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香江廿年⑯|香港旅游业20年:风雨洗礼后,期待融入大湾区

澎湃新闻记者 陈竹沁
2017-06-30 20:22
来源:澎湃新闻
港台来信 >
字号

【编者按】

香港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已被证明是成功的。

澎湃新闻深入香港细部,触摸20年间香港各个领域的变化,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无论大小,均值得记录。

澎湃新闻刊发的“香江廿年”系列报道,这一篇聚焦香港旅游业的20年。

香港旅游发展局统计数据显示,内地赴港人次从1997年的236万攀升至2016年的4277万,增长超过17倍,在访港旅客中的占比也从不足三成一路攀升至超过七成。

数字背后,香港游曾经一度成为两地民众摩擦的“前线”,奶粉风波、“蝗虫”事件,还有“零负团费”背景下屡现的强迫购物争端,令香港旅游业承受不小的压力。

“回归后香港变样了吗?现在看没这回事。反而香港很多声音在说,我们有了祖国这个‘大后台’,发展稳妥很多,尤其中央推出‘自由行’等很多政策,对旅游界有很大帮助。”香港旅游业议会总干事董耀中始终认为,港人对待内地旅客的不礼貌行为,只是个别现象,关键是交通和规划,把客流分散,减少摩擦。

香港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思荣也深表同感:“内地支持香港是没话说的。中央对香港一直是关心、爱护、支持的态度。在这当中,反而是香港在策略和规划方面做的不够。”

如今,董耀中时常把一带一路和大湾区放在嘴边,提醒旅游业的朋友主动抓住机遇做文章。姚思荣则更有危机感,多次在立法会促请政府成立跨部门机构,全面统筹香港旅游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主动融入大湾区发展,“如果不挖潜新的资源,孤芳自赏,香港优势将被广东、澳门等地取代。”

数据显示,内地赴港人次从1997年到2016年增长超过17倍。中国新闻网 图

回归记忆

“97回归”前几年,香港旅游业“异常”得热火朝天。

旅行社时常接触准备移民的家庭。帮英文不好的家长订机票酒店,带其子女出境过关,领队常常是刚到目的地旋即飞回香港,再带第二团。许多人从中赚得第一桶金;海外游客也蜂拥而至,以至酒店住宿费一涨几倍,他们赶着看一眼“日落帝国”在香港最后管治的时刻。

不过,在1996年,刚出任香港中国旅行社(以下简称“港中旅”)副总经理的姚思荣,对即将到来的回归仍充满憧憬。由于受香港工会学校和爱国学校教育,他从小就单纯地向往内地,立志为国家做贡献。如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是读书时从内地电台自学的。

1973年中学毕业,姚思荣顺利得到四大驻港中资企业之一——港中旅的工作机会。从接待华侨回内地探亲的基层业务做起,44年来,他一路升至港中旅副董事长,也一路看到内地的进步。

他记得很清楚,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到内地,居民普遍还很穷,买菜只能用绳子挂着,送一个3块钱的尼龙环保袋,已经很受欢迎。很多地方还没有建起大桥,必须坐轮渡,送一包烟便可以免去长时间排队。

那时,华侨必须凭回乡介绍书取粮票,还要在派出所登记盖章。华侨回乡也仅限探访亲戚和少数几个开放的城市。直到改革开放,各地旅游市场才逐步放开。

“那时做组团,团费很高,(和地接社)差价加上汇率,一个旅客身上就能赚几百,我一年可以给公司赚1000万港币。但我当时每个月还是拿1000多港币的固定收入,就想着能给国家多赚一块钱。”姚思荣笑说。

在他看来,上世纪80年代末起,内地进一步有序开放,居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通过旅游发展经济,带动了很多基础设施、酒店交通等配套建设。也是从那时起,港中旅在深圳投资20亿开发华侨城,先后建设了“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三大旅游景区,领全国人造景区“风气之先”。

1997年,对董耀中而言同样是特殊的一年。情人节当天,他从大韩航空副总经理位置上离职,受邀加入行业组织香港旅游业议会(以下简称“旅议会”),总干事之位一坐就是20年。

他第一天上班接手的任务,就是陪同旅议会主席,和时任港英政府入境事务处处长叶刘淑仪一起,到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推广全新的特区护照,争取免签待遇。“叶太真的很勤力,借助我们非官方的行业协会,与外国旅游当局本身相熟,推广工作更容易得到认同。”

截至目前,已经有158个国家和地区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入境待遇。香港特区护照在全球最具“含金量”护照中,排名前列。

在旅议会的工作中,董耀中要处理许多海外游客重大危机事件,如南亚海啸,埃及骚乱等。他经常鼓励香港人领取特区护照,“香港旅行团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马上就有祖国的大使馆来帮忙。即使是拿英国海外护照的,只要是香港人,也会来帮你。而在‘97回归’之前,港英政府对这些事情都是爱理不理的。”

1997至2003年访港旅客总数。 香港统计年刊

“零负团费”

1984年,香港旅游市场对内地开放,但每日访港旅客限额仅1500人,直到2002年1月1日限额才告取消。

此前,全国只有4家旅行社可以经营内地居民赴港澳地区旅游组团业务,港中旅就是其中之一。到了2002年10月1日起,国家旅游局同样放开限制,有资质的组团社一下增至528家。到2005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扩大到672家。

回归的头几年,港中旅的日子并不好过。姚思荣回忆,公司看好回归前景,在“97回归”前做了大量地产、酒店、航空公司方面投资,遇到亚洲金融风暴,出现大幅亏损。主业方面,海外访港旅客数量下降,内地赴港入境游组团社恶性竞争日益严重,有老牌旅行社甚至撑不下去破产倒闭。

更严峻的危机出现在2003年,SARS重创香港经济。董耀中有一回因工作去香港机场,头一次见到香港机场空无一人,深感震惊。“所有人都怕你香港,(觉得)香港人都是带菌者,也不敢过来。”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签订CEPA协议,向内地城市陆续开放“自由行”,至今已涵盖18个省份的49个城市。

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署及旅游发展局资料显示,开放“自由行”后,2004年访港旅客数量比前一年急升40%,其中内地旅客增加近400万人,占总入境旅客人次超过五成。到2013年,内地旅客占比已达到7成半,其中67.4%是通过“自由行”访港。

不过,“零负团费”现象成为香港入境游的顽疾。

“做出境游的旅行社更注意自己的品牌,更多考虑好的行程安排和服务。入境游的情况比较复杂。内地旅客市场刚放开时,他们购物送礼需求非常大,甚至不看价钱,贵的物品也买。有的从业者发现,原来不收团费也有得赚,甚至‘买人头’也有得赚,形成恶性竞争。”姚思荣说,港中旅因此干脆退出了这一领域,专注出境游市场,只接一些香港一日游或商务团的行程。

所谓“买人头”,指的正是“负团费”的现象。两年前,曾有香港旅游业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香港地接社从内地组团接收旅客,每人要倒付1200至1800多元。再加上垫付酒店和景点门票等成本,每个游客最低1500元。

因此,购物回佣成为旅行社和导游共同的唯一收入来源。这也正是旅行社合作的店铺产品售价普遍高于市价的原因,旅行社佣金相当于转嫁到了游客身上。据业内人士估计,一个游客至少购物消费满3000元左右,旅行社才能勉强回本。

由此,出现了“一条龙产业链”、导游强迫购物等行业乱象,加强旅游监管的声音逐渐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

从旅议会到旅监局

成立于1978年的旅议会,一直以行业自律的方式代替政府进行业内监管。1985年其推动政府制定《旅行代理商条例》,3年后修订时更规定,任何公司必须先成为议会会员,才可以申领旅行代理商牌照,合法经营离港外游服务。

虽为行业协会,旅议会亦自主承担起保障消费者权益则责任。1988年,旅议会向会员收取印花征费作为储备基金,遇旅行社倒闭,旅客可从中拿回七成团费作为赔偿。培训导游、领队也是旅议会的重要职责之一。

由于成功监管出境游市场的经验,2002年起,特区政府授权旅议会同时负责监管入境游市场。作为总干事的董耀中,越来越多地站到传媒镜头前。

旅议会亦推出新政,不断加强对登记店铺、旅行社和导游的违规处分力度。

董耀中认为,无论是他个人还是旅议会机制本身,都一向独立、秉公办事,尽力维护香港专业形象,“即使是旅议会主席也被处分过,没有人有特权”。

2016年元旦起,旅议会规定接载内地访港团旅客的旅游车、必须展示旅行社牌照号码及旅行团团号等。当旅议会人员上街巡查时,有的旅行社却拒不配合,直指其没有执法权。即使报警,警方也无法查牌,认为双方只是会员关系,并无违法。

“有内地做零负团费的‘野马’旅行社,发现你没权查牌,也就不到议会挂牌,完全避开监管。高峰时甚至有一半的团没有登记,查也查不到。”姚思荣是旅议会理事的一员,对此也颇感无奈。

早在2011年,香港特区政府就提出成立香港旅游业监管局。但涉及《旅游业条例》立法,旅议会和旅监局权力的划分,始终是焦灼的难点。

姚思荣介绍,2015年底内地游客死亡事件发生后,特区政府加速推动条例立法。今年3月,条例草案已提交立法会审读。

根据草案,未来旅监局将接管旅议会所有的监管事务,包括认证、培训、消费者调解等职能。旅议会则保留部分危机处理的功能,如配合旅监局做好海外旅客安全保障。

监管方面,旅监局将沿用旅议会成熟的监管办法,但更趋严格,违反条例最高可触犯刑责。董耀中也提及,将来旅行社登记要给足50万保证金,提升业界门槛和服务质量。

“新的旅游业条例出来,旅监局可以追溯过去违反旅议会相关条例的旅行社责任。所以今年在旅议会登记的团数多了,不挂证的情况少了很多。”姚思荣说,过去一年多来,业界注意了自身问题,旅客也调整了心态,强迫购物现象有所缓和,整体访港旅客数量也止住了连续两年下跌的势头,今年第一季度同比上升3.3%。

回归20年,董耀中在旅议会也干满了整整20年。退休之日将近,他稍微松了一口气。不过在旅监局正式运行前,他和他的60多位同事,还有太多事要忙碌。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