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川两老人有退休金仍疯狂捡垃圾,专家:缺乏安全感寻求弥补

于遵素 张扬/成都商报
2017-06-30 07:54
直击现场 >
字号

这是两位爱捡垃圾的老人,他们都有满足生活开销的退休金,捡垃圾并不是为了卖钱,而只是囤积在家里,甚至让家里无处下脚也舍不得扔,每天仍出门去捡。

捡垃圾,似乎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但在心理专家看来,他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可能患上了囤积症,捡垃圾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的弥补。

他们在家里囤满了垃圾,又有谁来囤满他们的内心呢?

太婆捡垃圾囤满屋 还花30万买保健品?

儿子远在重庆,称母亲性格孤僻、亲情感不强

老人家中堆积的保健品。

这几天,家住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宁江社区的严大爷总算是放下心来,楼下邻居王友惠(化名)这些年一直往家里捡垃圾,传单、塑料瓶、废纸壳……腐臭味让他常年不敢开窗也就罢了,要是起火,他家就会首当其冲遭殃。

6月25日,社区“三供改造”(供电、供气、供水),为了防止施工时的火花引发火灾,社区工作人员做尽思想工作,总算进了王友惠的家门,清理出了整整两大车垃圾。让人没想到的是,平时连水电都不舍得用的王友惠,竟在家里藏着一大堆保健品,她称是自己花了30多万买的……

门口垃圾堆一米多高 老人进出靠爬

6月28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来到位于宁江社区某单元楼5楼的王友惠老人家,两室一厅里,装修工人正在粉刷墙面,虽然垃圾大多已清理,但一进屋,记者仍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厨房里,还没收拾的泥垢和各种塑料瓶让人无处下脚。“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一共15个人,清理了3天,装了两大车垃圾压缩车。”宁江社区居委会主任张莉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部分生活用品,成都商报记者在老人房间里还发现大量保健品,六棵人参、成箱虫草片、好几大箱保健酒、至少3台负离子净化仪,客厅里还有一个未拆封的冰箱。

老人家中堆积的保健品。

严大爷住在王友惠楼上,他只知道王友惠是小学老师,有个儿子,但从没见过。“我屋头从来不敢开窗,要是出个门,心里都悬起,生怕起火。”严大爷说,至少几年前,王友惠就开始往家里捡东西,“早上就出了门,回来得很晚”,每次回来都提着一大包东西。

“都堆到门口来了,她进不去,就坐在楼道里”同样住在王友惠楼上的李大哥说,上下楼都可以闻到从王友惠家里传出的腐臭味,凑巧时,还能碰见王友惠爬进爬出家门,门口垃圾至少有一米多高。

对于满屋恶臭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垃圾,王友惠从来不让人进门,更不让人清理。“跟社区反映过,也报过警,拿她没得办法,门都不让进。”李大哥说,老人堆在家里的垃圾,从没见她卖过。对于老人的儿子,邻居们都表示知道,但没见过。

社区工作人员正在帮忙清理屋子。

派出所曾接到报警 劝说多次老人不愿清理

张莉也是6月25日才第一次进入王友惠的家,从门口“垃圾山”爬进去后,患有鼻炎的她马上就感到难受。张莉说,门口的垃圾齐腰,连床上也都堆满垃圾。“我说这里真的住不得,要是起火怎么办?”好说歹说,王友惠才愿意跟社区工作人员去一家疗养院暂居,工作人员这才能动手清理。为此,社区动用了志愿者、安保队长、楼栋长等15人,足足清理了3天,装满了两大车垃圾压缩车。张莉又找人来打扫卫生、粉刷墙壁、修补地板、消毒,“这些钱都是社区出的。”张莉说,前后花了好几千元。

为什么社区现在才发现老人家里的垃圾?张莉解释,王友惠是退休教师,每月有4000元左右退休金,经济上不属于低保范畴。同时,她有个儿子,也不是孤寡老人,因此不在社区帮扶范围内。加上老人从不让人进门,直到这次“三供改造”施工,社区才发现这一情况。社区在多次和老人儿子电话沟通后,对方表示由社区处理,才让人清理垃圾。

十陵派出所民警也表示,此前接到过邻居报警,曾进过王友惠家,虽然劝说过多次,但老人一直不愿意清理,警方也不能强制实施。

老人称自己花了30万买保健品

28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在龙泉驿区一家疗养院见到了王友惠。“我屋头你连一张纸都不要给我扔了哈,等我回去收拾。”见到同行的张莉,老人如此叮嘱道。她否认家里“有垃圾”,说都是自己花了30多万买的(保健品)。她说,大概从2005年起,自己就开始买保健品,净水器就买了好几台,长白山的老人参几千一根,一共有五六根,买酒花了2万多,还有一些药品。交谈中,王友惠很多时候絮絮叨叨答非所问,例如年龄,一开始说自己99岁,后改口84岁,最后一次才说,今年12月25日过74岁生日,这与她身份证信息相符。

对于老人出现的疑似心理障碍,张莉觉得十分为难,从法律角度讲,王友惠的儿子是其家属,也是监护人,必须经其同意或是由其送医。尽管现在社区出于安全和人道主义考虑,暂时清理了王友惠家的垃圾,但老人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大爷每天捡垃圾 在家囤了十多吨

老伴:他捡垃圾上瘾,不捡心里不爽

捡垃圾是巴中七旬老人张怀树每天必须做的事情,每晚10点出去,早晨8点回家,风雨无阻。为此,他两度在家中囤积超过10吨垃圾。最近的一次,社区请了15人、耗时2天、拉了8车才勉强将他家里的垃圾处理完。

事实上,张怀树是退休工人,工资够开销,捡回的垃圾也从没卖过钱。其老伴直言,“他是捡垃圾捡上瘾了,不捡垃圾心里不爽”……

最近一次清理 拉了8车垃圾

近日,巴中城区白马井社区工作人员来到张怀树老人家里清理垃圾,一共请来15名工人,光压缩车就拉了8车。每车垃圾估计1.5吨,垃圾共计超过10吨。

6月初,巴中市巴州区白马井社区工作人员到张怀树家中查看,一打开门,一股恶臭味儿就往鼻子里钻。近100平方米的家中全是垃圾,无法进入,在屋内需要弯着身子“在垃圾中爬行”,厨房、厕所、两个卧室和阳台都是垃圾,包括木板、矿泉水瓶子、废旧衣服和家用电器等。

社区书记王明春介绍,为保证社区安全,防止引起火灾,社区请了15名工人将老人家里垃圾清空。事实上,这已不是老人第一次囤积垃圾了。早在2015年,社区就对张怀树老人家里的垃圾清理过一次。同样请了10多名工人,拉了8车,共计也有10吨垃圾。

当初,社区还和张怀树老人的儿子取得联系,希望共同监督老人。“没想到老人这两年又在家里装满了垃圾”。无奈之下,社区出钱帮老人清理房屋,还组织社区居民一起开会,希望老人接受居民监督。

每天晚出早归捡垃圾 风雨无阻

6月27日,成都商报记者来到张怀树老人家中。其妻贾行秀说,20日左右社区工作人员才把家里清理干净,几天内,房间和阳台上又是一大堆废旧衣物。

当天11点多,记者见到张怀树老人,他说自己以前是一名铁路工人,工作惯了闲不下来。每晚10点左右外出捡垃圾,捡的东西包括矿泉水瓶子、废旧衣服和废弃木板等生活用品。捡回的垃圾,一般放在床底下、衣柜里和床罩上面,“就怕别人找到扔了”。

他的老伴贾行秀也证实,捡垃圾是张怀树每天必须做的事情,晚上10左右出去,早晨8点左右回家,她每天早晨起床,都会看到家里多了一些垃圾。她说,从没见张怀树把垃圾拿出去买过。每到过年时候,他们都到幺儿家过年,因为“家里全是垃圾,无法坐人”。

捡垃圾从不卖 “不捡心头不爽”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张怀树是退休职工,每月退休工资2000多元,会拿出1000元给老伴作生活开支。按照二老的开销,2000多元还有结余。但张怀树一直坚持捡垃圾带回家,老伴也阻拦不了。张怀树说,两个儿子也反对他捡垃圾回家。

据了解,张怀树与老伴贾行秀是二婚。在他30多岁时,前妻去世,后来经人介绍与贾行秀结婚。现在,夫妻俩居住的近100平方米房屋是贾行秀父母留下的。贾行秀和张怀树结婚后没有子女,但张怀树和前妻有两个儿子,由贾行秀帮着带大,如今两个儿子都已结婚生子,但很少和他们联系。贾行秀说,两个儿子和老人关系一般,结婚后很少和家里联系,确实很少回家看望。如今,闲不下来的张怀树出去捡垃圾,她怀疑老伴有心理问题,“感觉他现在捡垃圾捡上瘾了,不捡垃圾心头不爽”。

寻因

家人疏离 无安全感

他们可能得了“囤积症”

疯狂捡垃圾,并不为挣钱。儿子都不在身边,且关系疏离。心理专家表示,老人拾的不是荒,而是“心荒”,他们可能患上了囤积症,通过捡垃圾,老人寻求一种安全感的弥补。

太婆的儿子:

不是不管母亲,而是管不了

王友惠的儿子周博(化名)说自己知道母亲的情况,派出所和社区都给他打过电话,对于母亲,他不是不管,而是管不了。

周博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母亲是重庆人,毕业后分配到龙泉驿的工厂当老师,1996年退休。自己出生后,就一直跟着父亲、婆婆在重庆生活,母亲没有尽过做母亲的责任。1997年初,周博接母亲的班,和妻子一起到成都进了工厂,但母亲不愿和他们一起生活,两口子只能住在工厂的单身宿舍。

自从退休,王友惠就开始爱往家里捡东西,也就是从那时起,家里慢慢变成了垃圾堆,“她不是捡来卖钱,就只是喜欢捡。”2000年左右,因和母亲无法相处,周博买断工龄辞职回到重庆。通过朋友,他得知母亲开始买保健品,甚至开始不吃饭也要吃药。

“去年8月,我特意回来处理她的事。”周博说,因为家里堆满了垃圾,邻居意见很大,他回成都劝说母亲把垃圾处理了,但母亲不肯。他又建议母亲回重庆和他一起生活,母亲也不肯。劝说3天无果,他只得返回重庆。

“她在买保健品上头吃了大亏。”周博说,母亲是被所谓的保健药洗了脑,甚至还带自己去听过课。他觉得,母亲性格孤僻、亲情感不强,“这是一种病态。”他表示,下个月会回来看看母亲。

心理专家:

缺乏安全感 老人捡垃圾寻求弥补

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专家陈华副教授表示,从老人的行为可以看出,老人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或许是从小生活清贫,到中晚年表现为囤积症。其内心对未来、生活和周围环境等都缺乏安全感,因此会形成一种掌控欲。张怀树的种种表现说明,儿子疏于联系,个人无其他爱好,唯一能够掌控的就是他捡到的垃圾。通过捡垃圾,老人寻求一种安全感的弥补,这就是囤积症的表现。

陈华说,囤积症实际上包括很多因素,与人生际遇、家庭环境有关,第一任妻子去世对老人有一定打击;子女对他的关心,照顾不周等,也可能让他存在养老方面的担忧。老人或许是有丧失感,又想得到一个替代品的满足,而家人在情感上让他得不到满足。如何填补这么大的一个空洞?有人通过疯狂购物,也有人疯狂捡垃圾,这都是囤积症表现,就是通过获取、占有,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实质上也是一种心理畸形。他们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拥有这种东西的感觉。

陈华表示,囤积症是一种心理障碍,不是心理疾病。它不需要用药,但需要长时间的恢复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得到社会的支持,也要得到身边人的支持。可以想办法把老人的注意力转到能够真正创造财富、有价值的事情上,通过更可行的手段获得相应报酬等。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