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农村辍学率高,乡村学校的校长想了哪些招留住孩子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17-07-12 10:3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在中国的各大城市,我们总能看到一张张年轻的打工面孔。

在这些面孔背后,是这样冰冷的数字:据陕西师范大学教育试验经济研究所史耀疆、马跃等学者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农村中学辍学调查》,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的累计辍学率高达63%。

如何留住这些乡村孩子?如何让乡村教育延续生机?7月12日,首批入选“马云乡村校长计划”的校长们在首届新乡村校长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正在上课的乡村儿童。中新网 资料图

学校条件好了,孩子把这当成家

“马云乡村校长计划”于2016年7月4日正式发布,每年一届。首届在全国评选出20位具有教育情怀与思想,并在教育管理方面成效显著的优秀乡村校长。

正是这些坚守者,让我们走入了真实的乡村教育。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海拔4516米,高寒缺氧、空气稀薄。那里的西北部坐落着一所牧民们自己修建的麻秀村小。村小距离县城有3个多小时车程,周围荒无人烟,只见牦牛雪山。

2006年,27岁的嘎松扎西来到这里,坚守至今。

在这片“与世隔绝”的牧区,不少孩子不想上学。他们的父母既没上过学,也没想让孩子上学。

有一次,一个男生不愿回学校,嘎松扎西追着学生一路跑了十几公里,翻了几个山头。追上学生时,师生二人累瘫在草地上大口喘气说不出话。

后来,这孩子乖乖跟着他回到学校。

然而让嘎松扎西痛心惋惜的是,孩子们好不容易接受了教育,爱上了学习,却在小学毕业后因为各种家庭原因辍学了。刚说到的这名学生,就是在升学后因为家人选择辍学。

“我怪这些家长。”嘎松扎西向澎湃新闻记者直言,“牧民家里有很多牛羊,父母就想着让子女们去放牛羊。还有父母听说现在毕业生会找不到工作,更咬定上学是没用的。”

为了尽可能“留住学生”,嘎松扎西想了很多办法。而他做好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好学校食堂。牧区地广人稀,孩子们从小就要离开父母去学校寄宿。曾经盼放假的孩子而今因为村小的食堂盼着开学,因为家里吃不到那么好吃的面片。

嘎松扎西还找来助学协会,在村小里建了校园牧场,这样孩子们每年可以有9头牛来改善伙食,早晨还能喝到新鲜牛奶。

“学校条件好了,孩子们把这当成家,自然会愿意回到学校。”嘎松扎西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整个牧区居住分散,所有麻秀村村民都没有一个能好好洗澡的地方。他就在村小专门腾出一间“护花室”,尽可能每周让女孩子们清洗一次。

“寄宿学校,吃饱穿暖是首先的。”在采访中,嘎松扎西反复提及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生活保障。同时,麻秀村小已经连续4年在全县数学统考中名列前茅。

“我觉得学生努力了,那就是好成绩了。他们开心快乐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老师在给孩子批改作业。中新网 资料图

让每个孩子都有继续读书的理由

出生于1984年的彝族校长罗承业虽是本届校长计划入围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却已投身乡村教育长达十五年之久。

中专毕业后第一年,他曾在山上的彝族学校代课,每月只有90元的补贴。他曾想出去打工,不料十几个学生和他说:“老师你去打工,我们也跟你去打工。”

“那怎么行,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啊。”罗承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家里穷,哥哥把家里唯一的水牛卖了也要供他读书,等到毕业两年后他才补齐学费取回毕业证,“我特别相信知识的重要性。”

于是,罗承业又放弃了打工的念头。2003年,他们借用村民房子,之后另一位同伴陈晓莉从贷款、买地、重新装修学校开始办学。

最初学校里只有73个学生。“凉山这山高路远,也比较贫困。当时学生家长不仅不让孩子读书,还重男轻女。一般女孩到二十几岁才嫁人生子,我们这女孩如果不读书,可能十七八岁就要嫁人了。”

罗承业和陈晓莉开始东奔西走,四处动员。如今的四川省喜德县李子乡爱心小学,学生数已经从最初73名发展到917名。

他深知这里教育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语言障碍,便组织学前班彝汉双语教学,让孩子更早进入汉语学习环境。

他还很喜欢表扬孩子。即便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他也会从劳动、卫生、体育、助人等方方面面给予孩子肯定。按他的话说,“让每个孩子都有继续读书的理由”。

罗承业回忆道,自己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学生。有一年,距离九月开学已经很久了,他和陈老师在路上看见这孩子居然不在学校,而是在放羊。

“她说她妈妈去世了,爸爸和后妈都不愿意她继续读书。我就问她,你还想不想学。她说想。”罗承业和陈晓莉就去找爱心人士,“化缘”学费,还去女生家里做家长的思想工作。

后来,片区初中开学俩个多月才带着她去学校读书、高中开学的第一天,都是他带着这个女生去报道。

“你知道吗?她现在已经是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罗承业话里难掩骄傲,他还提及现在教出的孩子里有五百多人小学毕业,两三百人中学毕业,“身为老师,我很高兴看到他们有所成就。”

学会发现孩子的价值,教育家长更重要

今年39岁的赵银凤嫁到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大森店村十二年了。在她的努力下,原本只有12名学生的教学点变成了一个有142名学生的绿色校园。这里书声琅琅,生气勃勃,更特别的是,整个村里828个村民都被纳入赵银凤的教育对象。

赵银凤留住孩子的方法,是发动家长、村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

“孩子还小,你和孩子说读书重要,他们未必能懂,但家长是成年人。”赵银凤一遍遍告诉村里的家长,孩子多学知识,起码可以走出农村看看外面的世界。

“而且出去了也不是就不回来了。如果孩子都走了,农村还是农村。但这些孩子可以回来建设家乡,最后我们还是得靠这些孩子来发展农村。”

但“教育家长”也是困难的。“孩子知道要听老师话,家长会觉得反正我也不归你管。”赵银凤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乡村的家庭教育真的很缺失。有时学校教育一个月,或许都抵不过家长一句话。”

赵银凤回忆,2005年刚到大森店村时,她发现这里的妇女(多是丈夫在外打工的留守妇女)喜欢打麻将、唠家常,“她们也根本不关心小孩的学习和身心,只要小孩不捣乱就行。我觉得她们把时间都浪费掉了,生活得很不充实。”

于是,每次家庭沟通,她都会特别留心那些重视教育的家长和村民骨干,再成立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秧歌队等组织。每逢节日、寒暑假,这些组织会在村里展开各种乡土文化活动。

“我和她们说,六一儿童节一定要好好给孩子过,鼓励她们和孩子们一起上台表演节目。这些家长第一次还觉得不好意思,但到现在12年了,她们可积极了。”

赵银凤笑言,“只有家长和孩子一起过六一,才能有那个其乐融融的场景。家长能发现孩子的能力和特长,孩子也能为家长骄傲。”

“更让我欣慰的是,十几年下来村民对文化重视多了,而且她们不只是盯着孩子的成绩。”在赵银凤看来,孩子学习成绩再好,到了社会未必吃得开。“咱们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让孩子的交往、说话能力也跟上。而且有些孩子就是学习能力强,有些孩子还有别的能力。”

“教育这个事,不说优异,就说用心吧,也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许几年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这些年我起码用心去做了。”赵银凤感叹,看着孩子一步步成长,她觉得非常欣慰。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