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共舞长江经济带】贵州“治水经”:让生活污水远离母亲河

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发自贵州赤水、贵阳
2017-07-10 17:43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贵阳红枫湖畔虎山彝寨村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摄

地处长江上游的贵州省因其秀美风光而被誉为“公园省”,良好的生态是这个深居西南腹地的省份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贵州省赤水市探访发现,一场“让生活污水远离母亲河”的治水行动已然兴起,这座位于四川、贵州两省交界处的黔北城市于今年启动了100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计划用两年时间实现村级污水处理全覆盖。

而数百公里外的省会贵阳市,在治理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等水源地的十年漫漫征途中,于2007年11月开创性地在清镇市人民法院创办全国首家生态保护法庭,在环境公益诉讼领域开了先河。

7月3日,贵州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表示,目前贵州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为优,省控以上断面优良率达到96%,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5%,下一步贵州省还将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而在绿水青山间,借力生态保护成果的脱贫致富新路也在贵州应运而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我们对全国人民最大的贡献。”7月3日,贵州省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说。

“让生活污水远离母亲河”

蜿蜒流转的赤水河从赤水城边向北而行汇入长江,赤黄的河水孕育了这座黔北小城,“母亲河”的亲切呼唤是赤水人对这条河流的真情流露。

7月4日早晨9时,赤水城南的复兴镇早已苏醒,镇上的污水处理厂传来机器运转的轰鸣声,股股经过处理的清澈中水正从厂内不断流出,不大的厂区内一条“让生活污水远离母亲河”的硕大标语远远可见。

站在运转中的污水处理设备前,复兴镇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喻洪伟对澎湃新闻说道,复兴镇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900万元,处理工艺为AAO(使用污泥对污水进行净化)、MBR膜(截留槽内的活性污泥与大分子有机物)和紫外消毒工艺,能够高效除氮除磷,于2014年9月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2015年12月工程竣工投入试运行,日处理规模达1000吨,已经能够满足复兴镇的污水处理需求,出水水质为一级A标。

浑黄的污水在处理池中翻滚,在处理设备末端复杂的管道出口,喻洪伟向澎湃新闻展示了一瓶清澈的中水,而在十多米外的实时监测室内,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水COD(化学需氧量)的监测数据为13.2毫克每升,而一级A标的要求是50毫克每升。

“我们的处理标准实际上都是高于一级A标的要求的,因为赤水市因水而兴,更是生态旅游大市。”喻洪伟笑着对澎湃新闻说道,复兴镇污水处理厂只是赤水市多年治水路的一处见证,这个赤水河流域贵州段的最后一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已然让镇上一万多居民和企业产生的污水远离母亲河。

对此,赤水市水务局局长王碧强告诉澎湃新闻,赤水市于2004年7月启动赤水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目前赤水市已建成大小污水处理厂和人工湿地54个,日处理规模3.03万吨,工业污水处理厂2个,日处理规模0.2万吨,辐射人口约23.5万人。

下一步,赤水市按照“治污治水·洁净家园”的要求,于今年全面启动了100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将力争用2年时间,实现村级污水处理全覆盖。

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的中水。 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摄

全国首家环保法庭保护贵阳“三口水缸”

黔北的赤水正迈上治理乡村污水的征程,而与之相隔数百公里的省城贵阳,对于自家水源地“三口水缸”的治理已步入第十个年头。

贵阳城西的百花湖、红枫湖和阿哈三库均系人工湖泊,碧波荡漾的三大湖泊成为贵阳数百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地,然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来不及停歇,贵阳的“三口水缸”不同程度的被污染,2007年百花湖和红枫湖就曾爆发蓝藻危机。

痛定思痛后,贵阳市于2007年11月8日组建贵阳两湖一库管理局,当月,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挂牌成立,负责统一审理及执行涉及贵阳市“三口水缸”环境保护的民事、行政案件,解决长期以来“三口水缸”污染因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同而难以治理和以往对环保违法案件处罚不力的问题。

7月5日,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庭长罗光黔告诉澎湃新闻,法庭自成立之日起,便积极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受理的首例案件便是原告为贵阳两湖一库管理局的公益诉讼案,而今法庭已受理各类公益诉讼案件近50件,数量位居全国各法院第一,公益诉讼案件原告类型亦涉及社会组织乃至个人等。

“我们依法处罚企业绝不是要把企业搞垮,而是要敦促企业守好底线,设立这一法庭归根结底是为了生态保护。”回忆起过往十年法庭步步发展的点点滴滴,罗光黔感慨万千,他告诉澎湃新闻,法庭办理的第一件刑事案件即郎某某盗伐林木案,在判处被告人刑罚的同时,还创新性的判决被告人在案发地补种树苗145株。

清镇市红枫湖畔的虎山彝寨村便是罗光黔谈及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生态保护”理念的受益者。

这个400余人的湖畔村落,污水因处理系统不完善曾直排入饮用水源地之一的红枫湖,2015年,清镇市生态保护法庭利用企业污染赔偿款61.48万元建设该村生活污水净化项目,将生活污水经泵送至多级复合生态湿地系统进行净化。

7月5日下午,澎湃新闻在红枫湖畔看到,逐级抬高的多级湿地呈阶梯式上升,湿地内的花卉苗木绿意盎然,数米外的红枫湖碧波荡漾。

项目施工方、贵州碧泰环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宇告诉澎湃新闻,该项目处理能力为每日35吨,污水经官网被收集到人工湿地后,逐级沉淀净化,出水水质可达一级A标。

“使用寿命自然情况下可以达到15年,湿地内每一平米不少于25株苗木,超过了就可以清理,而清理出的美人蕉等观赏植物还可以卖钱,一平方米一年的收益可以达到240块钱。”站在青山碧水间,吴宇高兴地对澎湃新闻说道。

而今,多年的持续努力已然收到成效,目前贵阳市两湖一库的整体水质评价为三类,其中红枫湖局部水域达到二类。

如今美丽的贵州赤水市凤凰湿地公园。 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保护之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也在贵州得到力证。

盛夏时节,赤水城北的凤凰湿地公园已是一片绿意盎然,7月3日傍晚,澎湃新闻在凤凰湿地公园内看到,石板小路穿过葱郁的林木,绿地旁碧波荡漾的湖水上摇曳着小船。

而就在2014年之前,位于赤水市天台镇凤凰村的这片湿地公园却是一片污水横流、土地支离破碎的景象,人多地少加之过度开垦,凤凰村水土流失严重,2010年,凤凰村人均年收入仅为3000多元。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专家曾令伦向澎湃新闻回忆道,2014年初来凤凰村时为村子的破败景象深感痛心,“当时我在这里看了十分钟就有了想法,想让村子有些改变。”

从2014年开始,凤凰湿地公园的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赤水市水务局局长王碧强告诉澎湃新闻,在建设和治理过程中,有350余户农户的凤凰村没有搬迁一户农户,广大农户的住宅通过政府补助的方式还进行了升级改造,“没有搬迁为之后的旅游扶贫创造条件,改善生态、发展旅游都要把实惠落到老百姓身上。”

王碧强表示,凤凰湿地公园的建设通过政府投入和民间资本结合的方式破解资金难题,并按照村庄原始地貌的特点对照景区标准进行建设,而今1080亩景区已在眼前,五万余株三角梅花枝招展,前来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

“农民变成了园丁,也开起了农家乐,现在农民有每亩土地每年8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每户收入与2014年之前相比增加了7000元左右。”王碧强笑道。

站在湿地公园内的凉亭旁,47岁的凤凰村村民明方军正诉说着湿地公园为村子带来的改变。

这位皮肤黝黑、话语朴素的汉子对红火的生活感慨万千,明方军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在2015年将公园中的家中办起了农家乐,并流转了13亩土地给湿地公园的运营公司,而今前来自家农家乐的游人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还需请人前来帮忙。

“16年营业额超过10万,利润有6到7万,而之前种水稻和在外打工全家人均的收入还不到两万。”而今红火的生意早已打消了明方军创业之初对“生意不好做”的重重顾虑,他正谋划着请一位设计师装修下自家的农家乐,并利用自家400多平方米的房子尝试着办起酒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凤凰湿地公园中整洁的石板小路上,明方军笑着说道。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