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夏季音乐节丨企鹅咖啡馆,他们的音乐让人放松警惕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7-07-12 13:47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看过日剧《四重奏》,你一定记得《Music for a Found Harmonium》(偶得风琴之歌)。每当剧中人情绪低落,曲调昂扬欢快的《Music for a Found Harmonium》总会适时响起,鼓舞人心。

这首歌出自哪呢?企鹅咖啡馆,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英国乐团。

演出现场。摄影:郑国章
7月11日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Music for a Found Harmonium》作为压阵曲,被企鹅咖啡馆献演给了上海观众。

这首歌是企鹅咖啡馆创始人西蒙·杰夫斯(Simon Jeffes)写的,而它的诞生,和日本还真有点渊源——有一年,西蒙在京都街头捡到了一架损坏的簧风琴,把琴修好后,他为它写了这首曲子,日后不管走到哪,每当乐声响起,他总能怀念起京都的一切。

《Music for a Found Harmonium》的诞生有故事,企鹅咖啡馆的问世,其实也有故事。

亚瑟

乐团源于西蒙的一个梦。那是1972年,他在法国南部食物中毒,高烧三天,在一个白日梦里,他梦见了“未来”:那是一个隔离、封闭的世界,城市里人来人往却一片死寂,他沿着尘土飞扬的街道走,看见一家“企鹅咖啡馆”,与外界的死寂不同,咖啡馆里嘈杂喧闹,一支乐队正在演奏,色彩明亮,充满希望。醒来后,他决定把这个乐队变为现实。

西蒙成立乐团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对现代音乐的“反叛”。他喜欢现代派作曲家,但总觉得他们的音乐太过艰涩,不够动听。在他看来,作曲家应该写一些动听有趣的音乐,写一些大家可以接受的曲子,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西蒙说,生命中的惊奇、出乎意料、不由自主、不可自拔都是十分珍贵的, 企鹅咖啡馆的音乐也是无拘无束的,灵感来自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比如,他们最有名的作品之一《电话铃声和橡皮筋》,便是以一串电话拨通、忙线时的信号音为基础的乐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企鹅咖啡馆风靡一时,但你很难用一种音乐风格将其归类。作为创始人的西蒙游走于各个流派,摇滚、流行、民谣、古典、R&B、世界音乐,他善于从各类音乐中汲取养分,并不在乎音乐元素来自哪里。

可惜的是,因为脑瘤,西蒙逝世于1997年,企鹅咖啡馆也因此沉寂。直到2009年,西蒙之子亚瑟·杰夫斯(Arthur Jeffes)将之复活。

亚瑟在大学学的是考古,并没有特别学习音乐。转机出现于2005年,那一年他去北极待了三个月,每天面对冰天雪地,他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回到伦敦后,我开始了作曲方面的深造。”

学作曲的同时,他也和朋友们组乐队。在一些音乐节登台,父亲的音乐总在演出之列,亚瑟也总是尽可能地复刻父亲的音乐风格及其演出场景。重启企鹅咖啡馆,就像滚雪球一样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亚瑟听着父亲的音乐长大,看着他在家里写歌,甚至一度以为世上的音乐都是父亲写的。就像基因的延续,投身作曲的亚瑟有着和父亲相似的音乐品味、音乐风格。巡演时,父亲的旧曲和他写的新曲目也总是对半分,因为怀旧,观众们对父亲的曲子常常抱有极大的热情。

和父亲一样,亚瑟写歌时也喜欢录制生活里的声音。比如《Hard Seventeen》,里面就有轻击磁带盒子的声音;他们还把挖盐罐的声音录下来,就像有人走过一片雪地;他们甚至敲击厨房里的木地板,充当打击乐。对亚瑟来说,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乐器。

演出现场。
一直以来,企鹅咖啡馆演的都是纯音乐,没有歌词。亚瑟希望,音乐能把观众带入一个魔幻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分离。

“我们的音乐里有古典乐的部分,也有电子乐的部分,他们把我们定义为Post classical(后古典),这是近几年才有的一个新流派。”亚瑟这样为企鹅咖啡馆定位。

和正襟危坐的古典乐团不同,舞台上的企鹅咖啡馆放松又自在,就像他们的着装,休闲又随性。上海的这场音乐会,有的乐手甚至戴着帽子,穿着夹角拖鞋上了台,下台时,他们干脆把企鹅头套套在了脑袋上。在他们的乐声中,你会放松警惕,而在放松中聆听到的音乐,动人的成分也更多了。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