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果中国有嘻哈,也定不在节目里

阿水
2017-06-30 11:49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中国有嘻哈》节目投资逾两亿,开播前宣传声势浩大。推出的时间也好,前有2016年国内嘻哈现场蠢蠢欲动做预热,欲集齐国内地上地下嘻哈音乐人的做法史无前例,噱头十足。

投音乐类选秀和综艺的热钱总要有地方去。摇滚和民谣之后,嘻哈和电音成为新垦地。

据说海选时领到编号的有700多人(可能还不止),只有300余人得到接受明星制作人检阅的机会。节目伊始便为嘻哈人点燃了激发创作欲的愤怒之火。

有机会和MC Hotdog&张震岳、潘玮柏、吴亦凡三组制作人面对面的“幸运儿”,他们的表现我们在第一期节目里都看到了。

看完觉得失望,不仅嘻哈选手们实力普通,这个节目的赛制和制作人选择也决定了它只是一档娱乐大众的网综,难让人看到音乐上的专业性。

第一期海选,没有足够好奇心和包容力的话,若你先看最后一位出场的蒙面“嘻哈侠”欧阳靖,之前的选手就基本不用看了。

节目组请他来很为节目增色,这位ABC香港饶舌大咖气势压倒在场所有人,给他多几分钟一定全场骚动把赛场变秀场。

吴亦凡的一句“这是一位可以取代我制作人位置的选手”是大实话。

当大部分选手在没有beat的情况下能做到不拖拍、咬字清楚已算出色,几位有声名的前辈明显技艺生疏,几乎没有人有强烈的一呼百应的个人魅力,词的部分不是标榜自我就是耍帅斗狠,叙事空洞更不谈文学化的深刻表达,听到“商务男”的债务段子已觉眼前一亮…….的时候,只能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但嘻哈,韵律、语感、音色、beat、flow等标准之外,还有一种和“摇滚精神”一样不可捉摸的门派精髓。

比摇滚和朋克诞生时间稍晚一点的嘻哈与它们的精神一脉相承,音乐上没有界限,精神上藐视权威和一切陈腐的东西。

所以,当海选现场被淘汰或待定的选手们一脸隐忍地与制作人理论,争取“freestyle”的权利时,看着就心酸。果然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嘻哈从地下走到地上自带天然矛盾属性。在嘻哈空气稀薄的国内轰出的这台节目,不过是把矛盾放大了。

嘻哈选秀中,设置相当于导师的“制作人”角色本就是有悖“嘻哈精神”的做法。何况节目组找来的四位制作人嘻哈水准不具绝对权威,尤其仅曾为EXO饶舌担当的吴亦凡。

四位制作人有角色设置,有价值观冲突的看点。吴亦凡自带汹涌女粉丝,又一副随时惹爆rapper们的高傲样子;MC Hotdog和张震岳的组合一白脸一红脸,有时候怀疑阿岳是在故意装傻引话题;潘帅好脾气个性不显,还没有刷出自己的存在感,但一定有女粉丝爱他。

从上至下:评委张震岳、MC Hotdog、潘玮柏

综艺必备,用在嘻哈里却只会显得蠢。让一群rapper常常不服气地面对这群制作人,实在很憋屈。

嘻哈大赛,不就应该rapper们在台上斗技巧斗新意斗谁最得台下人拥护,象征权威的“制作人”是多余角色。

稍微说一下嘻哈简史,就能知道嘻哈是什么,以及中国的嘻哈土壤为何如此贫瘠。

1970年的纽约城,迪斯科为王。浮夸的皮草和绸缎裙,迪斯科是名人和成人的玩意儿。

贫穷的布朗克斯区,年轻人想要不同的东西。DJ“酷海克”(DJ Kool Herc)创造性地在打碟时只放中间节奏,器乐只剩鼓和贝斯;有时候延长,又切碎拍子,用牙买加的一种叫“toasting”的说唱形式连接音乐。荷尔蒙喷发的青少年们以社区为划分,斗霹雳舞发泄过剩的精力。

嘻哈从一开始就有强烈的社群属性。“嘻哈三圣”之一阿非里卡·班巴塔(Afrika Bambaataa)用它召集街头帮派首领,希望他们说服成员用MC、DJ、霹雳舞和涂鸦等嘻哈文化代替帮派争斗。

团结的不仅是非裔,还有拉丁美洲裔的青年,嘻哈跨越种族地融合了这些边缘的少数族裔。

再后来,技术的革新者“闪耀大师”(Grandmaster Flash)在演出现场把话筒放在桌上,谁有意愿和本事就能上台就着音乐饶舌。

嘻哈里什么都有,放克、摇滚、灵魂、爵士、福音、祝酒词、童谣……内核则是自我价值及文化认同觉醒的美国少数族裔以社群为单位开辟新时代。他们很快把嘻哈作为武器批判现实,诉说历史。

开始的时候,嘻哈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仍被不少人认为是昙花一现。直到它的内容变得严肃,出现越来越多懂得写好词的重要,有本事写出隽永又有力,能予听众迎头痛击词作的rapper们,嘻哈才开始真正被当作一门艺术。

不仅是街头烂仔的发泄,不止是钱、女人、好勇斗狠,是包括服装在内的文化形成。

到1980年代,嘻哈同时成为一种声音、一个产业和一种运动。

看过简史,再看国内,没有社群基础和音乐基础(黑人的音乐灵性、音乐传统和超级解放的身体),作为地下音乐的反抗精神又与国情不符,比较发达的大概只有与商业搭边的潮牌文化。

嘻哈来源于自我认同,但国内很多嘻哈音乐人止步于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最为虚空,若功力不够,很容易沦为简单重复的口号,戾气相随。自我认同和对酷的向往是嘻哈的源动力,凶猛的节奏和文本的机智带来感官刺激解放身体和头脑。但若没有阅历带来的智慧,就会失于狭隘。

阅历和智慧需要时间,谁知道现场这些功力火候未到的嘻哈们是否有一天会变成真正的大师。

在此之前,商业和资本的介入利弊皆有。我比较悲观,地下文化领域的备受瞩目和热钱涌入往往弊大于利。

参照相似度比较高的韩国说唱类综艺《Show Me The Money》。节目做到现在,台上的选手已趋于同质化,厉害的角色们再次回返地下。

还是那句话,“某某精神”说起来像喊口号,但要做好一件事总得有一点精神,否则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