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篇Cell论文奖千万?作者回应澎湃:仅50万奖团队成员

澎湃新闻记者 王盈颖
2017-07-05 06:43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近日,中国西南地区第一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ell的论文诞生,引发社会热议。热议的并不是该论文内容,而是四川农业大学向发表该论文的研究团队奖助共计1350万元。一时之间,关于“重奖论文”的话题四起。

Cell(《细胞》杂志)由美国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主要发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

7月4日,澎湃新闻联系上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陈学伟教授,他表示只写“1350万”而不提该奖助金分配细节的做法,造成很多人误会。

陈学伟告诉澎湃新闻,1350万中,“1300万都是科研经费”,剩下的50万“不是奖励给我个人,也不是给第一作者,是奖励给参与这项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一共二十几个人”。

四川农业大学颁奖会场,左数第3位为陈学伟。图片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官网

6月29日,以陈学伟为通讯作者,(同为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副研究员李伟滔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Cell发表。论文题为“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为攻克被称为水稻“癌症”的稻瘟病提供了新途径。

简而言之,陈学伟团队及其合作者发现了水稻的天然变异位点——编码C2H2类转录因子的基因Bsr-d1的启动子,可以在对稻米产量和品质没有明显影响的前提下,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免疫能力。该论文的作者一共27位。

“一篇文章只是工作上一个阶段性总结。”陈学伟说,当他收到奖助时,自己是惊喜和喜悦的,但随之而来的误解让他收到诸多压力。

“很多同行说要写回应去澄清,我说不用了,清者自清。”陈学伟说。

但还是有人选择以公开的形式回应一下可能的误解。7月3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所长、该论文的参与者李平在其博客上公开发文。李平写道:“作出负面评价的人,多半没有认真看奖励文件的内容,不加分析就开始评论。”

6月30日,四川农业大学官网发表一篇新闻稿,题为“学校奖助陈学伟研究团队1350万”。其中写道:

“文件规定,依据《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确认陈学伟和李伟滔作为第二层次人选,连续五年每人每年资助25万元,一次性特支后补助50万,共计300万元。列入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单列资助陈学伟和李伟滔团队条件建设费和专项科研经费每年200万,5年共计1000万元。依据《教职工奖励办法》,单列奖励论文作者50万元。依据《关于调整基础性绩效工资和生活补助发放标准的实施方案》,提高陈学伟研究员基础绩效工资标准。依据《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办法》,特聘李伟滔副研究员为教授二级岗。根据学术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特配陈学伟和李伟滔专职科研助手每年2名,5年共计10名。”

“我们看中的也是最为高兴的是能得到连续五年的持续经费资助,这样可以让陈学伟的科研团队更加专注于科研,开展一些更有意义而需较长周期的研究课题。”李平在文中写道:“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没有985等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专家们那么幸福,学校没有稳定的科研经费资助,只能靠教授们自行申请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

当澎湃新闻提到李平写的这句话时,陈学伟很认同,表示很多经费都是自己申请的。在陈学伟的个人介绍主页,澎湃新闻看到,陈学伟主要的科研项目有8个,项目经费多为几十万元,最高为188万元。

“学校就是想让我们安安心心做好工作。”他说:“虽然说是奖励,当更多的是责任。这个责任可能比以前更重,不仅得把工作做好,还得把年轻人培养好。不然我怎么对得起学校这么大的经费支持力度呢?”

学校这样的奖励制度,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种激励还是压力?陈学伟说:“激励和压力是共存的。”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