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应对慎用“不明真相”“别有用心”

祝华新/微信公众号“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
2017-07-02 15:10
舆论场 >
字号

毛泽东曾经提倡,党的干部面对各种复杂的工作,要学会统筹兼顾,并形象地称之为“弹钢琴”,提出“党委的同志必须学会‘弹钢琴’”。

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舆情,需要体察它涉及哪些利益相关方,还要研究舆情个案背后的社会基本面,容易触发什么样的社会敏感心理。舆情应对就是对各方的关切都做出妥善的回应和处置,疏导民意,理顺情绪,寻求“最大公约数”。

男乒事件,官方还可以做些什么?

微信公众号“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 图

6月23日,在成都举行的2017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中国公开赛上,中国乒乓球男队的2名教练员、3名运动员弃赛,并发出同一内容的微博:“这一刻,我们无心恋战……只因想念您,刘国梁。”瞬间刷爆了互联网。当晚,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在重要国际赛事中不辞而别、擅自弃赛,“完全置运动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于不顾,置国家荣誉和利益于不顾,不尊重观众、不尊重对手”,这种行为极其错误。总局责成中国乒乓球协会“查清事实、严肃处理”。

6月24日,中国乒乓球协会发表声明,对中国乒乓球队原总教练刘国梁的去职做出解释:因孔令辉涉讼而暂停中国女乒主教练工作后,“逐渐暴露出乒乓球队管理上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因此对国家乒乓球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不再设总、主教练,改为分设男、女两个教练组。声明肯定了刘国梁“对中国乒乓球队的贡献和个人能力”。对于运动员擅自弃赛,协会“深感震惊和痛心”,将进行“深刻反思”。

当晚,中国乒乓球队发表《致歉信》,承认教练员、运动员“在不完全了解国家乒乓球队管理模式调整具体内容的情况下”,意气用事,擅自退赛,球队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为此“十分痛心并深感自责”。深夜,几名教练员、运动员都在个人微博转发了致歉信。

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在大约24小时内,总局、乒协、球队和当事人四个主体分别表态,对互联网上的人声鼎沸做出了初步的交代,但尚未完全平息网民的疑虑。球队管理模式的改革体现领导的魄力,但既然教练和运动员“不完全了解”具体内容,那么有关部门是否也对沟通不到位承担点责任?

于欢案二审的“组合拳”

6月23日,舆论关注的于欢案二审宣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于欢属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山东源大工贸负责人苏银霞及其子于欢,因无法偿还高利贷,被11名催债人限制人身自由。死者杜志浩侮辱苏银霞的行为严重违法、亵渎人伦,应当受到惩罚和谴责,但于欢在实施防卫时致一人死亡、二人重伤、一人轻伤,且其中一重伤者系于欢持刀从背部捅刺,防卫明显过当。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引起舆论不满。但一些网民希望改判无罪释放,恐怕也不符合法治精神。政法机关为还原事实真相,厘清当事人权利的边界,做出了精心安排。

于欢案二审开庭前一天,山东省人民检察院、聊城市公安局、冠县纪委等部门分别公布了于欢案有关当事人调查处理情况。死者杜志浩所属团伙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而于欢的母亲苏银霞、姐姐于家乐等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已被警方查处,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对案发现场的处警民警,检方认为有“处警不够规范”的情况,但不构成玩忽职守罪,不予刑事立案;经纪委立案审查,处警民警多人被处分,两名辅警被辞退。同一天,于欢案的复杂案情较为完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为二审开庭做了很好的铺垫。社会平静地接受了二审判决,在相当程度上弥合了舆论的撕裂。

有关维稳事件的妥善处置

马鞍山“6·11”事件现场

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维护社会稳定是舆情处置的重要目的,但如何辨证施治,很有讲究。2010年6月11日傍晚,安徽马鞍山市街头,马鞍山二中一名男生与一辆小汽车发生剐蹭。车上下来一个中年男子(后经证实是花山区旅游局长),甩手给了男生一记耳光,脸部随即肿起了,愤怒的群众把小车包围。为了平息事态,一方面,时任市委书记郑为文组织现场研究,紧急决定解除局长职务、有关部门给予治安拘留。随后亲自登上警车宣布了处理决定。另一方面,武警部队到达现场,驱散施暴人群,恢复了街头的平静。严肃处理肇事官员,表明维护群众利益的立场;制止街头混乱,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两方面工作做得都比较到位,较好地化解了这起群体性事件。

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引起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怒。在互联网上,网民激情表达维护国家主权的严正立场,交汇成近年来爱国主义的最强音。仅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主持的#中国一点都不能少#话题标签,24小时阅读量超过27亿次。与此同时,公安机关坚定地维护街头秩序,拘留了一些围堵肯德基、扰乱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人。而此前的2012年9月钓鱼岛风波中,部分城市街头抗议游行后半场,曾出现针对日系车和出售日本货商店的打砸行为,警方介入迟缓。这次公安部门及时发布公告称,表达爱国热情,值得肯定,但绝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允许做出过激行为。由于处理到位,收到预期效果。

王震如何处理“知青”回城诉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要求回城,一些地方出现了联署公开信、罢工、游行、卧轨等极端行为。中央委托时任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处理此事。1979年1月10日,王震在北京接见了来京请愿的云南“知青”代表。据“知青”当事人丁惠民回忆:

老将军一身藏青色中山装,风纪扣紧扣,银发整齐往后梳,拄一根拐杖。大家鼓掌后,本以为能听到几句亲切的问候,没想他表情严峻,突然将拐杖往上一扬,又咚咚地在地上狠狠杵,接着就是排炮般的严厉训斥。代表们大气不敢出,完全被老将军的威严震住了。他训斥我们丢掉了军垦的光荣传统,闹事对得起国家吗?代表们全懵了,没人敢提返城的事。

训斥归训斥,当天晚上,王震又派人邀请全体进京“知青”代表看电影《巴顿将军》。与白天的接见不同,王震没在会议室坐等,而是站在电影院门口迎接(老将军也会娴熟地运用身体语言)。电影结束后王震说:西双版纳是个好地方嘛,要热爱它;中央并没忘记那里,恰恰相反,要建设好那里。邓副主席说了,不久就要大规模投入资金,资金不够,外汇也可以动用嘛!听说丁惠民有病,王震立刻叫医生给他检查身体,还开了一堆药品。王震又说了些安慰和鼓励的话,让代表回去安心工作,中央会对大家提出的要求认真考虑。

老一辈革命家刚柔相济,既有拐杖咚咚杵、排炮般的批评,又有长辈的嘘寒问暖。两周后,处理“知青”问题的“国务院六条”出台,没有抓一个闹事的“知青”,却为“知青”回城打开门,上千万人重拾青春,回城后成为近40年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这是一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国智慧、大国风范。

化解舆情压力三要点

各级党政机关对于舆情应对,积累了丰富经验。概括起来说,有三个值得重视的要点:

一、舆情应对的前提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慎用“不明真相”“别有用心”这样的标签,通过政务公开还原真相,用热情和坦诚融化冷感和疑虑。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说过:是否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衡量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是否合格的一个起码条件。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们心里去,尽可能地使更多的人高兴、舒畅。做舆情回应工作,也需要一颗火热的心,而不是把网民当作防范对象。

二、在处理干群摩擦时,领导干部应首先反躬自省:公共治理存在哪些瑕疵,公职人员有哪些不当言行,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承担必要的责任,率先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赢得当事人和公众的认同。男乒事件中,有关部门不妨再往前迈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做好政策解读、认真释疑解惑,有助于共识的重建。

三、既重视网络舆论,又不唯互联网马首是瞻。针对网上碎片化的信息和情绪化的议论,有关部门应披露完整事实,还原真相,引导专业分析和理性认知。于欢案二审全程微博直播,澄清了某些媒体和网站的不准确报道及一些人的猜测臆断,把二审变成了全民法治课堂,用法治凝聚社会共识。尊重舆论监督,同时避免舆论审判。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原题为《祝华新:舆情应对要学会“弹钢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