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宁波海域出现有毒赤潮,抽检贝类符合标准但已停止采捕

应磊 黄莺/钱江晚报
2017-06-22 16:32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6月19日,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渔山列岛至檀头山海域发现含短裸甲藻(含神经性贝毒)和具刺膝沟藻(无毒)赤潮,面积约380平方公里。

渔山海域已是外海,海水原本清澈湛蓝,现在有了明显变化,出现一大团一大团黑褐色海水。

“近几年宁波海域极少发生赤潮,这样的有毒赤潮已十多年没有出现。不过,总体上说这次赤潮面积不算大。”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现场没有发生鱼类贝类死亡,赤潮面积逐步缩减。目前,南韭山西部海域的赤潮面积减小至约20平方公里,渔山列岛至檀头山海域的赤潮约280平方公里,水体呈浅褐色。

已启动赤潮Ⅲ级应急响应

赤潮分有毒赤潮、无毒赤潮,有毒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的有害生态现象。专家介绍,有毒赤潮的发生有偶然性,要多种条件结合,这次应与天气有关——宁波正值梅雨季,闷热的天气容易导致有毒藻类滋生。

据《宁波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规定,经市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批准,20日12时启动赤潮Ⅲ级应急响应。

赤潮发生后,象山县已临时关闭该区域贝类采捕,告知沿岸养殖户加强防范。现在是禁渔期,基本没有大规模捕捞作业,零星的采集也已停止。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蒋霞敏教授说,滤食类贝类对有毒海藻相对不敏感,但有富集作用,毒素容易积聚在体内。据初步检测,宁波发现的是短裸甲藻,属裸甲藻目,可富集到贝类等生物体中,并导致消费者产生恶心、呕吐、腹泻、痉挛、支气管收缩、麻痹、昏迷等神经性中毒症状。

对沿海养殖业影响较小

“目前看来,象山海域的赤潮影响有限,不会对宁波沿海养殖产业造成影响。”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19日,宁波市渔业环境与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采集了渔山列岛海域野生厚壳贻贝、荔枝螺、佛手螺及象山丹城市场野生贻贝等8份样品。检测报告显示,腹泻性贝类毒素和神经性贝类毒素均未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除了佛手螺有微量检出(小于国家限值标准<80μg/100g的十分之一),其余生物样中均未检出。“根据检测结果,贝类基本都是安全的。”宁波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由于渔山列岛海域目前水温23.8度左右,适宜米氏凯伦藻生长,专家判断赤潮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米氏凯伦藻是我国海域常见的赤潮甲藻,能分泌溶血性毒素和鱼毒素,引发的赤潮为有毒赤潮。据专家介绍,对人体而言,米氏凯伦藻的毒性较短裸甲藻属的毒性低。

(原题:宁波海域出现有毒赤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