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夏季音乐节丨沈洋:艺术歌曲是小众艺术,存在于学院派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7-07-10 09:12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在小学音乐课本里,你大概学过一两首他的作品,《踏雪寻梅》《花非花》《春思曲》 ……这些作品出自上海作曲家黄自之手,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

7月9日,一场以黄自声乐作品为主题的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低男中音沈洋领衔高音歌唱家龚爽、钢琴家潘岱砚、Echo室内合唱团、上海春天少年合唱团献演。

低男中音沈洋。

黄自的艺术歌曲不像1930年代的上海老歌时尚、复古、朗朗上口,依旧让人沉浸。有现场观众评价,“那个年头的音乐自有一种古雅纯真,即便是沉郁,现在听来都叫人静好。”

有意思的是,这场音乐会还通过乐视视频进行了直播,播放量近10万次,比SNH48的“第四届总决选中报”还要高。

纪念中国第一位作曲家

黄自是华人有史以来第一位在西方大学系统学习作曲,并且毕业归国的音乐家。

这位出生于上海川沙的音乐人1924年赴美学习,先后在奥柏林大学、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心理学和作曲。1927年,上海音专成立,萧友梅邀请到美国学成归来的黄自任教。当时,黄自只有23岁。

面对日本侵略,面对时局动荡,黄自仍旧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代作曲家和音乐家,包括贺绿汀、陈田鹤、刘雪庵、江定仙在内——他们奠定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基石。

1938年,黄自因伤寒大肠出血症逝世于上海,年仅34岁。

黄自

“对我来说,黄自代表的不只是一名音乐教师或是作曲家,他代表着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开端,是我国一切音乐事业的曙光。”沈洋感慨,“回过来看当年抱憾早逝的黄自先生,我们仍旧走着他所开创的道路。若是想让这条路无尽无休,传承也许是唯一的方式。”

“长恨歌——黄自声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因此而来。本场音乐会的曲目涵盖了黄自多部声乐作品,有女高音艺术歌曲《春思曲》《玫瑰三愿》,男中音艺术歌曲《思乡》《花非花》《天伦歌》,也有童声合唱《童谣六首》《劝学歌六首》,更有大型清唱剧《长恨歌》。

沈洋个人非常喜欢黄自的《思乡》《玫瑰三院》《花非花》《春思曲》,“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歌曲,意境、曲调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长恨歌》则是中国第一部清唱剧。这部作品黄自生前没有写完,过了很多年,他的学生林声翕帮着补全了,此番上海的演出正是难得一见的“补全十乐章版”。

《长恨歌》摄影:郑国章
艺术歌曲是最高级的一种音乐

中国艺术歌曲如何才能“复兴”?谈及这个问题,沈洋认为,“复兴”这个词本身就有待商榷,“不用复兴,艺术歌曲本身就不是一个大众的事物,它一直存在于学院派,存在于专业领域,是音乐与诗最高的结合。”

在他看来,艺术歌曲和诗歌是一个道理,听过诗歌的人多,喜欢诗歌的人也多,但真能写好诗歌、品鉴诗歌的人并不多。

“它是最高级的一种音乐,没法普及,就像劳斯莱斯、私人飞机普及不了。艺术歌曲作为精神上的‘贵族’,对听者也有一定要求,不是随便听听就行了。你也不用去担心它将来怎么样,那是流行音乐的观念。”

童声合唱 摄影:郑国章

沈洋强调,不能用现代的思维、流行音乐的思维去套中国早期的艺术歌曲,更重要的是,知道它们是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根”,以此为荣,尊重先辈。

“没有萧友梅、黄自这一批前辈,就没有后来的音乐人,他们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先驱,最早一批写艺术歌曲的人。我们将是未来人的先辈,我们尊重前辈,他们将来也会尊重我们,这就是‘传承’。现在的音乐太多昙花一现了,后人怀念起来没有任何价值,但有些音乐一直被铭记,这就是价值。”

采访的话题很自然就顺到了近两年大火、屡创“神曲”的彩虹室内合唱团。和Echo合唱团一样,彩虹室内合唱团代表了上海民间合唱团的中坚力量。

沈洋 摄影:蔡磊磊

问他怎么看彩虹的神曲,沈洋态度坦然,“彩虹也不只是会唱神曲,只不过有几个作品比较接地气、比较有想法。我相信神曲不是彩虹的目的,而是对艺术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以前民间合唱团从没达到这么高的高度,可以演那么多作品,今天能做到,说明我们提高了,这是好事。”然而,“出了神曲以后就会有压力,因为一个作品火了不代表会一直火。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看热闹、浮躁的、博眼球的心理,这种力量推进不了进步,只能是短暂的爆发,不是长久之计。”

沈洋呼吁,音乐家要以长久、持续的力量对待艺术,观众对艺术也不能只抱以看热闹的心态,更需有恒心,对中国的音乐先辈更应有敬仰之情,意识到他们的价值。

“正视传统,正视历史,正视前人所做的事情,更能看清中国音乐将来往哪儿走。”他说。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