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英研究所称14处交通要冲可威胁全球食安,但中国已提前布局

澎湃新闻记者 吴跃伟
2017-06-27 10:38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6月27日,英国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发布最新报告称,通过系统分析国际粮食贸易和运输路线,该机构发现了可能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毁灭性打击的14个关键地点(或运输网)。

这些点所在地区的政治波动、气象和气候灾害、战争或恐怖袭击,都可能阻塞或中断国际贸易中粮食的运输,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延误、违约、粮食腐坏、局部地区或全球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粮食危机,或饥荒。

研究人员将这些点称为“阻塞点”。

该报告称,日本和韩国受到阻塞点的制约影响比中国严重得多。中国提早布局,采取“投资巴西等海外国家的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效果显著。但中国依然有近87%的粮食和化肥进口要经过一个以上的海洋阻塞点。

研究人员建议各国在评估其粮食安全或国家安全时,将这些阻塞点带来的风险纳入考量范围。

研究人员同时呼吁联合国未雨绸缪,发挥其协调作用,通过谅解备忘录等手段,针对可能出现的运输中断事故,建立应对机制,建成国际粮食安全走廊。

阻塞点及主要的运输路线。

14个“致命”地点

研究人员模拟,一场与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相当的飓风使美国被迫关停墨西哥湾港口,而2013年的极端暴雨令巴西的道路无法通行,如果它们碰在一起(几乎同一时间段内发生),那么全球近一半的大豆出口将受到拖累。如果再叠加一场2010年黑海遭遇的破纪录的“热浪”,那么,全球约64%的大豆运输、贸易可能停滞或延误。

大宗粮食在国际贸易中的运输路线,织成了一张网。这张网上一些最关键的点,比如特定的海峡、港口、一些国家的内陆运输通道,成了全球粮食安全最致命的要害。

通过对全球粮食贸易、运输路线的分析,查塔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撰写了这份全名为《全球粮食贸易中的阻塞点》的最新报告。

研究人员识别出了14个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阻塞点。它们都是贸易量巨大的运输路线上最关键的连接点。

它们包括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等八个海洋阻塞点,美国内陆航道和巴西公路网等三个内陆阻塞点,以及黑海港口和美国墨西哥湾区港口等三个沿海阻塞点。

地理区位决定巴拿马运河和马六甲海峡成为了连接西方世界和亚洲国家的咽喉要道。在所有的海洋阻塞点中,它们是粮食吞吐量最大的两个。

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大豆出口取道马六甲海峡,以满足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对动物饲料的需求。而土耳其海峡对小麦国际贸易的影响非比寻常——全球五分之一的小麦出口运输由此通过。

约54%的全球大豆、谷物和化肥贸易要通过一个以上的海洋阻塞点,而10%不存在其它可行的替代线路。

巴西南部沿海的四个港口承担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大豆出口。

俄罗斯和乌克兰通往黑海的铁路承担运输了全球出口贸易中12%的小麦。

这些阻塞点令全球粮食贸易危机重重。

比如,过去15 年间,上述14个阻塞点中的13个,因政治等因素,遭遇过临时“交通”管制,甚至完全关闭。

该报告称,除了政治局势、武装冲突带来的风险,气候变化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气候变化可能增加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并可能恶化其严重程度,对港口、仓库、公路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还可能造成粮食歉收,从而对粮食市场产生复杂影响。

受阻塞点制约最严重的国家:中国是个例外

在所有受到阻塞点制约的国家中,中国是一个例外。

该报告称,中国每年也从全球粮食市场上进口大量的粮食,尤其是大豆。但中国似乎早已洞悉阻塞点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早采取了应对措施。

比如,中国在进口粮食时,采取了多样化的运输路线,不只是通过巴拿马运河来跨越两个大洋,中国还时常取道横跨整个南美洲的铁路系统,以缓解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程度。中国也提早布局,积极投资了巴西等海外国家的基础设施。

与中国相比,日本和韩国更严重地依赖于取道一个、两个或三个阻塞点来进口粮食。

比如,日本近四分之三的玉米和小麦进口,要取道巴拿马运河。而韩国三分之一的小麦和玉米进口要通过苏伊士运河、巴布尔•曼达布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世界上粮食进口依存度最高的是中东和北非国家。

该报告称,这些国家和地区近三分之一的粮食进口必须通过一个以上的海洋阻塞点,而且不存在替代路线。

这些国家严重依赖从黑海地区进口的粮食。这些粮食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首先要经过它们的铁路和港口,然后取道土耳其海峡。一旦土耳其海峡关停,就无路可走。

而位于阿拉伯世界的三个海洋阻塞点——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和巴布尔·曼达布海峡,决定了国际贸易中大量运输船上的粮食是否能够到达目的地,是否能够进入市场。这些阻塞点所在地区的政治局势,给高度依赖进口的中东和北非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了极端风险。

该报告建议各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以多样化的方式生产、储存粮食,采取多样的运输路线,强化国际规则与合作,并投资有气候弹性的基础设施。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