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砥砺奋进的五年】福建林改15年:捷文村破局不砍树也能富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实习生 李钊
2017-07-10 07:50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15年前,福建省武平县领全国之先在捷文村试点,喊着“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口号,将集体山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掀开了中国集体林权改革的崭新一页。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齐思蕾 摄 编辑 崔彩云 实习生 王佳晨 胡思奇(02:30)

【编者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又一场伟大革命”。

在这一改革源起15周年之际,澎湃新闻重返改革肇始的福建,尤其是被称为“林改第一村”的福建省武平县捷文村,再现15年前的艰难破局,并捕捉林改15年来折射在普通人身上的点滴细节。

15年前,福建省武平县领全国之先在捷文村试点,喊着“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口号,将集体山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掀开了中国集体林权改革的崭新一页。

15年后,福建林改经验在全国遍地生花。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国家林业局获悉,目前,全国已确权的集体林地面积达27.05亿亩,占纳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积的98.97%;全国已经发放林权证1.01亿本,发证面积累积达26.41亿亩,占已确权林地总面积的97.65%,1亿多农户直接受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使亿万农民受益,也惠及到了全民。

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王俊中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我们的空气、水都得到改善,我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感受到。同时,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产出很多绿色产品,木耳、人参、蘑菇、林下养鸡、林下养蛙等等,这些给广大市民提供了很多绿色的食材和林产品。”

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27.37亿亩集体林业用地,集中分布在占国土面积69%的山区,而中国56%的人口也生活在这里。

王俊中认为,这些面积可观的集体林业用地,是农村、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和农民富裕的问题,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中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这里从改革前的“乱砍乱伐管不住”,到改革后的“不砍树也能富”,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改革的成果已然显现。

福建武平山林间的晚霞,林改之后,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武平造林的主力军。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摄

改革前乱砍滥伐屡禁不止

据王俊中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四次集体林权制度变动,然而,无论是土改时期的分山到户,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山林入社,还是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山林统一经营,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林业“三定”(划定自留山、稳定山权林权、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都没能触及产权。

长期以来,农民对林地没有处置权,也没有收益权,导致山区乱砍乱罚现象屡禁不止。

王俊中描述当时的乱象:“反正不是自己家的东西我就砍,造了林又不是我的,我也不去造林了,山上着火了都没有人去救火。”

当时,中国的集体林业用地产权不明晰,经营权不落实,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

以福建省武平县为例,改革前,农民砍伐一方木材,只能拿到7块钱,甚至有时还拿不到。

“所以农民没有积极性,”王俊中认为,“当时武平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面临的问题,所以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让农民富起来,把27亿多亩集体林地的最大潜力充分释放。”

“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

乱象之中酝酿着改革的因子。2001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号角在武平县捷文村吹响,时任捷文村村支书的李永兴在村民大会上宣布,所有集体山林均山到户。

在没有上级文件更无其他地方经验指引的情况下,捷文村按照“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原则,将集体山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村民李桂林在同年12月30日拿到了全国第一本新林权证。

时任武平县委书记、现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严金静告诉澎湃新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改革关系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就业增收等多个层面,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严金静说,“集体林权制度在改革初期推进难,并存在一定风险,实际上除捷文村外,还有好几个村子做过试点,但最终武平县捷文村取得了突破。”

实际上,当时曾存在一种担心:这样一改,会不会把集体的资产给分掉了?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武平调研,对武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予肯定和支持,为林改的顺利进行和在福建全省铺开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当时强调,“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的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并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 。

如今的捷文村绿意盎然,村容整洁,林改的标语牌远远可见。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摄

改革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

武平县改革试点之后,2003年,福建省政府发布《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推进并持续深化。

随后,江西、浙江、广西、云南等南方省份也因地制宜,相继开展试点。

在这些省份大量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其总体思路是:在分山到户的基础上,完善“统分结合”的林业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形成责权明确、 规范有序、运转有效、保障有力的新型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次年6月,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这标志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

王俊中观察到,经过十几年林改工作的推进,目前,福建省的自然保护事业、森林工作,都走在了全国的前面,“福建省的空气和水的质量,也连续多年在全国名列前茅。”

“我觉得福建的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战略格局相结合,这更有利于推进改革,有利于各方形成合力。”谈及福建林改的经验,王俊中认为,改革尊重了群众的意愿,如在武平县捷文村,林地由村民自己分,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如何丈量、好山坏山如何搭配。

这些年来,福建省在持之以恒地抓改革。2003年至今,福建省共发布了7个关于林改的文件,开了5次关于林改的全省会议,始终把“生态美,百姓富”作为改革目标,通过16年的努力探索,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如今不砍树也能富

改革起步时,有人一度担心,这能否改变以前存在的滥砍滥伐?从结果来看,改革做到了。

王俊中把原因归结为改革政策的稳定性,“每个农民分到林地后会获颁林权证,产权70年,有恒产者有恒心,是我的东西我会去破坏吗?”他笑着反问。

王俊中说,武平林改的关键在于触及产权、明晰产权,增强了广大林农的获得感。

改革后的武平县捷文村人均林地46亩,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了,有了大量的林地、林下环境作为生产资料。

6月16日,王俊中在国家林业局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此时,他刚从武平县出差回京。

这次去武平调研,他看到一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租用了农民580亩林地,把铁皮石斛寄种在树上,在树下又套种金线莲等药材,目前已使用林地360亩,每年产值6800万。

“那里的农民不仅可以有租金收入,由于他们熟悉林区环境,还可以在种植基地打工,每人每年工资8000多元,此外,这些公益林还可以获得国家下发的生态补偿资金。” 王俊中说。

农民有租金收入、国家补偿金收入、打工劳务收入,王俊中认为,这对农民致富意义很大,真正做到了“不砍树,也能富”。

未来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外流,谁去经营林地?谁会经营林地?

武平县捷文村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针对新的问题,他们成立了家庭农场、农业经营合作社、股份林场林企四类专业合作社,来解决这些问题。

王俊中表示,今年国家林业局还将起草《国家林业局加快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指导意见》,通过推进林木经营,提高集体林地的经营效率,实现增绿、增值、增效。

集体林权所有制改革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改革并非一劳永逸,改革中还存在产权保护不严格、经营主体落实不到位、扶持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6年11月份,国办印发了《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从稳定承包关系,放活经营权,促进规模经营等几个方面进一步部署。

王俊中表示,下一步首先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好林农权益,对已经确权的林地要发证到户,集体经营的要把股权明确到户,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他认为,还要进一步搞好林业金融,盘活林业资产,大力推进林权收储担保制度,鼓励和支持林下经济,“要利用景观优势、林下环境优势开展森林旅游、森林人家、森林康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让农民实实在在从保护公益林中得到更多实惠。这样生态保护得好,农民又富起来了。”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