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服务业是否比制造业更绿色环保

白雪洁/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孟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2017-07-07 16:2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存在天生禀赋不“绿色”的特点,但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不可或缺。图为2014年1月30日,游客在海南三亚某餐厅用餐。视觉中国 资料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着中国能源消费的更高速增长。包括能源消耗在内的资源要素投入式增长助推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把中国变成能源消费第一大国。现阶段中国面临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能源需求与供给矛盾日渐尖锐。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的包容力日趋缩减,能源约束逐渐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此,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15年下降15%和18%。由于能源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刚性,清洁、低碳能源与传统能源(煤炭、火电等)相比发展严重不足,现阶段依靠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减排,难度较大。能源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目标。短期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与浪费等减排手段更为可行。当前,中国制造业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而按照通常的认知,服务业被视为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得到广泛肯定。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都把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作为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一个目标来追求,似乎籍此可以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然而,服务业的构成丰富多样,技术经济特性千差万别,交通运输、餐饮零售和商业贸易等传统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服务业的节能减排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中国服务业发展并非绿色增长,服务业并不应该也不能被笼而统之地贴上绿色标签。因此,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不仅是中国工业或制造业,也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严峻课题。

本研究基于2004至2012年中国27个制造行业和14个服务行业共41个行业(详见文末)的增加值、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能源投入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对这41个行业的能源效率进行分解。本研究的基本数据来源是包括《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在内的多种全国性统计年鉴和和地方统计年鉴。

以下是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政策建言。

一、服务业并不更加绿色环保

由计算结果可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能源效率增长指数均呈现震荡趋势,但制造业能源效率在样本期间均大于1,而服务业仅有三年的能源效率值大于1。这说明,制造业能源效率总体上要优于服务业能源效率,这与一般公众对服务业的“绿色”属性预期有很大偏差

从产出结构来看,制造业产出结构效应的增长率为4.4%,而服务业产出结构效应的增长率为-0.9%。这说明,制造业目前的产出结构调整在能源效率改进方面已经逐步显现出积极影响,而服务业目前的产出结构并不能有效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服务业当前的产出结构仍旧存在较大问题,应当加大优化其产出结构的力度。

应用增加值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总排放量的比率进一步衡量产出结构(即每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含量越高,表明该产业污染越严重,产出结构缺乏环境友好度,反之则污染较轻,产出结构良好),我们发现,自2004 年起直至2012年,制造业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稳步下降,而服务业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除2008年外,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虽然制造业单位增加值污染物排放量目前仍是服务业的2.5倍以上,但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源自产业的技术经济属性差异,至少从变化趋势上可以看到,一直作为减排严控对象的制造业,自2004年以来,无论是纵向与自身以往相比,还是横向与服务业相比,其环境友好度都在明显上升,减排效果斐然,而且主要是由产出结构变化带来的。但遗憾的是,被视为整体产业结构优化方向的服务业,自身却暴露出产出结构不够“绿色”、环境友好度低的问题。

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优化能源生产率: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提升期望产出(增加值);或者,优化产出结构,即期望产出增长率高于非期望产出(污染物排放量)增长率,或非期望产出下降幅度大于期望产出下降幅度。服务业的增加值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因而只有当服务业产出结构优化时,才会促使生产前沿向上移动。

本研究认为,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能源效率差异主要源于各自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差异。进一步追溯,产业结构是要素投入结构的映射结果,间接反映投入的“绿色”水平。因此合理选择服务行业和制造行业,优化各自的产业结构水平,是提升能源效率的重要途径。有鉴于此,深入研究制造业与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差异及其能源效率差异显得十分必要。

二、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哪些具体行业更绿色?

计算显示,从能源效率增长来看,在41个行业中,2004至2012年间能源效率增长超过10%的行业共有4个,分别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服务业中仅一个入围并位列第4,而且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作为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行业,其市场竞争部分的行业内容一般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的特征,行业经济实力与研发能力较强,能够有效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出增长,且无论服务过程还是服务产品形式都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因此,其能源效率增长不足为奇。

而在能源效率增长排名前10位的行业,服务业中除去前述能源效率增长超过10%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之外,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特征更为突出的教育业。由此可以发现,无论是制造行业还是服务行业,凡能源效率增长超过10%的,主要都是其生产技术方式决定的,行业产出能力较强且环境负担低。换言之,这类行业的能源效率增长,主要来自其产出结构效应(OSE)。这印证了产出结构效应是决定能源效率增长主要因素的一般假设。

和制造业一样,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生产技术特征迥异。一些服务行业本身具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特征,且生产方式较为粗放;而另一些服务行业由于缺乏对环境负外部性的约束,影响到整个服务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在能源效率不升反降的9个行业中,制造行业仅有2个,服务行业有7个,后者正好占到本研究涉及的14个服务行业的一半。这些服务行业能源效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技术效率和产出结构效应下降。

上述因技术效率下降导致能源效率下降的服务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在制造业中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两个制造行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排放的重工业。在能源效率下降的上述6个服务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三个行业从技术经济属性来看,与其余三个所谓传统服务行业较依赖能源投入的特征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其技术效率下降却拖累其能源效率下降。

这也说明,服务业整体缺乏能源环境意识,认为节能减排主要是工业甚至是重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忽视了行业自身资源要素配置中的能源环境约束,使得本来可以更节能环保的若干细分行业反而走入耗能污染的“歧途”,能源效率不升反降

服务业的结构优化不是一个简单地调整产出结构的问题,很多传统服务行业,不能因为其具有能源投入依赖与环境排放负担就缩减其发展空间,如交通运输及仓储、住宿和餐饮业等,这类行业的确存在天生禀赋不“绿色”的特点,但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不可或缺。因此,对这类行业不应简单“去除”,而应依照相关标准推动其走绿色发展之路。这要求这类行业内的企业努力提升其资源配置效率,注重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使用。

技术进步是服务业能源效率增长的主要来源,且服务业与制造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相当。除金融业外,其余所有服务行业的技术进步均促进能源效率增长。从劳动投入的能源效应来看,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抑制了能源效率的增长,但服务业劳动投入的能源效应却优于制造业。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制造业劳动投入的能源效应较低。制造业生产本身依赖能源投入,而劳动生产率较低导致单位劳动使用的能源较多,却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产出,自然无法提高能源效率。

劳动投入的能源效应最低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年均负增长率为10.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劳动投入的能源效应最高,为0.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兼具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两大特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其单位劳动的能源依赖很低,即单位劳动能够使用较少的能源产生较高的产出,自然会提高能源效率。但服务业中的大部分行业还不具有技术知识密集的属性,劳动力的集约使用程度不高,加之能源环保的软约束,使得服务行业的劳动投入成为能源效率提升的阻力而非动力。

从资本投入的能源效应来看,本研究的结论是,在89%的制造行业,资本投入的能源效应能够促进能源效率增长,仅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这三个行业的资本投入的能源效应处于下降趋势。而所有服务行业的资本投入的能源效应均处于增长趋势。金融业是所有服务行业中资本投入的能源效率值最高的,达到0.6%,这意味着资本越密集的行业,资本利用率越高,其资本投入的能源效应对能源效率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80%以上的制造行业,要素投入的能源效应是正向增长的,而仅有57%的服务行业,其要素投入的能源效应为正。但是结合对2004至2012年间制造业与服务业年均能源效率及分解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服务业要素投入的能源效应表现出逐渐改善的趋势,而制造业却相反,呈现出增长下降的趋势

改善劳动、资本和能源等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达到边际能源投入产品的最优产出,从而改善服务业能源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标。因此,不仅需要针对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进行价格调整,鼓励清洁能源使用,还应根据不同服务行业的特性,提高或降低不同行业所使用的能源的消费价格,以促进节能技术的使用与推广,弱化高能耗的技术结构。

虽然与结构效应相比,服务业要素投入的能源效应对能源效率增长起到了更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远不如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高。这说明,漠视节能技术、依赖能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体现在经济服务化过程中。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能源效率增长差异的来源

本研究从各分解项对能源效率的贡献角度,剖析服务行业与制造行业能源效率增长差异的来源。

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持续对能源效率增长做出积极贡献,尤其是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为其能源效率提升贡献最高。更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最为突出。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物联网、云技术的发展,服务行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更多减少了能源损耗,先进能源技术的应用和更高效的管理也能够降低能源、资本、劳动的消耗,获取更多产出。比如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依托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方式,有效提升了能源效率。

我们将碳-能结构效应(CSE)和硫-能结构效应(SSE)合称为能源结构效应。2004至2005年间,能源结构改善对服务业能源效率增长的贡献较不明显。2005至2007年,服务业的能源效率增长受到了能源结构效应的抑制,制造业与服务业表现出相同特征,说明这一时期,短期内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抑制作用的环境规制,事实上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短期内可能产生的抑制作用。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环境规制是偏“宽软”的。随后,能源效应即能源结构的改进开始对服务业能源效率增长做出积极贡献,更于2008至2009年间出现较大提升,增长率达到3%,但2010至2011年再次下降,而这一时期的制造业却表现出微弱的增长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国家将节能减排目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硬性约束条件,能源结构调整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同时服务业不像制造业一样对能源需求具有刚性,因此其能源效应得到较大提升。然而,能源结构调整更多体现在制造行业而非服务行业,这是由于2004年以后制造业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服务业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却稳步增加(从2004年0. 78吨/万元到2012年的0. 93吨/万元)。这意味着尽管能源结构效应得到优化,但能源效率仍会下降。

通过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对比分析发现,环境管制的加强确实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均带来了积极变化,但是由于节能减排的压力以及服务业被认为是绿色环保行业,因此环境管制对服务业的约束力度远不如对制造业,甚至服务业的发展还更多依赖交通运输一类能源密集型服务行业。

资本投入的能源效应(KIEE)是提升服务业能源效率的第三个来源,但其贡献较弱,年均增长率为0.2%。这说明在服务行业中单位资本所需要的能源不断减少,即服务行业可以使单位资本减少能源需求的同时,提高产出和能源效率。但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KIEE变化并不显著,这也说明服务业在资本配置优化和减少能源消耗与浪费方面还有更大改进空间,同时也有能力在进一步降低单位资本能源投入的同时提高产出能力。

劳动投入的能源效应(LIEE)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能源效率改进都存在抑制作用,且呈现出持续趋势。然而,LIEE在制造业表现得更为明显,在2004至2012年间持续呈现抑制能源效率增长的态势。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制造行业中,能源价格上升都会使得劳动需求增加。而大多数服务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行业,劳动力表现出了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使得LIEE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服务业的低端化以及高端服务人才不足,使得劳动投入的能源效应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产出结构效应(OSE)对制造业能源效率增长的贡献十分突出,而服务业的OSE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服务业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是OSE最高的行业,同时也是能源效率最高行业(11.79%)。这说明服务业产出结构不够优化,不仅无法对服务业增长提供贡献,还起到较强的阻碍增长的作用。这从另一角度也说明,服务行业还具备较大的优化产出结构的空间,同时服务行业内部较大的差异也促使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

服务业技术效率(TE)恶化较为严重,年均负增长率为1.1%,并且其负向贡献有逐渐恶化趋势。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技术效率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服务业不能因为自身对能源需求不如制造业旺盛就忽略减少能源浪费,应使用、引进或研发节能技术等更为合理、绿色的生产方式以实现技术效率提升。

总体而言,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大多数影响因素呈现负向贡献,且历年波动幅度较大,各要素贡献度也并不稳定。结构改进是服务业能源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对服务业能源效率提升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而要素投入的能源效应则最不显著,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与制造业各要素贡献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和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对提升服务业能源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政策建言

本研究认为,从能源效率视角看,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并未显现出其绿色环保的行业特性,与传统主观想法相悖。

为提升服务业质量,改善服务业能源效率,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我国处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为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延续了原有工业发展的粗放模式,在发展过程忽略了对服务业的环境规制和环境技术的应用。由于服务业本身对能源需求不如工业或制造业旺盛,其本身能够造成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远低于工业或制造业,加之我国能源价格体制并不合理,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背景下,造成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能源浪费以及服务业本身的粗放式发展。这阻碍了服务业能源效率的改进。

第二,由于服务业内部也存在对能源较为依赖的行业,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商贸租赁等,而这些行业也是在服务经济发展初期最容易见到发展效果的产业,对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及解决就业都有较为突出的作用,因此,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其内部产业结构并不合理。这是造成服务业产出结构阻碍能源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也造成目前的服务业发展流于低端层面,从而有较大改进空间。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与经济的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悖。因而,我国在发展服务业过程中绝不能忽视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改善。

第三,现阶段我国要素市场与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价格管制、行政管制以及垄断现象并未消失,因此服务业各项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不高,存在投入浪费或产出不足的现象,资本和劳动的能源效应并未发挥出来。现代化服务业大多是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优质资本和高端人才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资本、劳动和能源的浪费,还能够提高产出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而且,高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带动其他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

(本文原刊于《产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原题:“服务业真的比制造业更绿色环保? —基于能源效率的测度与分解”。略去注释和参考文献,由白雪洁教授对原文有较大篇幅改写;有关本文研究方法、数据处理、实证分析方面的技术细节请参考原文。)

附:

本研究涉及的27个制造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4个服务行业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