须具有严格保护,比如要求企业不能将服务企业设在境外,采集信息不能侵害用户权利,不得超越服务范围等,确保用户信息万无一失。

知假买假有商业化趋势

上海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潘志纯在审议中表示,此前的专项检查中发现当前消费维权司法实践当中,知假买假行为有形成商业化的态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人,有的甚至成立了公司集团。

据12315热线电话投诉平台的数据反映,2014年涉及职业打假的投诉为867件;2015年则为4895件,涨幅达到465%;2016年涨幅达到533%,2017年一季度涨幅即达到150%。

潘志纯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是鼓励老百姓运用赔偿性的机制打假,既为了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对打击侵权行为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现在有些人的动机是利用惩罚性的赔偿机制为自身牟利,或者对商家敲诈勒索。”因此,他建议政府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市人大常委会也要继续深入调研,进一步完善法规,以回应民生的需求。

上海市人大代表刘楷在审议中指出,通过此次执法检查,能感受到上海各级法院在消费纠纷的民商事维权当中做得非常好;但是,他也发现,当前知假买假行为越发涌现,以此衍生出来的职业举报人泛滥,从而造成以履职、以政府信息公开类引发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泛滥。

他认为,法院应对职业打假人恶意诉讼的行为给予高度的关注和研究,能够统一司法审判的口径和尺度,以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维权和行政司法的不被滥用。

对此,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回应称,对于知假买假行为处理的问题,市高院在案件审判中发现,现在职业打假的群体以及引发的诉讼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出来,“知假买假有形成商业化的趋势,有的甚至利用惩罚性的赔偿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这样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无视司法权威,浪费司法资源,我们对这种以恶治恶行为不予支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