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3名医生获评全国名中医,有医生腰疼时绑椅背上坚持坐诊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17-07-13 14:43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3名医生获评首届“全国名中医”称号。

获得首届“全国名中医”称号的3名医生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沈自尹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蔡淦教授。

7月13日上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市人社局、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联合举办上海市学习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工作大会暨中医传承发展论坛获悉,该评选由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上海3名医生是从全国各省市自上而下、逐级推荐,层层筛选出来的,最终有近200个候选人入围,经过最终评选,其中100人获得“全国名中医”称号,上海有3人获评。

论坛透露,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校本部和8家附属医院中,共有上海市名中医66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1人,在建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6个,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室25个,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工作室50个;承担了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27个。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蔡淦教授

蔡淦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1938年8月生,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蔡淦悬壶已五十余载,始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至今仍每周门诊5次,查房1次,亦为少数政要名人出诊会诊,例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文莱皇室成员、文学家巴金、遗传学泰斗谈家桢、电影明星王丹凤等。

他首先提出了诊治疾病的“三观”理论,即辨证时应考虑个体的整体情况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整体观),治疗时应根据病情演变而“药随证转”(动态观),遣方用药时应注重药性间和人体气血阴阳间的均衡(平衡观)。同时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健脾益气、清热活血和化痰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以阻止癌变。并研制出院内制剂“莪连颗粒”,经多项循证临床研究证实,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8%,病理有效率为76%,优于胃复春片。

对于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肠易激综合征,蔡淦提出抑木扶土、柔肝缓急、酸敛收涩的治则,已成为目前中医治疗该病的基本法则;并荟萃古方精华研制了治疗本病的专方“肠吉泰”,其临床疗效可达87%。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  医院供图

严世芸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0年5月生,从事中医药工作52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一直保持着每周一次的普通专家门诊。

他强调中医临床思维。创新构建“藏象辨证论治体系”,编撰了《中医藏象辨证论治学》,进行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开展了相关藏象和治则治法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研发“张伯臾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智能程序”专家系统,并创“强心饮”防治慢性心功能不全。

在病人的眼里,严世芸是一个医术高超的大医,有很多“病人粉丝”。他诊病过程非常认真仔细,每个病患虽然都有学生问过诊了,但他还会再认真询问,病人再多也不马虎和敷衍。即使身体稍有不适,他还是坚持门诊,有次腰椎病犯了,腰疼难熬,就让学生用绑带把上半身绑在椅背上,强支着身体给病人号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沈自尹教授。 医院供图

沈自尹是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1928年3月生,从事中医药工作58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

他于1955年受命拜姜春华为师,三年脱产学习中医,1958年将姜老应用巴漆丸治疗肝硬化腹水97例的临床经验整理成文,刊于解放日报,引起当时社会的震动,1959年师生共同荣获卫生部颁发的“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章与奖状。1997年,沈自尹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自1958年正式从事中医以来,沈自尹先后应用中医药治疗并总结了伤寒并发大量肠出血、高血压病、腺瘤性甲状腺肿(石瘿)、溃疡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激素撤除、急性胰腺炎、慢性气管炎、肾盂积水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经验。

沈自尹也注重中医药对急症、重症的治疗作用。他善于总结提炼,先后根据临床实践,提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相结合”,影响广泛。

此外,沈自尹以疗效为基础,通过“异病同治”的思路系统揭示了肾阳虚证的科学内涵。

他还运用补肾法,用以治疗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性早熟和青春期功血、生殖期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自然流产、壮盛期的哮喘及激素撤除、延缓衰老等难治性疾病,采用补肾调节阴阳不但显著提高疗效,并纠正了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