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京市网信办、市气象局联合规范属地网站气象信息传播秩序

网信北京
2017-07-17 19:52
绿政公署 >
字号

网信北京微信公号7月17日消息,在“人人都是发布者”的互联网时代,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工作的推进注定要经历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

2015年,中国气象局出台《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与《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16年10月,根据中国气象局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北京市气象局成为气象服务市场管理工作的试点单位。

在管理这块“失地”上,北京市率先插上大旗。

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对此高度重视并强调,规范预报传播管理,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对气象工作的科学认识。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要求加强监控,防止网络谣言干扰防汛指挥调度和抢险,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代市长陈吉宁指出,要通过各种媒体实时播报和解读气象信息,及时发布相关预报预警;市网信办、市气象局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澄清网络谣言。

“依法规范气象信息传播,加强监管,强化预报权威发布,引导社会从正规渠道获取气象信息,落实《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于科学防御气象灾害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王迎春说。

结合实际,北京摸着石头过河,逐渐形成了“五有”气象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了备案管理、信息传播、执法监管的“三规范”。

他们想做的,是把谣言赶走,让正能量驶上快车道。

脱掉谣言的“跑鞋”

6月19日,一场无硝烟的“网络战役”打响……

如今,再翻阅微信公众号“中国气象爱好者”发布的历史消息,《六年来最大的冷涡暴雨即将光临京津冀!你一定要准备好!》一文已经显示“因违规无法查看”,因其掀起的舆论热潮从甚嚣尘上转向理性回归。

6月19日,这篇文章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上万的阅读量。以此为起点,“特大狂风”“特大暴雨”“已经大到雷达回波无法测量的上限”等骇人听闻的词句“轰炸”了几乎所有人的朋友圈。

谣言就像长了脚、穿了跑鞋。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中,大量打着气象部门旗号招摇撞骗的帖子迅速扩散,真假难辨,大量网友盲目跟风转发。

这引起了代市长陈吉宁的重视。“他们说得到底对不对?气象部门要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回忆,陈吉宁当面向他求证,并要求北京市气象局立即组织开展辟谣工作。

战役伊始,市气象局立即联合市网信办有步骤地采取递进式行动。

6月21日,市气象局联合市网信办披露谣言预警,引导互联网行业和网民加强自律。通过“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双方发布谣言预警信息,倡导网络平台加强行业自律,对信息严加审核,提醒网友不信谣、不传谣,鼓励网友积极举报谣言,互联网平台接到举报后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6月21日,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市网信办披露谣言预警。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信北京”

谣言预警信息发布后,仍有违法发布和传播气象预报信息的现象。市气象局与市网信办联合,立即强调依法监管,提供气象预报权威发布途径,从政府部门监管角度发布信息。按照法律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对于违法发布和传播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强调社会公众和媒体要从正规渠道获取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随后,市气象局、市网信办通过曝光形式开展执法,进一步分析谣言特征,曝光部分违法主体。6月22日,在市网信办官方微信公众号“网信北京”上,分析了本次谣言特点,曝光了微信公众号“中国气象爱好者”“密云360网”等部分违法传播主体,提醒市民不要轻信非正规渠道发布的气象预报信息,也不要传播此类不实信息。

执法的同时,加强科普宣传与信息监管,着力提升全社会的科学认识和防灾能力。在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的支持下,市气象局发布推送新闻通稿和规范信息发布提示;策划拍摄汛期气象灾害防御公益宣传片,并由市网信办组织全网发布,北京电视台每天10个频道20次滚动推送,“@北京发布”微博、微信矩阵式发布,千龙网在网站首页进行播放,300多条公交线路、1.2万辆公交车、2.4万个移动电视进行播放。

6月21日17时至19时,市气象局在北京交通电台直播节目现场解读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22日制作了“真的不是哗哗下才叫暴雨”科普专题,通过“气象北京”官方微博、微信进行传播。23日,市气象局、市网信办、市科协、首都互联网协会,通过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蝌蚪五线谱网站联合发布应对暴雨、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指南。

此外,针对部分影响力大、传播力强的网站和天气APP,市气象局委托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组织开展传播质量评价,评估气象预报传播效益,借助人民网新媒体对谣言的危害及其依法处置举措进行宣传,倡导公众依法分享气象信息。

组合拳亮出,谣言的“跑鞋”被成功脱掉。网易、今日头条、腾讯、北京时间、搜狐、“气象北京”官方微博等各大主要媒体阵地迅速被权威信息占据,辟谣声音实时传播。6月23日,微信公众号“中国气象爱好者”响应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管理措施,开展了自查自纠,并发布说明文章。

给权威配上正版装备

仗打得漂亮并非“一日之功”。2016年底,北京市气象局做了一件“挺较真儿”的事儿——选取气象信息社会发布的主流互联网及客户端进行质量评价,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在今年5月11日由市网信办、市气象局指导首都互联网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共同面向社会发布。

正如北京市副市长卢彦所言,加强管理,规范气象服务市场很有必要。这也与北京市委副书记景俊海要求通过媒体对市民工作生活提出合理建议的初衷相当契合。

同时,北京市气象局、市网信办明确,将在2017年规范气象预报互联网传播秩序,要求各传播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法规范传播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这是北京在气象服务市场管理上的“首度发声”。这一声,酝酿了一年,响亮而有力。一年时间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规定,北京市梳理了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工作的思路,确立推进宣贯、管理、备案、评价、执法等五方面工作内容,逐步建成“五有”气象服务市场管理体系

➤ 有管理机构,北京市气象局结合实际,于2016年10月成立法规处(气象服务管理处),实现北京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督有机构、有队伍。

➤ 有配套制度,为规范气象信息服务管理活动,市气象局出台了《北京市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编制了备案事项办理指南,制定了《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备案公示模板》,并通过北京市局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

➤ 有管理台账。“底数清、台账明”是做好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市气象局开展了摸排工作,初步建立了包括单位人员信息、气象服务范围、提供方式等信息的管理台账。

➤ 有对接机制。以导向型、服务型监督为理念,市气象局积极搭建气象部门和气象信息服务单位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的平台,组织墨迹天气、新浪天气等多家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召开会议,宣贯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政策,听取工作建议。

➤ 有联合监管。北京市气象局与市网信办优势互补:气象部门有法律法规支撑,但缺乏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和监管平台;网信办是互联网的权威管理部门,但同时也需要依赖专业部门对互联网传播内容进行判定,需要专业部门的法律法规开展联合执法监管。北京市局主动对接市网信办,双方就规范气象预报预警互联网传播工作达成一致,建立了互联网企业信息共享、联席会议、信息发布、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

通过“五有”管理体系建设,北京市实现了气象服务企业备案管理、信息传播、执法监管的“三规范”,越来越多的权威气象信息获得了“正版标识”。

北京市气象局与市网信办共享信息,目前已有40家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在北京市气象局进行备案,并通过官方网站公示;开展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评价工作,2016年12月,市局气象委托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开展了第1期质量评价工作,并在官方网站公布了质量评价结果;2017年开展了两期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评价工作。

2016年10月至今,北京市气象局针对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备案、气象预报传播等领域出现的违法现象,开展行政执法30余次,通过现场执法检查、电话执法告知等方式,督促相关企业落实气象法律法规要求,规范气象信息单位备案和气象预报传播工作。

市网信办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处副处长徐磊表示,我们支持鼓励属地互联网企业为公众提供规范优质的气象预报信息服务,但公众气象服务免费不免责,互联网企业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依法依规运营。市网信办将继续与市气象局密切联动,在动态监测、数据推送、传播评测、提示预警、违规曝光、联合执法等方面固化协同工作机制,形成管理合力,不断提升北京地区气象预报信息互联网传播质量,为公众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气象预报信息。

气象服务市场管理是一项新工作,在摸着石头过河时,北京市气象局遇到了新问题,也不断采取新举措。“目前,在气象部门备案的服务企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播型,另一类是专业服务型。针对传播类企业,北京市已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但对另外一类企业的服务和监督工作还没有深入研究。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专业服务类气象信息服务企业的管理开展深入调研,引导专业气象服务市场的规范发展。”北京市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丁梅说。

让真相提前起跑

谣言快,要想比谣言更快,就要让真相提前起跑。

进入汛期后,北京市气象局对接包括中国天气网、墨迹天气、腾讯天气等在内的主流气象服务企业,主动提供官方权威数据。

日前,北京市气象局组织8家质量评价试点单位召开气象信息传播研讨会,围绕各单位传播媒介、数据来源、更新时次、预警信号图标来源、能否提供数据接口、备案情况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通过沟通,北京市气象局与8家质量评价试点单位达成共识,在市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正式上线之前,北京市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中心对质量评价试点单位(中国天气网、墨迹天气、腾讯天气、新浪天气、网易、hao123、360天气、搜狗天气)开通“预警信息传播直通车”平台,第一时间定点推送预警信息,待平台上线运行稳定后,实现对公众媒体的预警信息数据对接;逐步实现气象预报信息通过政务云向公众媒体推送,让媒体又好又快地获取北京市基础气象预报信息数据。

墨迹天气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气象传播质量评价体系、开展气象预报发布质量评价是气象部门转变管理方式、强化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的重要举措,是气象信息服务企业有章可循、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气象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及时性、权威性的提高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墨迹天气作为主要市场力量,将不断改进和提高气象信息传播质量,更好地服务广大用户,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气象信息服务的多元需求。

同时,北京市气象局、市网信办积极为企业“送法”,组织为相关企业解读气象法律法规,开展气象信息服务相关政策的学习;重点对2015年中国气象局出台的《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随后陆续出台的相关气象服务备案管理、质量评价等配套政策和标准进行解读,主动通知企业开展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评价工作。

(原题为《北京市网信办、市气象局联合规范属地网站气象信息传播秩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