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工智能主导的未来并不遥远,但你不可能阻止科技的发展

澎湃新闻记者 沈河西
2017-07-04 16:5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很多欧洲人对中国有着很深的误解,觉得中国仅仅只是一个“世界工厂”,甚至认为这个工厂的存在“威胁”到了欧洲企业的利益。

而法国人常博逸(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全球CEO)在《孔夫子与机器人》中所刻画出的未来世界,不仅讨论了机器与人工智能,更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在未来所处的国际地位。

有意思的是,常博逸在《孔夫子与机器人》中勾勒了一个第七大陆,它包括新的空间,与传统的陆地、国家、海洋完全不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它处在一个浩瀚的海洋中,没有明显疆界,只有人类和机器产生的海量数据,而数据的处理和归类将很快超出人类智能的管控极致。科学家们甚至不再能够跟踪整个系统、机器、电脑、超级计算机……以及人们上网或支付产生的数据。

2010年夏天的某一天,人类已经跨越了一个不可逆转的阶段:此时一天产生的数据量超过整个人类历史产生的数据总量。仅仅几年间,我们已从TB(兆兆)发展到ZB(10万亿亿),到2020年末,人们将采用YB(尧)。总有一天,人类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到可观测宇宙的体量……只有达到光速计算的机器人才能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

在未来的世界版图上,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自动化工厂、信息服务器和计算机“园区”的冷却需要大量能源。仿佛,这是一块对人类充满敌意的巨型浮冰,并“驻扎”着一支由自动设备或类人类组成的庞大队伍。它们只听从一小撮人的命令,如数学家、计算机专家、顶级程序员,他们将是未来劳工世界的贵族。这块浮冰将与物联网隐形世界完全连接,这些被连接物体的数量比人类多两三倍,彼此间保持着持续交流,将人类团团围在一张错综复杂的信息交换和监视网中。

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人类该抱有怎样的心态?近日,《孔夫子与机器人》作者常博逸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

常博逸

澎湃新闻:在书里你写道,如果你想要把握未来的趋势,为你的客户拓宽眼界的话,你就应该来中国,为什么?

常博逸:有很多原因。首先,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你不在中国的话,你也不完全在这个世界。第二,中国这些年在经历一个非常青春的转型,中国是新技术的重要来源,所以我认为让世界观察中国很重要,中国既有历史文化,也有技术转型。

澎湃新闻:你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了高科技的孵化池了吗?

常博逸: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很有竞争力,比如从医学、硬件、软件到人工智能,中国都有很多成就。很多人都想在中国投资,中国也有很多消费者。而且中国人在技术上的使用真的走在世界前列,因为你们直接用移动端,而世界其它地方很多人还在用电脑。

澎湃新闻:在书里你说二三十年后,大部分工厂都会实现自动化,真的吗?

常博逸:未来10年,机器人不仅与日俱增,且越来越智能。我们今天在电视或网上看到的机器人已经能让孩子背诵英语课文,踢足球,发饮品,还能在火车站或机场提供信息。明天,机器人将承担保安、守夜人,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帮助有关人员完成日常工作的职能。

5年后,自动汽车将和有人汽车一样,行驶在世界上任何有路灯和交通信号体系相对完善的城市。15年后,人们将很难区分是人还是机器人驾驶,无人汽车只会比有人汽车更安全,动作更准确。如果因天气导致交通条件突变或车辆发生技术故障,机器人甚至能够自主决策。是的,未来工厂会自动化,但我觉得这是好消息。

澎湃新闻:为什么你认为是好消息?很多人会失去工作。

常博逸:这就是政府的工作,他们得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不是自上而下式的,而是逼迫政府进行创造,政府也有责任去保护那些失去工作的人。你不可能阻止科技的发展,其次,我们每个人也有责任去思考我们怎样培训那些失去工作的人,让他们转型,找到新的工作。总之,我非常乐观。我认为得有一个再分配的过程,有的公司得付更高的税收。

澎湃新闻:你刚才说你很乐观,但你在书里面似乎有表达了对于人工智能占主导的悲观。

常博逸: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教育,教育我的法国老乡们世界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描绘一幅过于玫瑰色的图景,他们就会觉得哦,太酷了,可以为所欲为。但如果你描绘了一幅过于灰暗的图景,他们就会觉得啊,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所以我希望找到一种平衡,一方面给他们认识世界的视角,另一方面给他们警示,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政府、员工、做生意的人没有站在一个大的视野上看待这些变化,就好像《西游记》里师徒四人要去西方找新的资源,我们现在就在这样一条新的旅途中,在这个旅途中,金钱的流动是无价的,科技发明可以让一切运转的速度超过人类所能想象的速度。

澎湃新闻:你觉得未来会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描述的那样吗?

常博逸:我觉得美丽新世界那本书描写的未来并不是很准确,如果谈及未来,我个人更倾向于阿西莫夫在书中所描写的那种未来人跟机器跟宇宙的关系,有好有坏,不像美丽新世界描绘的是一个不那么让人愉快的未来。也许美丽新世界这本书的初衷是让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愿意身处怎样的未来世界,并从现在开始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