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谭凯:从墓志解释唐代门阀大族是在黄巢起义后才消亡的

谭凯
2017-06-29 15:5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的谭凯(Nicolas Tackett),最近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一书,谭凯利用新的数据手段分析了大批量的史料,解开了门阀大族消失的谜团。6月19日,谭凯在北京就其新书做了一个专题讲座。谭凯以墓志研究为例,追寻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兴亡。本文根据谭凯现场讲座内容编辑而成。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我先说明一下,为什么写这本书(《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从题目猜想,那就是我想知道中古门阀大族为什么消亡了?如果看唐代史料,经常碰到那些比较有名的家族,比方说赵郡李氏这样的家族,可是看宋代史料的时候比较少碰到他们。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有比较多的人考虑过这个问题。可是我觉得,还可以加一点新的解释,尤其是因为现在有新史料。

第二个问题,这是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中古门阀大族为什么生存了那么长时间。

第三个,我也想证明数字方法对研究历史有什么用处。我肯定不想说数字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可是我觉得还是有用,会给我们看待历史一个新角度。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考虑:门阀大族为什么消亡了。

有很多不一样的解释,可是一般来说,之前唐代史学家觉得这是个慢慢发生的事情,是从8世纪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开始发生的事情。第二,大部分人觉得门阀大族和唐帝国政权差不多一起衰落。所以有很多人会说,安史之乱之后社会开始越来越乱,慢慢衰落,结果就是五代十国。

很多人想解释为什么消亡,他们会讨论制度或者经济转变,这些对门阀大族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在我自己的书里有不一样的解释,很多唐史学家还是不完全满意之前的解释,最大的原因就是,看安史之乱后的史料,还是一直都碰到一样的家族后裔,他们还在,他们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

我越来越确定唐史学家可能夸大了安史之乱的影响。那些门阀大族——他们是政治精英,他们有办法适应制度和经济的转变,我觉得这个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事件是黄巢之乱,那个时候突然什么都改变了。

我们为什么觉得安史之乱那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安史之乱之后还有很多有名的文人,他们可以讨论安史之乱,他们说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跟以前的唐朝完全不一样。有很多文人讨论过这个,那是中晚唐的时候。可是黄巢之乱后没有人谈,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人讨论黄巢之乱?因为那个时代大部分的文人死掉了,没有人可以讨论黄巢之乱。

如果我想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我需要新的史料。我用了很多墓志铭。这个能给我们一个更详细的看法,能看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怎么改变。我也觉得数字化方法有用,一个新方法给我们新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所以,为了研究,我做了一个比较大的关系数据库,那个数据库里面有3.2万人左右,数据来源也比较丰富,一部分来自比较传统的史料,比如《新唐书》,但很多墓志铭也比较重要。这几年越来越多墓志铭被发现,它们会让我们更了解唐代历史。

墓志铭有几个特殊地方:第一,它们会告诉你比较多家族谱系数据,也告诉你跟婚姻有关系数据。比如在《旧唐书》《新唐书》里,你很少会知道一个人的夫人的父亲是谁,可是在墓志铭经常告诉你夫人的父亲是谁。所以,用那些墓志铭可以了解婚姻网络。可问题是,如果你只看十份墓志铭,其实不太能重建一个婚姻网络,数据不够多。你想要知道一个家族和另外一个家族的关系,必须要看几千份墓志,才能看出来婚姻网络是怎么样的。

墓志铭会告诉你,那个家族的基地在哪里,就是他们住的地方在哪里。如果你看《旧唐书》《新唐书》,仅仅知道一个人姓李,他是赵郡人,但很可能他不住在赵郡,是他的祖先住在那边,那个人现在住其他的地方。可是他住哪里,你可以看他的墓志铭说了什么,他在哪里。家族的人被埋在哪里,就是他们家族住的地方。所以,那也是一个墓志铭的用处。

最后,那些墓志铭会讨论——我觉得所有有墓志铭的人属于精英阶层——精英的下场。一个人不够重要,《旧唐书》《新唐书》不会讨论这样的人,可是墓志铭会讨论这样的人。

看《旧唐书》《新唐书》仅仅知道权力和地位最高的人,只有他们会有传记。如果看《新唐书》世系表会发现很多地位不那么高的人,他们的亲戚虽然是宰相,可是他们不是,所以《旧唐书》《新唐书》不会讨论那样的人,只有在世系表里才会看到他们。看墓志的话,你会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人,我知道这个很重要。很多有墓志的人,他们和那些权力最高的人有关系,或者来自同一家族,或者有婚姻关系。所以,如果真的想了解精英社会,必须看所有那些人,不是仅仅看权力最高的人。

之前我们说,所有门阀大族后裔都算是一个社会的精英,只要他们能证明他们是门阀大族后裔那就算。日本和西方的唐代史学家也会把门阀大族与欧洲的贵族比较,他们说那些门阀大族有领地,有土地,那个土地财富就是他们权力和地位的基础。这个肯定有道理,可是如果看很多墓志铭,你会开始注意:第一,门阀大族的后裔特别多,有特别多的人说我是门阀大族的后裔。必须承认有些人其实地位不太高,所以,我们必须分辨真正的社会政治精英不包括门阀大族的所有后裔。第二,如果看那些墓志铭,会注意到他们不可能有领地,因为在那些地方他们没有亲戚,在唐代的赵郡,找不到姓李的人,他们不在那边。到了9世纪,已经没有什么姓李的人在赵郡,所以不可能用欧洲贵族来解释唐代的门阀大族。

最终我用了两个方法定义精英。唐代的时候谁是精英?一个方法很简单,所有去世后有墓志的人都属于精英,不一定是政治精英,不一定是有政治权力的人,可是他们至少属于一种社会精英,因为需要一定财富才可以安排一个比较好的葬礼,其中包括墓志。所以,不可能所有人有墓志,只有比较重要的人才有。

《唐人宫乐图》

第二个方法来回答谁是精英。如果我们重建政治精英婚姻网络,我们可以说所有跟那个网络有关系的人都属于一种精英。但这个精英不一样,因为大部分有墓志的人其实跟政府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是地方的精英,可是他们没有什么政治权力。

社会资本也很重要。在社会网络中,所有人的关系也有价值,我们可以把这个叫做社会资本。

我为什么讨论这个?因为政治精英在老家没有土地,那他们是不是地位很弱?我觉得不是,只要有他们的关系,他们的地位还是不需要担心,他们不需要土地或者其他经济资本。

用很多墓志来分析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用处,就是可以更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权力地位。墓志的好处是,你真的知道原来的墓在哪里,知道是在哪个县,可以做一个比较仔细的地图。用那样的地图,可以改变我们对那个时代地理的了解。

我做了很多不一样的地图,之后我发现,两京长安和洛阳之间的地方——我称之为两京走廊——那个地方的墓志比较特别,跟其他地方的墓志有比较大区别。三个河北藩镇也比较特别。

所以,如果我们想研究社会政治精英,我们最好看三个地方:三个河北藩镇、两京走廊和其他的地方。那些藩镇的墓志是一个比较好的抽样,我们可以说用那个可以更了解那些地方的精英有什么特别,那些地方的有墓志的人有什么特别。

我们会发现,两京走廊大部分墓志的主人是从世代为官家族来的,所以他们的父亲、祖父、曾祖都当过官,是从比较有政治权力的家族来的。他们不仅仅在一个地方当官,在中央政府当官或者在唐代其他地方当官,他们会去一个很远地方当官三年,再去另外的地方,是这样的官僚。我把这种官僚叫作国家精英或者帝国精英,是比较特别的精英。

三个河北藩镇的墓志很多,尤其在幽州,大部分那些有墓志的人,他们也是世代为官家族,可是那些人都在那个地方当官。为什么?研究唐代历史的人不会特别惊讶,是因为三个河北藩镇其实是一个独立的地方,和朝廷没有很多关系。所以,他们就只会在那个地方当官。这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精英,而不是国家或者帝国精英。

然后看其他地方的墓志,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墓志的主人,其实跟政府没有什么关系,一看那个墓志找不到什么官僚,父亲、祖父、曾祖、儿子,都没有做过官。也可能,他们或者是从偶尔为官的家族来,可能祖父当过官,可家族其他人都没有。如果那个人或者他的父亲、祖父当过官,并只在那个地方当过官,就像一个地方的政治精英,跟两京走廊的人完全不一样。

所以,你看所有洛阳或者西安的墓志,差不多四分之三墓志的主人是从一个国家精英家族出来的,他们的前代人都当过官。两京走廊发掘的墓志,50%以上人的墓志也很像两京那样的。所以,可以说两京走廊属于一个特别的地方,大部分最有政治权力的家族主要住在那边,这个比较清楚。在洛阳发掘的墓志,墓志主人中40%是从宰相家族来的,可是其他地方很少碰到这种情况。

谭凯(Nicolas Tackett)

我讨论了怎么用墓志来了解政治权力的地域分布,可是我们也可以用这些墓志来重建社会网络。我用数据来重建很多不一样的家族谱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九世纪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大部分都是从一个比较小的婚姻网络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家族。那些家族特别有政治权力,他们是从隋代之前已经有政治权力。

一些门阀大族怎么确定下一代也会有政治权力,也会有社会地位?我觉得有几个很重要的制度改变。唐史学家都知道,安史之乱之后,肯定有新兴地主或者商业精英出现,而且还有科举,他们有新的机会变成官僚,这些人可以叫做新兴精英。

安史之乱开始,社会慢慢开始改变。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婚姻网络成员包括大部分最重要的生产政治精英关系的人——宰相、尚书、节度使——那些人决定了哪个年轻人会变成新的官僚,而第二代官僚大部分是从婚姻网络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更明白,在那个时代的史料里会碰到一样的家族。他们的婚姻网络有很大的政治权力。这就是为什么门阀大族在安史之乱之后还在。虽然制度改变,但没有影响那些大族,他们适应制度新情况。

最终,他们怎么覆灭,怎么死亡?我觉得比较清楚。你看那个墓志史料,你会马上注意到公元880年(黄巢占领长安)后什么都改变了。在书里有一张图片,我算了一下,在安史之乱之后墓志少了一点,之后很快回到安史之乱前的数量,可是880年之后快没有墓志了,墓志很少。为什么?是因为880年之后,突然没有人去世,没有人死掉,所以他们不需要墓志?这肯定没有道理。其实最简单的解释,就是880年之后,社会改变得特别厉害,那些家族如果有足够多的财富,他们肯定会给去世的亲戚做一个比较漂亮的墓志,880年之后没办法做了,那个时候太乱。所以,你真的感觉到那个时代改变了很多,黄巢之乱比安史之乱对社会的冲击大多了。尤其是对那些门阀大族来说。

但肯定还有几个门阀大族的后裔活着,一直到9世纪、10世纪。我们有时候还碰到一个门阀大族的后裔,不是所有人都死掉了,可是有更多人死掉了。所以,还活着的人,现在没有社会资本,他们的社会网络都覆灭了。

我讨论黄巢之乱之后的时代,我其实没有办法用很多墓志,因为没有。所以我开始用诗,那些诗里也描写了那个时代的混乱,到处都很乱,不仅仅是两京走廊,其他的地方也很乱。安史之乱之后,很多门阀大族后裔可以去南方,南方那个时候比较安全,不太乱。可是黄巢起义之后,差不多877年左右,全国都有很多问题。所以,很多人死掉了,然后还活着的人所写的诗会说——我的朋友、我的亲戚,我不知道谁活着,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他们已丢了所有的社会资本。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