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为何舆论担忧“阶层固化”

廖灿亮/微信公众号“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
2017-07-09 12:19
舆论场 >
字号

今年以来,网上关于“读书无用论”“寒门难出贵子”“阶层固化”的担忧时有出现,成为诸多社会问题的投射面和交锋面。较高的社会流动性是保证动态的机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舆论场出现的“阶层固化”担忧,无疑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折损其创造力和体制向心力,亟需相关部门重视及回应。

教育公平与“阶层固化”

今年高考以来,网上舆论场一些观点认为读书对于改变阶层固化的能力越来越弱,并引起了一定共鸣。6月23日,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视频引爆网络,再一次引发了舆论对阶层固化的关注和讨论。他提到“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一些网民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微信“朋友圈”中,《在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在,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等文章被广泛转发。不少网民表现出担忧情绪,舆情热度居高不下。

此外,对于今年高考作文题,也有网民发文称,高考作文再次体现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趋势。“在偏远地区,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这些城里孩子司空见惯的事物对农村孩子来说真的是很抽象。可想而知他们写作的时候有多么为难。”

2月开始,“学区房”话题引发舆论热议。《一位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等关于“天价”学区房的爆款文章陆续刷屏“朋友圈”。文章跟评中,不少网民表现出担忧、焦虑情绪。有学者撰文分析认为:“高房价是阶层固化的表征,学区房不仅是学票,更是阶层晋升的入场券;谁也不甘心、也不敢在这场资产盛宴中置身事外。”

3月,“中产教育鄙视链”观点在网络热传。“鄙视链”显示,有英语名字的孩子不跟没英语名字的孩子一起玩,看进口原版动画节目的“鄙视”看国产动画的,认为学马术、高尔夫比学画画、游泳的层次高等,背后实际反映出公众对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的深度关切,而在网民相关讨论中,中等收入群体关于“阶层固化”的担忧不断显现,社会各阶层之间及内部相互踩踏现象引舆论深思。

寒门照样出贵子

在“阶层固化”不断升温、民众担忧情绪进一步滋生过程中,主流媒体通过各类渠道对这种说法给予驳斥,对于网络信息去伪存真、网民情绪扶正抑偏、网民忧虑的答疑解惑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舆论引导的力度。

比如,《人民日报》6月13日的评论文章《社会稳定不等于阶层固化 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畅通社会流动通道》,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对“阶层固化”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是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我国的社会流动既包括不同地域之间的横向流动,也包括职业、收入方面的纵向流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依然保持着较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并不存在阶层固化问题。”

此外,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寒门也不乏“贵子”。比如,近期引发舆论热议的甘肃定西19岁考生魏祥。魏祥身患重度残疾,生活全靠母亲照料。由于其父早年因病离世,多年来母亲为其求学付出了艰辛努力。今年高考,魏祥取得648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他的经历给清华校训“自强不息”以最好的诠释,也恰恰说明了寒门能出贵子。

对此,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称,魏祥同学的故事,给了我们最大的启示:我们的高考制度本身并没有大问题,寒门照样能出贵子,问题的核心是你是否努力了,你是否真的是贵子?是否如魏同学一样自强不息,而不是自怨自艾?魏同学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都能考上清华,我们千千万万农村同学的家境应该不比他更差,为什么没能考上清华?我们不能因此就给自己找一个借口:我没有你的条件好、教育资源好。

此外,湖南省理科高考第一名李啸宇,从初中开始父母一直在广东中山打工,曾经是留守儿童的身份则让他成为“寒门出贵子”的代言人;而出生于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焊工、母亲没有工作,谭忠洲则获得重庆市渝中区理科裸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就了农村寒门孩子的“逆袭”。

应该认识到,“阶层固化”的论调虽然时有出现,但是寒门贵子的励志故事也未曾退场。而对于阶层固化的忧虑,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由于寒门贵子的式微,而是在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等社会转型期的趋势下,公众日益提升的现实诉求和网络舆论场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舆论担忧原因分析

有观点认为,“阶层固化”话题事关公众切身利益,常牵涉多方切身利益,易刺激网民情绪,引发网民“代入感”关注。公众普遍期待通过努力实现向上流动及生活境况的改善,社会也需要流动来保持活力及向前发展。当遇到“学区房”“高考”等关乎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等切身利益的话题时,就会引发网民对社会流动、阶层固化的讨论,助推相关舆情热度升温。

此外,个别媒体、活跃网民借机搭售“私货”进行关联炒作,易将个案扩大至整个社会的“阶层固化”问题。4月,一个有关历史教育和阶层固化的故事在“朋友圈”广为流传,一名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先后给北京两所学校上课外历史课。一所郊区中学等不及课上完就急着带学生“赶回去吃营养餐”;另一所“家长大多是社会精英,学者名流,政府官员,驻外使节,企业高管”的某著名小学,不但主动要求放弃午饭继续上课,且当讲解员提问“北宋之后是哪个朝代”时,竟有一名小学生回答“伪楚”并能解释,以致于这名讲解员感叹“阶层固化”的加剧。“知道伪楚”与“阶层固化”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人民日报》评论也曾指出,“用两所学校的孩子的不同表现来证明所谓的‘阶层固化’其实是打偏了,问题的实质不是什么‘阶层固化’,而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

因此,从更深角度看,舆论对于“阶层固化”担忧,其实反映出一些地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分配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存在的供给不足及地域分配不均等问题,容易将寒门子弟拒之门外。

最后,对“阶层固化”担忧也是社会特定发展阶段必然遭遇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网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在舆论场上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中等收入群体对教育、阶层流动等话题较为关心。201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大概8000多美元,这恰恰是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当年所达到的一个天花板,就是8000美元到1万美元。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后,各种向上流动及发展机会减少,对社会发展、风险社会以及能否保住地位变为不确定,促使了“阶层固化”话题的升温。

积极引导舆论

事实上,目前中国“阶层固化”的网络渲染缺乏数据支撑和事实佐证,而近期出现的《为什么要去大城市买房?今年北京高考状元的话很扎心,却很现实!》《一封刷屏的中产绝望信:手握500万,北京却让我无家可归》等网文,加剧了网民担忧、焦虑情绪。

因此,面对舆论场出现的“阶层固化”担忧,建议相关部门一方面加强网上内容监管,对通过个案关联“阶层固化”等营销炒作及时澄清、处置,同时促进社会各界转变“唯成绩论”的教育思想,不应当简单地将“贵子”与拿高分、上高校划等号,孩子的道德品质素养、综合发展能力和长期发展前景才是教育的核心,积极引导舆论正确方向。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场中的中等收入群体关切的社会根源,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用“获得感”缓解网民担忧的“代入感”。比如通过收入分配改革进一步为民众减负与增收;通过教育改革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寒门子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进而实现教育对于每个人的机会公平。此外,要注意到,高考仍旧是当前中国选拔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维护其合理性和公平性对于保障社会上下层流动的通畅至关重要。

(原题为《“阶层固化”担忧时有出现,寒门真的难出贵子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