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独立学院录取投档分超高到底是怎么回事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2017-07-18 10:0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平行投档(一段)分数线7月16日公布。几所独立学院的专业,以及个别专科专业的投档分超过600分,是今年这张分数线表的最大看点,引起浙江考生和家长的热议。

其中,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投档分数线为646分(全省不分文理科排名第5760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投档分为637分(全省不分文理科排名8525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投档分为631分。

那么,这是因为取消批次、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才让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得以大翻身,还是考生志愿填报失误?这是值得深究的。如果是前者,这当然是取消批次、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方式的进步,因为这给了所有高校、专业平等的竞争空间,可以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专业。这也是取消批次,实行专业平行志愿的初衷。但如果是后者,则需要反思对中学方面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和志愿填报指导方面存在的不足,也需要教育考试部门完善志愿填报工作。

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为独立学院“逆袭”提供可能

浙江今年是新高考改革后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在高考志愿的填报和录取阶段,取消了本科和高职批次,而改为分三段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具体而言,考生按高考成绩排位,分为前20%、前60%、前90%三段,第一段前20%的学生先填志愿,在所有本科、高职院校专业中自主选择、填报80个专业,填报完之后进行录取;第一段录取结束后,没有完成的招生计划重新公布,由填报了第一段志愿但没有被录取的考生和前60%的考生填报第二段志愿。第三段志愿的填报依此类推。

按照这样的志愿填报方式,考分在第一段范围的学生,是可以选择独立学院和专科院校填报的,这也给独立学校、高职高专的“逆袭”提供了可能。这是有助于消除高校等级身份,促进高校平等竞争的重要改革。2016年,上海取消一本和二本批次,当年高考录取,就有部分原来二本院校的录取分数超过原一本院校。浙江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把一个专业作为一个志愿单位,就更可能出现有的原二本院校的专业,录取分数超过原一本院校专业,甚至985高校的专业的情况。这并非坏事,这一录取改革如果坚持推进,会促进一些学校办出优质、特色专业。

但是,在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的第一年,就出现有的独立学院、专科专业的投档分数,(在可比的情况下)比以前提高200多分,超过重点本科高校专业的分数的情况,还是令人震惊。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某一专业的投档分,不是完成所有招生计划的分数,按照浙江的专业平行志愿填报、投档规则,很有可能是在第一段只有一两名学生填报这一专业,这一两名学生的分数,也就是教育考试院公布的该专业投档分,但该专业并没有在第一段完成招生计划,没有完成的招生计划,在第二段由考生继续填报,一个专业有可能在三段都有录取。比如,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计划80人,在第一段可能只有一两名名学生填报,投档分为646分,但还有78个计划没有完成,得放在第二阶段继续由考生填报,如果第二段还没招满,剩余计划会放在第三阶段由考生填报。

填报专业平行志愿需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

从各方信息看,一批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的专业投档分数高并非这些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的专业有多么受考生欢迎,而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填报失误所致。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关注专业,忽视了学校是独立学院、高职院校。在一个微信群里,笔者就看到一位群友说,他在浙江工作的一位高中同学的孩子今年高考,考了600多分,却报考了一所独立学院,原因是孩子填志愿时,选了专业,等提交后才发现这一专业所在学校是独立学院,但改已经来不及了。分数线公布之后,打电话到学校询问能否退档,回答当然是否定。一旦投档,符合学校专业录取条件,是不可能退档的,考生也无权申请退档,重新填报下一段志愿。只有选择去读,或者放弃报到,选择复读或出国留学。

另一种情况是,考生(家长)把独立学院、专科专业,视为母体高校的一个专业。虽然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专科专业是不同的办学主体,考生所获学历文凭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别考生(家长)都应该了解,可是,还是有部分考生(家长),尤其是对大学缺乏了解的农村考生可能搞不清其中的差别,会把独立学院作为母体学校的下级学院或一个专业对待,加之有的学校在进行宣传时,也混淆这种差别,就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出现认识偏差。等到被录取后才发现,自己进的是独立学院或专科专业。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志愿填报系统,是明确把独立学院和专科专业进行标注的,但独立学院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是和母体高校放在一起的(如下图所示),这可能令一些粗心的考生没有注意其间的差别,而勾选了独立学院的专业。

取消批次、调整志愿填报方式的改革不可逆转。但是,必须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和志愿填报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新高考改革之后,教育部都要求各地重视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如果有生涯规划教育,就不可能出现考生把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高职高专混为一谈的情况。考生志愿填报失误,表明有的高中的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落地。而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尤其强调学生对学校、专业的了解,如果连大学都分不清,何来了解具体学校和专业,并据此做出选择?

对有646分学生报考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当地有媒体分析称,这是由于学生恋家(不愿离开浙江)。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解释,因为这个分数在浙江有很多学校可选,而且,如果这名646分的考生是因为恋家才选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那怎么解释637分的学生选择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呢?对于这些考生为何报考这些院校,需要认真对待,而不能粉饰问题,转移话题。

当然,也有建议指出,应该明确要求独立学院不再挂母体校名,因为这很容易让考生和家长产生误解,不知道这是独立的学校,还是一个分校、校区。我国已在推进独立学院脱离母体高校独立办学并更名,但还是有很多独立学院并不独立,希望依托母体高校办学。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独立学院总数量从2010年的323所降至现在的266所,这意味着近6年来,全国只有57所独立学院正式脱离母体高校,自立门户办学,约占全国独立学院总数的五分之一。

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录取制度改革

这也对推进高考改革的省市教育考试部门提出要求,应该在考生填报志愿时,做出更明确的提醒,对容易让考生产生混淆的母体高校与相关的独立学院、高职专业,应该加以更明确的区分。这不是对这些高校的另眼相看,而是信息服务的必要。

再就是,实施专业平行志愿录取,在当前有着现实的局限。实施专业平行志愿录取,相比以往的院校平行志愿录取,有以下优势:

首先,考生不再有学校平行志愿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在专业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中,录取是按考生的名次先后投档,遵循志愿进行录取。其次,考生不会再被调剂到自己没有填报的专业志愿中。以往实施院校平行志愿录取时,为确保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一般会强调考生服从志愿调剂。而在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时,专业志愿调剂被取消,会按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录取。再次,实施专业平行志愿录取可以打破高校等级结构。有的高校的强势、特色专业,在实施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时会得到考生青睐,由此可促进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

但是,实施专业平行志愿录取,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

其一,高校不同专业的录取分差将拉大。如果取消录取批次,考生一次性填报院校专业志愿,极有可能出现一所高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与录取分数最低专业的录取分差达到两三百分之多的情况。这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包括:高校如何对高考分数相差巨大的学生进行培养?学校还允不允许学生换专业?会不会出现有的学生以低分进“冷门”专业,入校后再换专业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浙江的采取的办法是分段填报志愿,以避免高校录取分差过大,但这样一来,取消录取批次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按照分段填报方式,分数高的学生,会获得优先选择学校专业的权利,而浙江的分段,基本和以前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录取比例持平。

其二,每年高校的专业录取分数变化会更大。由于高考录取是按考生的分数(名次),结合志愿进行投档、录取,因此,考生填报专业平行志愿和填报院校平行志愿一样,也带有不确定的风险。而且,由于专业录取计划通常较少,一所大学的专业录取分数变化会很大(远大于实施学校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的起伏),填报专业平行志愿也充满博弈色彩。不仅如此,有的院校同一专业可能在三段中都有招生,第一段没招满,第二段再招,第二段没招满,第三段再招,一个专业录取的学生的高考分差会特别大。

可以说,考生缺乏明确的专业兴趣,高校的专业冷热不均,填报志愿时要考虑投档录取的风险,等等,都会令专业平行志愿录取在推行时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不像国外的自由申请入学制度,考生可自主申请多所学校的不同专业,各大学、专业独立进行录取,考生可以最终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之后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因此,推进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应该慎行,而推进招考分离,扩大高校自主权,实现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应该加快步伐。

事实上,我国正在推进的新高考改革虽然通过文理不分科、3+3科目组合扩大了学生的科目选择权,通过外语科目一年两次考试增加了学生的考试选择权,但由于最终录取还是按学生的3+3科目总分结合志愿录取,学生的选择权始终受制于录取制度。只有推进录取制度改革,才能真正扩大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高校的空间。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