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布痴”收布17年终开传承馆,教人织布守住崇明土布技艺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2017-07-01 08:1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48岁的何永娣用自己的宅基地,办了个崇明土布传承馆,专门教人手工织崇明土布。视频编辑 刘嘉炜 崔彩云(01:44)
如果你有一幢宅基地三层小洋楼,会用来做什么?

今年48岁的何永娣,用这样的宅基地,办了个崇明土布传承馆。除了塞满她17年收来的几千匹土布、各种印花模型,还专门教人手工织崇明土布。

2015年4月20日,崇明土布传统纺织技艺列入县非遗名录,此后入选上海市非遗推荐名录。

6月22日,永娣土布传承馆在崇明区向化镇一座老宅开馆。何永娣说:“收来的布再美也有用完的一天。崇明土布本来就是以前的寻常物件,我的传承馆,不仅仅给人看到这些土布的美,也教人织布,希望能守住这门传统技艺。”

开土布传承馆的想法越发强烈

今年5月,何永娣又收到2匹布。这两批布是手巧的姑娘织成的“日记布”。一块是姐姐王玉兰织的,上面织着“三月二日”,大喜结婚。一匹是妹妹织的,“一月二日”,大喜结婚。布饰花纹都极为相似。

收到的布慢慢多了,何永娣开土布传承馆的想法就越来越强烈。

2015年,澎湃新闻记者曾采访何永娣。彼时,她正筹备办土布博物馆,但终因选址、房屋性质不符等原因而搁置。这两年,何永娣一直在寻地方办自己的土布传承馆。去年,她终于下定决心,将自己家的宅基地上三层小洋楼,改成土布传承馆。而为了能在传承馆“复原”崇明土布纺织技艺,她甚至软磨硬泡,和邻居家换了几分地。

6月13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来到土布传承馆,终于明白为什么何永娣一定要换这几分地。

原来,要织土布,一定要在泥地里打上木桩,才能拉线。织布过程中,木桩还要不断变化位置。何永娣自己的房子,都已经铺上水泥。而换来的地,紧挨着自家宅基地,是原生的泥土地。

在这几分地上,何永娣盖起了两层小木楼。一楼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织布大厅,遮风挡雨,但是可以打桩拉线,可以放下织布机织布。

二楼则是客房,所有装饰都用土布完成。“传承馆以后免费教人织布,客房是为来学习的人准备的,一定是要诚心想学的人我才收。”何永娣说道。

不仅如此,何永娣还到处收来闲置的纺织机,收纺织机没花几个钱,但为了修他们,必须请懂这些机器构造的老木匠,光修一架机器,人工费就上千。

在传承馆的院子一角,还放着两个大缸,何永娣打算用来养纯天然的染料。染料的原材料,则是自家种的板蓝根。下一步,何永娣甚至想从搓棉花的步骤开始,直到织成布全都手工完成。

“一步一步来,让技艺传承”

何永娣说,曾经,有一位教授问她:你开这个传承馆,是要攻,还是要守?

这个问题,何永娣想了很久。攻,就是创新,改变传统技艺一些“麻烦”的东西,加进自己的思想去织布。守,就是守住以前的技艺,以前的花型,以前的故事。

“最后我觉得还是守,攻易守难,既然我守了这么多年,还是继续守下去吧。”何永娣说道。

但是,要守住,复原崇明土布纺织技艺并非易事。

崇明土布据记载始于元末明初。明嘉靖年间的崇明知县夫人来自广西,她把自己娴熟的织布技巧传授给当地百姓,此后四百多年,崇明一跃成为全国纺织大县,产品远销海外。民国初,崇明拥有布机10万架,年产量高达250万匹,年收入100余万银元。

何永娣回忆道,以前织一匹布,基本上就要耗费一个月到七个月的时间,按人工成本算一个月2000元/人,一匹布仅人工费就是2000元到一万多元。

“以前崇明人结婚,娘家和婆家一定会为新娘准备四匹布。一匹是梅花布,寓意新娘今后要坚强。一匹是称心布,寓意婆家对新媳妇称心如意。一匹是井字布,希望新娘今后将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有一匹是海棠花布,寓意富贵有余。”何永娣说。

“其实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崇明还是织土布的。在崇明,45岁以上的女士基本都织过布。”何永娣今年48岁,至今,她还记得母亲只有在织布时才坐下来陪自己,那是她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先一步一步来吧,我想趁着自己和懂这门技艺的织娘们还做得动,让这门技艺能传承下去。”何永娣说道。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